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殷小恒专利>正文

复合式雨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18005 阅读:2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9 00:36
一种复合式雨刷,包括主支架、安装于主支架上的固定架及安装于固定架上的雨刷片,主支架包括一基部、两导流部、第一翼部及第二翼部,两导流部位于基部的左右两侧,导流部远离基部的一端为自由端,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位于两导流部自由端两侧,基部的左右两侧上各设有两对称的第一导流槽,导流部上对称开设有两第二导流槽,所述第一翼部开设有第三导流槽,所述第二翼部开设有第三导流槽,第一导流槽、第二导流槽及第三导流槽配合形成两导流槽,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可互换安装位置,调整导流槽在主支架上的位置,以用于左舵或右舵的车型,适应性强,克服地域性限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雨刷,特别是涉及一种复合式雨刷
技术介绍
目前,由于复合式雨刷由于工作效率高、寿命长等优点,多数中、高档车,采用复合式雨刷以擦除车辆挡风玻璃上的雨水、灰尘等外来物质,以确保驾驶者的视野不受影响。由于我国的汽车是采用左舵结构,在我国内地,绝大多数多汽车都是将雨刷器安装在汽车前挡风玻璃的左侧。请参阅图7和图8,现有的雨刷包括主支架10’、装设于主支架10’的固定架20’及安装于固定架20’上的雨刷片30’,所述主支架10’ 一侧设有导流槽 12’,所述主支架10’呈中空结构,主支架10’向中空结构内凸设有若干个卡持件11’,固定架20’上设有一缺口朝向底面的夹持部21’,夹持部21’偏位于固定架20’ 一侧,组装时,所述固定架20’卡持于卡持件11’上,固定架20’的夹持21’夹持于雨刷片30上,由于主支架10’ 一侧设有导流槽12’,相应地,固定架20’装设于主支架10’的另一侧,夹持部21’亦偏向于主支架10’前后位置的一侧。然而,上述的现有技术的雨刷存在以下明显的不足 第一,固定架20’装设于主支架10’前后位置的一侧,雨刷工作时,无疑造成固定架20’两侧受力不均,且夹持部21’亦偏向于主支架10’前后位置的一侧,雨刷片30’装设于夹持部21’上,必然偏位于固定架20’ 一侧,同样造成固定架20’前后两侧受力不均,易造成雨刷工作时受力不平衡、不稳定,容易造成雨刷刮刷时跳动,从而带来噪音。第二,国外的汽车大多都是右舵结构,但现有技术中的大多数复合式雨刷,分为适合左驾驶车型或适合右驾驶车型的,不能同时适合两种车型,给生产商和使用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为解决雨刷不能同时适合左驾驶车型或适合右驾驶车型的问题,中国专利专利号为200720182295. 4揭示了了一种多功能无骨雨刷,包括雨刷本体和适配器,所述雨刷本体有曲线型的弹簧钢板,弹簧钢板内装配有刮水胶条,弹簧钢板外包有风板护套,所述弹簧钢板中间装有内铁卡座,内铁卡座外装配有帽盖,所述帽盖上设有与所述圆套配合的圆孔,在所述帽盖,所述帽盖上设有与所述圆套配合的圆孔,在所述的帽盖圆孔的两侧分别设有凹槽,所述适配器包括周转接头、卡钩和设置在周转接头内的塑料接头,组装时,周转接头内的凸凹槽配合连接,卡钩连接固定了周转接头与帽盖的旋转角度,从而通过所述周转接头的销钉可以任意旋转为左驾驶车型或右驾驶车型的各种雨刮臂安装转换。然而,上述的多功能无骨雨刷结构过于复杂,无疑极大地加大了雨刷的生产成本,增加使用者的使用成本,不利于生产厂家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用于左舵或右舵的车型的复合式雨刷。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复合式雨刷,包括主支架、安装于主支架上的固定架,及安装于固定架上的雨刷片,所述主支架包括一基部、两导流部、第一翼部及第二翼部,所述两导流部位于基部的左右两侧,所述导流部远离基部的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位于两导流部自由端两侧,所述基部的左右两侧上各设有两对称的第一导流槽,所述导流部上对称开设有两第二导流槽,所述第一翼部开设有第三导流槽,所述第二翼部开设有第三导流槽,所述第一导流槽、第二导流槽及第三导流槽配合形成两导流槽,所述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可互换安装位置,调整导流槽在主支架上的位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架固设于主支架前后位置的中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支架皆呈中空结构,主支架朝中空结构凸设有若干对两两对称的卡片,所述固定架卡设于对称的卡片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分别开设有平衡槽,所述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的末端向第三导流槽一侧偏移延伸。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翼部向内凸设有第一抵顶片,第二翼部向内凸设有第二抵顶片,所述第一抵顶片和第二抵顶片抵顶固定架左右两侧。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复合式雨刷藉由基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前后开设有两对称的第一导流槽,导流部对应第一导流槽前后对称开设有两第二导流槽,第一翼部开设有第三导流槽,第二翼部开设有第三导流槽,第一导流槽、第二导流槽及第三导流槽配合形成两导流槽,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可互换安装位置,调整导流槽的位置,以用于左舵或右舵的车型,适应性强,克服地域性限制。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复合式雨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所示复合式雨刷的分解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复合式雨刷的固定架安装于主支架上的示意图。图4和图5为本专利技术复合式雨刷用于左舵汽车和右舵汽车的使用示意图。图6为图3所示固定架安装于主支架上的另一角度示意图。图7为现有技术的复合式雨刷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所示现有技术的复合式雨刷的固定架装设于主支架上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I至图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作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式雨刷,用于擦除车辆挡风玻璃上的外来物质如雨水等,其包括主支架10、装设于主支架10的固定架30及安装于固定架30上的雨刷片40。所述主支架10包括一基部11、两导流部12、第一翼部13及第二翼部14,两导流部12位于基部11的左右两侧,所述导流部12远离基部11的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一翼部13和第二翼部14位于两导流部12自由端两侧,第一翼部13和第二翼部14分别位于两导流部12自由端两侧,所述第二翼部14、第一翼部13、两导流部12及基部11呈弧形排列。所述基部11的左右两侧上各设有两对称的第一导流槽111,所述导流部12上对称开设有两第二导流槽121,第一翼部13两侧开设有第三导流槽131和平衡槽132,第二翼部14两侧开设有第三导流槽141和平衡槽142,第三导流槽131、141和平衡槽132、1342呈不对称设置,具体地,第一翼部13和第二翼部14末端向第三导流槽131、141 一侧偏移延伸,第一导流槽111、第二导流槽121及第三导流槽131、141配合形成两导流槽20,以增强风阻压力,并通过平衡槽132、142、第一导流槽111及第二导流槽121的配合,使本专利技术复合型雨刷工作时,雨刷风阻受力更平衡,刮刷时性能更稳定。所述固定架30固设于主支架10前后位置的中部,具体地,所述主支架10呈中空结构,主支架10朝中空结构凸设有若干对两两对称的卡片15,固定架30卡设于对称的卡片15之间。所述第一翼部13和第二翼部14分别向内凸设有第一抵顶片133和第二抵顶片(图中未标示),所述第一抵顶片134和第二抵顶片抵顶固定架30左右两侧。本专利技术复合式雨刷可用于左舵或右舵的不同车型中,具体地,第一翼部13和第二翼部14可互换安装位置,从而调整导流槽20在主支架(10)上的位置,以用于左舵或右舵的车型,如图4所示,第一导流槽111、第二导流槽121及第三导流槽131、141配合形成两 导流槽20,用于左舵的车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导流槽111、第二导流槽121及第三导流槽131、141配合形成导流槽20,用于右舵的车型中。拆装第一翼部13和第二翼部14时,用力向外掰与卡片15相连的第一翼部13和第二翼部14外壳,使第一翼部13和第二翼部14上的对称的两卡片15之间的间距加大,再将分别将第一翼部13和第二翼部14从固定架20上取出。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复合式雨刷藉由基部11的左右两侧分别前后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式雨刷,包括:主支架(10)、安装于主支架(10)上的固定架(30),及安装于固定架(30)上的雨刷片(4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架(10)包括一基部(11)、两导流部(12)、第一翼部(13)及第二翼部(14),所述两导流部(12)位于基部(11)的左右两侧,所述导流部(12)远离基部(11)的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一翼部(13)和第二翼部(14)位于两导流部(12)自由端两侧,所述基部(11)的左右两侧上各设有两对称的第一导流槽(111),所述导流部(12)上对称开设有两第二导流槽(121),所述第一翼部(13)开设有第三导流槽(131),所述第二翼部(14)开设有第三导流槽(141),所述第一导流槽(111)、第二导流槽(121)及第三导流槽(131、141)配合形成两导流槽(20),所述第一翼部(13)和第二翼部(14)可互换安装位置,调整导流槽(20)在主支架(10)上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小恒
申请(专利权)人:殷小恒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