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雾防霜玻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15389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7 00: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加热玻璃,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防雾防霜玻璃,所述玻璃包括外形轮廓相同的底层玻璃、外层玻璃、柔性膜PVB和抗飞溅膜PEP,其特征是:在外层玻璃与柔性膜PVB之间排布两条电热丝,两条电热丝按照玻璃的形状以等距螺线形轨迹双股并列平行相间排布在柔性膜PVB上,两条电热丝的汇聚到柔性膜PVB中心的一端相互连接,两条加热丝的位于柔性膜PVB区域外的另一端分别与加热控制器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各种形状规则或者不规则的玻璃,比如汽车、列车、轮船、飞机以及建筑物上的玻璃,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加热均匀,除霜除雾效果好,提高了安全性能。(*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加热玻璃,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防雾防霜玻璃。技术背景目前,随着人们对玻璃的需求日益增加,功能性玻璃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与日俱增,电加热玻璃作为一种功能性玻璃被广泛得应用于汽车、火车甚至飞机等交通工具上面。电加热玻璃不仅要在通电的情况下加热玻璃来起到除雾、除霜的效果,而且还要保证玻璃的透明度,不能影响到驾驶人员的操作;PVB膜是由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经增塑剂塑化挤压成型的一种高分子材料,其对无机玻璃有很好的粘结力、具有透明、耐热、耐寒、耐湿、机械强度高等特性,是当前世界上制造夹层、安全玻璃用的最佳粘合材料,为了消除玻璃表面所形成的雾或者霜,人们通常是在PVB膜表面上横向或者是纵向布置若干直线型电热丝,经过汇流条引出电极引线可与外接电源联接,通一定的电压后达到玻璃除雾出霜的目的(如授权公告号为CN 201039504Y的专利所示),此种方式虽然能起到对玻璃加热的效果,但容易引起局部加热不均匀,易造成在发热线附近能够除雾出霜,其他地方同样会产生雾和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均匀化加热的防雾防霜玻璃,其加热层主要是由两条电热丝以等距螺线状形式绕着柔性膜PVB表面逐渐向柔性膜PVB中心环绕而成,从而达到加热均匀,除霜除雾的效果。所述防雾防霜玻璃分为四层,由外至里分别为外层玻璃、柔性膜PVB、底层玻璃和抗飞溅膜(PEP),其特征在于在外层玻璃与柔性膜PVB之间排布两条电热丝,两条电热丝按照玻璃的形状以等距螺线形轨迹双股并列平行相间排布在柔性膜PVB上,两条电热丝的汇聚到柔性膜PVB中心的一端相互连接,两条加热丝的位于柔性膜PVB区域外的另一端分别与加热控制器相连接。所述电热丝采用直径为O. 016mnT0. 025mm的鹤丝。所述电热丝为正弦曲线形,正弦的振幅为O. 2mnT0. 4mm。所述相邻两条电热丝的间距相同。所述外层玻璃、柔性膜PVB、底层玻璃和抗飞溅膜(PEP)的形状大小相同。本技术的优点是采用等距螺线式布丝法将加热丝排布在柔性膜PVB上,可以保证加热丝工作时能将温度传递到玻璃的各个部位,并且保证了加热的均匀性,提高人们的视线观察效果,增强了驾驶安全性。附图说明图I为圆形防雾防霜玻璃的电热丝布丝方法示意图;图2为长方形防雾防霜玻璃的电热丝布丝方法示意图;图3为梯形防雾防霜玻璃的电热丝布丝方法示意图;图4为梯形玻璃对称中心示意图;I柔性膜PVB 2第一根电热丝3第二根电热丝4加热控制器。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I参见图I,首先按照圆形玻璃外形轮廓加工平面大小相同的圆形柔性膜PVBlJf第一根电热丝2的一端A置于柔性膜PVBl区域外面,剩余部分按照圆形以等距螺线状形式(螺线间距为3. 6mm)逐渐向柔性膜PVBl中心环绕,直至第一根电热丝2的另一端点B位于 圆形玻璃的圆心B端,将第二根电热丝3的一端也置于柔性膜PVBl区域外面,剩余部分以遵循第一根电热丝2的走丝排布轨迹,与电热丝2并列平行相间排布,以等距螺线状形式(螺线间距为3. 6mm)环绕在柔性膜PVBl表面,直至第二根电热丝3的另一端和第一根电热丝2搭接于B端,其中两条加热丝的间距为I. 8mm,两条加热丝的位于柔性膜PVBl区域外的另一端分别与加热控制器4相连接;将覆有电热丝的柔性膜PVBl粘接在底层玻璃的一面,底层玻璃的另一面粘结抗飞溅膜(PEP),然后将外层玻璃粘结在覆有电热丝的柔性膜PVBl上,最后用密封胶将组合好的玻璃绝缘封边。实施例2参见图2,首先按照长方形玻璃外形轮廓加工平面大小相同的长方形柔性膜PVB1,将两根电热丝加工成正弦曲线形的电热丝,正弦的振幅为O. 3mm,将第一根电热丝2的一端A置于柔性膜PVBl区域外面,剩余部分按照长方形形状以等距螺线状形式(螺线间距为4. Omm)逐渐向柔性膜PVB中心环绕,直至第一根电热丝2的另一端点B位于长方形玻璃的对称中心点B端,将第二根电热丝3的一端也置于柔性膜PVBl区域外面,剩余部分以遵循第一根电热丝2的走丝排布轨迹,与电热丝2并列平行相间排布,以等距螺线状形式(螺线间距为4. Omm)环绕在柔性膜PVBl表面,直至第二根电热丝3的另一端和第一根电热丝2相搭接于B端,其中两条加热丝的间距为2. Omm,两条加热丝的位于柔性膜PVBl区域外的另一端分别与加热控制器4相连接。实施例3参见图3,首先按照梯形玻璃外形轮廓加工平面大小相同的梯形柔性膜PVBlJf两根电热丝加工成正弦曲线形的电热丝,正弦的振幅为O. 4mm,将第一根电热丝2的一端A置于柔性膜PVBl区域外面,剩余部分按照梯形形状以等距螺线状形式(螺线间距为4. 4mm)逐渐向柔性膜PVBl中心环绕,直至第一根电热丝2的另一端点B正好位于梯形玻璃的对称中心点B端,将第二根电热丝3的一端也置于柔性膜PVBl区域外面,剩余部分以遵循第一根电热丝2的走丝排布轨迹,与电热丝2并列平行相间排布,以等距螺线状形式(螺线间距为4. 4mm)环绕在柔性膜PVBl表面,直至第二根电热丝3的另一端点和第一根电热丝2相搭接于B端,其中两条加热丝的间距为2. 2mm,两条加热丝的位于柔性膜PVBl区域外的一端分别与加热控制器4相连接;所述梯形的中心点确认如下在梯形上划水平和竖直两条线,使得梯形水平线上部分a和水平线下部分b面积相等,使得竖直线左边部分c和竖直线右边部分d面积相等,水平线和竖直线的交点e即为中心点。权利要求1.一种防雾防霜玻璃,所述玻璃分为四层,由外至里分别为外层玻璃、柔性膜PVB、底层玻璃和抗飞溅膜PEP,所述外层玻璃、柔性膜PVB、底层玻璃和抗飞溅膜PEP的形状大小相同,其特征在干在外层玻璃与柔性膜PVB之间排布两条电热丝,两条电热丝按照玻璃的形状以等距螺线形轨迹双股并列平行相间排布在柔性膜PVB上,两条电热丝的汇聚到柔性膜PVB中心的一端相互连接,两条加热丝的位于柔性膜PVB区域外的另一端分别与加热控制器相连接。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防雾防霜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丝的直径为0.016mm 0. 025mm。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防雾防霜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丝为正弦曲线形,正弦的振幅为0. 2mm 0. 4mm。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防雾防霜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两条电热丝的间距 相同。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电加热玻璃,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防雾防霜玻璃,所述玻璃包括外形轮廓相同的底层玻璃、外层玻璃、柔性膜PVB和抗飞溅膜PEP,其特征是在外层玻璃与柔性膜PVB之间排布两条电热丝,两条电热丝按照玻璃的形状以等距螺线形轨迹双股并列平行相间排布在柔性膜PVB上,两条电热丝的汇聚到柔性膜PVB中心的一端相互连接,两条加热丝的位于柔性膜PVB区域外的另一端分别与加热控制器相连接。本技术适用于各种形状规则或者不规则的玻璃,比如汽车、列车、轮船、飞机以及建筑物上的玻璃,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加热均匀,除霜除雾效果好,提高了安全性能。文档编号H05B3/86GK202551387SQ201120396829公开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8日专利技术者任晓冬, 吴贲华, 姜守进, 张凯, 徐桂芳, 杨娟, 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雾防霜玻璃,所述玻璃分为四层,由外至里分别为外层玻璃、柔性膜PVB、底层玻璃和抗飞溅膜PEP,所述外层玻璃、柔性膜PVB、底层玻璃和抗飞溅膜PEP的形状大小相同,其特征在于:在外层玻璃与柔性膜PVB之间排布两条电热丝,两条电热丝按照玻璃的形状以等距螺线形轨迹双股并列平行相间排布在柔性膜PVB上,两条电热丝的汇聚到柔性膜PVB中心的一端相互连接,两条加热丝的位于柔性膜PVB区域外的另一端分别与加热控制器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晓农吴贲华杨娟徐桂芳张凯王银茂姜守进任晓冬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铁锚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