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水双热源供热量可调集中供热系统。它包括抽凝式汽轮机、凝汽器、第一热水换热器、第二热水换热器、第一低温蒸汽吸收式热泵、第二低温蒸汽吸收式热泵、第一高温蒸汽吸收式热泵、第二高温蒸汽吸收式热泵、汽水换热器、尖峰加热器、第一循环水泵、第二循环水泵、第三循环水泵、第一阀门~第四十阀门、冷却塔、冷却塔水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汽水两种热源供热,可使一次网供水、回水温度降低,其对管道保温和材料的热应力要求降低;可回收利用电厂冷凝热加热循环水,根据热用户需求启停换热设备从而调节加热量,节约能源;热水换热器提前预热回水以便最大限度利用冷凝热;避免蒸汽经过减压装置降低品位,最大限度利用能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水双热源供热量可调集中供热系统,属于能源领域。
技术介绍
我国正处于加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与之对应,我国火电厂装机容量也急剧增加。到2010年,火电装机容量7. 0663亿kW,在火力发电机组在提供电力的同时,有大量的凝结热被排入大气,怎样回收火电厂排出得废热就能了节能工作的重点之一。另一个急剧发展的行业是城市供热系统,其中的建筑能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快速增加。但我国采暖能源约有2/3的建筑直接用煤或天然气等高品位一次能源获得,存在十分巨大的浪费现象。为提高采暖一次能源利用率,人们借助了热泵技术。理论上环境中含有的热量都能作为低温热源被热泵利用,但不论空气源、地源或水源热泵,环境物质的热力性质、位置以及气候等使采暖热泵的应用受到极大地限制。现有的传统集中供热系统要求把供水加热到130°C的后再输送到换热站,以保证输热量和热用户温度,回水为70°C,这样就对输水管道的材料和保温有较高要求;并且现有的供热系统不能根据热用户需热量调节加热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汽水双热源供热量可调集中供热系统。汽水双热源供热量可调集中供热系统包括抽凝式汽轮机、凝汽器、第一热水换热器、第二热水换热器、第一低温蒸汽吸收式热泵、第二低温蒸汽吸收式热泵、第一高温蒸汽吸收式热泵、第二高温蒸汽吸收式热泵、汽水换热器、尖峰加热器、第一循环水泵、第二循环水泵、第三循环水泵、第一阀门 第四十阀门、冷却塔、冷却塔水池;从冷却塔水池来的循环水管路连接第十阀门的一端,第十阀门的另一端与第一循环水泵的进水口相接,第一循环水泵出水口与冷凝器水侧入口相接,冷凝器水侧出口分为两路,其中一路与第一阀门的一端相连,第一阀门的另一端与冷却塔相连,另一路和第二阀门一端相连,第二阀门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阀门的一端、第四阀门的一端相连,第三阀门的另一端与第一热水换热器热介质侧入口相连,第一热水换热器热介质侧出口与第四阀门的另一端、第五阀门的一端、第六阀门的一端相连,第五阀门的另一端与第一低温热泵热介质侧入口连接,第一低温热泵热介质侧出口与第六阀门的另一端、第七阀门的一端、第八阀门的一端相连,第七阀门的另一端与第一高温热泵热介质侧进口相连,第一高温热泵热介质侧出口与第八阀门的另一端、第九阀门的一端相连,第九阀门另一端与冷却塔水池相连,第一高温热泵冷侧介质出口与第十一阀门、第十二阀门的一端相连,第十一阀门与汽水换热器水侧介质入口相连,汽水换热器水侧介质出口与第十二阀门的另一端、第三十五阀门的一端、第三十六阀门的一端相连,第三十六阀门的另一端与第二热水换热器热介质侧入口相连,第二热水换热器热介质侧出口与第三十四阀门的一端相连,第三十四阀门的另一端与第三十五阀门的另一端、第二十六阀门的一端、第二十八阀门的一端相连,第二十六阀门的另一端与第二低温蒸汽吸收式热泵热介质侧入口相连,第二低温蒸汽吸收式热泵热介质侧出口与第二十七阀门的一端相连,第二十七阀门的另一端与第二十八阀门的另一端、第二十九阀门的一端、第三十阀门的一端相连,第二十九阀门的另一端与第二高温蒸汽吸收式热泵热介质侧入口相连,第二低高蒸汽吸收式热泵热介质侧出口与第三十一阀门的一端相连,第三十一阀门的另一端与第三十阀门的另一端、第二循环水泵的一端相连,第二循环水泵的另一端与第一热水换热器冷介质侧入口相连,其冷介质侧出口与第一低温蒸汽吸收式热泵冷介质侧入口相连,第一低温蒸汽吸收式热泵冷介质侧出口与第一高温蒸汽吸收式热泵冷介质侧入口相连,热用户回水与第三循环水泵的一端相连,第三循环水泵的另一端与第三十八阀门的一 端、第三十九阀门的一端相连,第三十八阀门的另一端与第二热水换热器冷介质侧入口相连,第二热水换热器冷介质侧出口与第三十七阀门相连,第三十七阀门的另一端与第三十九阀门的另一端、第二十二阀门的一端、第二十三阀门的一端相连,第二十三阀门的另一端与第二低温蒸汽吸收式热泵冷介质侧入口相连,第二低温蒸汽吸收式热泵冷介质侧出口与第二十阀门的一端相连,第二十阀门的另一端与第二十二阀门的另一端、第二十一阀门的一端、第三十二阀门的一端相连,第二十一阀门的另一端与第二高温蒸汽吸收式热泵冷介质侧入口相连,第二高温蒸汽吸收式热泵冷介质侧出口与第二十四阀门的一端相连,第二十四阀门的另一端与第三十二阀门的另一端、第四十阀门的一端、第二十五阀门的一端相连,第二十五阀门的另一端与尖峰加热器水侧入口相连,尖峰加热器水侧出口与第四十阀门的另一端、第三十三阀门的一端相连,第三十三阀门的另一端连接每个热水用户,抽凝式汽轮机中高压抽汽管路与第十七阀门的一端、第十八阀门的一端、第十九阀门的一端相接,第十七阀门、第十八阀门、第十九阀门的另一端各自连接第二低温热泵驱动热源入口、第二高温热泵驱动热源入口、尖峰加热器汽侧入口,第二低温热泵驱动热源出口、第二高温热泵驱动热源出口、尖峰加热器汽侧出口连接第十四阀门、第十五阀门、第十六阀门的一端,第十四阀门、第十五阀门、第十六阀门的另一端与第十三阀门一端相接,第十三阀门另一端连接冷凝水回水管路,高压抽汽输送到第一高温热泵做驱动热源,低压抽汽输送到第一低温热泵、汽水换热器做驱动热源;抽凝式汽轮机末级排汽进入凝汽器把热量传给循环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换热站双热源供热方式,可以在保证一次网供水温度低的同时仍能使热用户供水达到需要温度,并且一次网回水经过逐级换热温度较传统系统低,一次网供、回水温度的降低对输水管道的保温和热应力补偿要求降低;第二,利用火电厂冷凝余热加热循环水,节约能源,减少了废热的排放;第三,可根据热用户需求启停换热设备从而调节加热量,节约能源;第四,加入了热水换热器提前预热回水以便最大限度利用冷凝热;第五,避免蒸汽经过减压装置降低品位,最大限度利用能量。附图说明图I是冷凝热回收系统;图2是汽水双热源供热换热站系统;图中,抽凝式汽轮机I、凝汽器2、第一热水换热器3-1、第二热水换热器3-2、第一低温蒸汽吸收式热泵4-1、第二低温蒸汽吸收式热泵4-2、第一高温蒸汽吸收式热泵5-1、第二高温蒸汽吸收式热泵5-2、汽水换热器6、尖峰加热器7、第一循环水泵8-1、第二循环水泵8-2、第三循环水泵8-3、阀门9-1、-40,冷却塔10、冷却塔水池11、a为乏汽排汽口、b为主蒸汽进汽口、c为高压抽汽口、d为低压抽汽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汽水双热源供热量可调集中供热系统包括抽凝式汽轮机I、凝汽器2、第一热水换热器3-1、第二热水换热器3-2、第一低温蒸汽吸收式热泵4-1、第二低温蒸汽吸收式热泵4-2、第一高温蒸汽吸收式热泵5-1、第二高温蒸汽吸收式热泵5-2、汽水换热器6、尖峰加热器7、第一循环水泵8-1、第二循环水泵8-2、第三循环水泵8-3、第一阀门9_广第四十阀门9-40、冷却塔10、冷却塔水池11 ;从冷却塔水池11来的循环水管路连接第十阀门9-10的一端,第十阀门9-10的另一端与第一循环水泵8-1的进水口相接,第一循环水 泵8-1出水口与冷凝器2水侧入口相接,冷凝器2水侧出口分为两路,其中一路与第一阀门9-1的一端相连,第一阀门9-1的另一端与冷却塔10相连,另一路和第二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水双热源供热量可调集中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抽凝式汽轮机(1)、凝汽器(2)、第一热水换热器(3?1)、第二热水换热器(3?2)、第一低温蒸汽吸收式热泵(4?1)、第二低温蒸汽吸收式热泵(4?2)、第一高温蒸汽吸收式热泵(5?1)、第二高温蒸汽吸收式热泵(5?2)、汽水换热器(6)、尖峰加热器(7)、第一循环水泵(8?1)、第二循环水泵(8?2)、第三循环水泵(8?3)、第一阀门(9?1—)~第四十阀门(9?40)、冷却塔(10)、冷却塔水池(11);从冷却塔水池(11)来的循环水管路连接第十阀门(9?10)的一端,第十阀门(9?10)的另一端与第一循环水泵(8?1)的进水口相接,第一循环水泵(8?1)出水口与冷凝器(2)水侧入口相接,冷凝器(2)水侧出口分为两路,其中一路与第一阀门(9?1)的一端相连,第一阀门(9?1)的另一端与冷却塔(10)相连,另一路和第二阀门(9?2)一端相连,第二阀门(9?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阀门(9?3)的一端、第四阀门(9?4)的一端相连,第三阀门(9?3)的另一端与第一热水换热器(3?1)热介质侧入口相连,第一热水换热器(3?1)热介质侧出口与第四阀门(9?4)的另一端、第五阀门(9?5)的一端、第六阀门(9?6)的一端相连,第五阀门(9?5)的另一端与第一低温热泵(4?1)热介质侧入口连接,第一低温热泵(4?1)热介质侧出口与第六阀门(9?6)的另一端、第七阀门(9?7)的一端、第八阀门(9?8)的一端相连,第七阀门(9?7)的另一端与第一高温热泵(5?1)热介质侧进口相连,第一高温热泵(5?1)热介质侧出口与第八阀门(9?8)的另一端、第九阀门(9?9)的一端相连,第九阀门(9?9)另一端与冷却塔水池(11)相连,第一高温热泵(5?1)冷侧介质出口与第十一阀门(9?11)、第十二阀门(9?12)的一端相连,第十一阀门(9?11)与汽水换热器(6)水侧介质入口相连,汽水换热器(6)水侧介质出口与第十二阀门(9?12)的另一端、第三十五阀门(9?35)的一端、第三十六阀门(9?36)的一端相连,第三十六阀门(9?36)的另一端与第二热水换热器(3?2)热介质侧入口相连,第二热水换热器(3?2)热介质侧出口与第三十四阀门(9?34)的一端相连,第三十四阀门(9?34)的另一端与第三十五阀门(9?35)的另一端、第二十六阀门(9?26)的一端、第二十八阀门(9?28)的一端相连,第二十六阀门(9?26)的另一端与第二低温蒸汽吸收式热泵(4?2)热介质侧入口相连,第二低温蒸汽吸收式热泵(4?2)热介质侧出口与第二十七阀门(9?27)的一端相连,第二十七阀门(9?27)的另一端与第二十八阀门(9?28)的另一端、第二十九阀门(9?29)的一端、第三十阀门(9?30)的一端相连,第二十九阀门(9?29)的另一端与第二高温蒸汽吸收式热泵(5?2)热介质侧入口相连,第二低高蒸汽吸收式热泵(5?2)热介质侧出口与第三十一阀门(9?31)的一端相连,第三十一阀门(9?31)的另一端与第三十阀门(9?30)的另一端、第二循环水泵(8?2)的一端相连,第二循环水泵(8?2)的另一端与第一热水换热器(3?1)冷介质侧入口相连,其冷介质侧出口与第一低温蒸汽吸收式热泵(4?1)冷介质侧入口相连,第一低温蒸汽吸收式热泵(4?1)冷介质侧出口与第一高温蒸汽吸收式热泵(5?1)冷介质侧入口相连,热用户回水与第三循环水泵(8?3)的一端相连,第三循环水泵(8?3)的另一端与第三十八阀门(9?38)的一端、第三十九阀门(3?39)的一端相连,第三十八阀门(3?38)的另一端与第二热水换热器(3?2)冷介质侧入口相连,第二热水换热器(3?2)冷介质侧出口与第三十七阀门(9?37)相连,第三十七阀门(9?37)的另一端与第三十九阀门(9?39)的另一端、第二十二阀门(9?22)的一端、第二十三阀门(9?23)的一端相连,第二十三阀门(9?23)的另一端与第二低温蒸汽吸收式热泵(4?2)冷介质侧入口相连,第二低温蒸汽吸收式热泵(4?2)冷介质侧出口与第二十阀门(9?20)的一端相连,第二十阀门(9?20)的另一端与第二十二阀门(9?22)的另一端、第二十一阀门(9?21)的一端、第三十二阀门(9?32)的一端相连,第二十一阀门(9?21)的另一端与第二高温蒸汽吸收式热泵(5?2)冷介质侧入口相连,第二高温蒸汽吸收式热泵(5?2)冷介质侧出口与第二十四阀门(9?24)的一端相连,第二十四阀门(9?24)的另一端与第三十二阀门(9?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超,俞自涛,胡亚才,陈琦,阮光正,夏巧民,林俊光,卢婉珍,徐红波,张卫灵,钱海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