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市政工程领域,旨在提供一种大挑臂盖梁与立柱的支架一体化施工方法,该方法依次序包括以下几个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支架搭设第一阶段、立柱施工阶段、支架搭设第二阶段、盖梁施工阶段和支架拆除阶段。本发明专利技术将立柱施工阶段使用的支架与盖梁结构施工阶段使用的支架进行一体化的设计,钢管柱既是盖梁施工的支撑构件,也是立柱施工的脚手架构件,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有效节约施工材料和劳动力使用,加快施工进度;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可延伸运用于梁板等大悬臂、大跨径、体型较大的砼结构施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桥梁施工领域,具体地说,是市政道路中的一种。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逐渐进入家庭,使得社会车辆保有量剧增和城市空间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交通拥堵已成为常态,城市交通向高空或地下发展势所必然。在道路周边建筑物密集,街道又难于拓宽的情况下,采用高架桥可以疏散交通密集度,提高运输效率。目前国内大型城市中高架桥梁建设已形成规模,仍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压力,高架桥梁有着往多层、更高方向发展的趋势。常规路面高架桥的施工都是分部进行的,即先进行立柱施工脚手架的搭设,以完成桥梁立柱的施工;在立柱形成后再进行立柱上的桥梁盖梁的施工,这时的施工就需要拆·除原先搭设的立柱施工脚手架,转而为满堂支架的搭设,便于进行立柱上的盖梁施工。这时如果在交通相对繁忙的城区进行超高桥梁的工程施工,比如专利技术人曾遇见的某高架立交桥,桥面离地面最高点有32m,立柱高度多在15m以上,要采用钻孔桩加承台基础,下部结构为高立柱加大悬臂盖梁,上部采用预制箱梁,架桥机架设;当时盖梁悬臂的两端已处于两侧匝道上方,施工时地面道路要通行施工车辆,两边匝道上交通又不能中断,因此原先施工中普遍采用的满堂支架体系变得很不适用;而立柱上设预埋件的方案存在着立柱外观受损和焊接安全可靠性的隐患。综上,要如何合理确定施工支架形式,以确保桥下交通正常通行,确保立柱盖梁施工支架体系安全稳定,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减少对周边居民影响等均是目前类似桥梁建设中需待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种,依次序包括以下几个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支架搭设第一阶段、立柱施工阶段、支架搭设第二阶段、盖梁施工阶段和支架拆除阶段;所述施工准备阶段包括支架方案的编制、材料租赁(采购)及试验、钢管柱基础的施工;所述支架搭设第一阶段包括钢管柱的安装、钢管柱底脚用钢筋混凝土固结、钢管柱之间的连系杆安装、立柱施工平台的搭设;所述支架搭设第二阶段包括钢管柱与立柱的连接施工、贝雷梁的安装、贝雷梁上安放槽钢或工字钢横梁、地面进行调标高钢管架的搭设以及调标高用钢管架的安放。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支架拆除阶段,支架拆除横向由两悬臂端对称向中间位置进行,竖向由上往下进行,顺序地拆除模板、木档、Φ 48钢管、槽钢(工字钢)、贝雷梁、钢管柱等。本专利技术采用直径609mm壁厚16mm等粗钢管柱与定型贝雷梁组成组合支架体系,在桥梁立柱施工阶段,粗钢管柱作为施工脚手架的主要承重构件,盖梁施工阶段钢管柱与贝雷梁组合作为盖梁施工支架;在盖梁施工阶段,该组合支架体系合理利用了贝雷梁较好的抗弯性能和钢管柱较好的抗压性能。本专利技术利用承台结构作为钢管柱的基础,安全可靠;贝雷梁安放在钢管柱顶端并有效连接,在贝雷梁顶设置槽钢或工字钢横梁,在横梁上搭设用以调节结构底标高的Φ48钢管支架;结构施工全部荷载通过钢管支架传力至横梁传力,然后传力至贝雷梁纵梁上,再通过钢管支墩将荷载传至承台,钢管与承台通过混凝土固结连接。在立柱上一定距离设置抱箍连接,钢管支墩与抱箍采用型钢连接,以增强钢管柱的安全稳定性。由于本专利技术将立柱施工阶段使用的支架与盖梁结构施工阶段使用的支架进行一·体化的设计,钢管柱既是盖梁施工的支撑构件,也是立柱施工的脚手架构件,因此本专利技术可有效节约施工材料和劳动力使用,加快施工进度。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I、盖梁与立柱的一体化支架充分合理地利用了贝雷梁较好的抗弯性能和钢管柱较好的抗压性能。另外通过设置钢管柱底部固结和增加钢管柱与立柱间的连接等构造措施,有效减少了钢管柱的自由长度,使得该组合支架体系具有更高的安全稳定性。2、该组合支架体系充分利用钢管柱占地面积少、贝雷梁悬挑距离大等特点;一方面可有效减少对地面空间占用,为地面交通通行、施工布置等争取了较多场地;另一方面可直接利用承台作为钢管柱的基础,不必再另设置基础。3、由于钢管柱、贝雷梁均为定型构件,材料质量安全可靠,易于检查,施工机械化程度高,施工工序简易,施工速度相对较快。本专利技术采用钢管柱与贝雷梁组合支架体系的施工工法,可适用于桥梁较高墩柱及大挑臂盖梁的施工支架,初步测算墩柱高度在15m以上时具有较高的经济优势。一体化支架施工速度快,占用空间小,支架体系稳定,该工法可延伸运用于梁板等大悬臂、大跨径、体型较大的轮结构施工。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为采用本专利技术方法后的钢管柱与贝雷梁组合支架体系立面图;图3-图6为钢管柱安装施工的顺序图;图7为钢管柱底脚的固定结构图;图8为图7的俯视图;图9为钢管柱与立柱的连接示意图;图10为图9的俯视图。图中1、盖梁;2、操作平台;3、Φ48钢管支架;4、25#A槽钢;5、贝雷梁;6、立柱;7、钢管柱;8、钢管柱之间16#槽钢连系杆;9、钢管柱与立柱之间16#槽钢连系杆;10、钢筋砼;11、承台;12、Φ25钢筋;13、12#槽钢;14、16#槽钢抱箍;15、16#槽钢连系杆。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I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依次序包括以下几个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支架搭设第一阶段、立柱施工阶段、支架搭设第二阶段、盖梁施工阶段和支架拆除阶段;一、施工准备阶段I.支架方案编制高立柱桥梁的大悬臂盖梁结构,选用钢管柱贝雷梁组合支架体系。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计算盖梁结构施工荷载,根据施工荷载计算贝雷梁承受的最大剪力、弯矩,钢管柱的最大应力值。贝雷梁容许最大应力值300Mpa,允许最大剪力245250N,钢管柱容许最大应力值143Mpa。直径609mm壁厚16mm钢管柱为常用钢管柱,国产贝雷梁为常用贝雷梁。支架方案需按建质87号《危险性较大工程管理办法》进行专家论证,支架形式见图2的钢管柱与贝雷梁组合支架体系立面图。2.材料租赁(采购)及试验Φ609钢管、国产贝雷梁均为定型产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租赁或采购。对进场的Φ609钢管、Φ 48钢管、16#槽钢、贝雷梁等材料抽样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同时全数进行外观及尺寸验收。对不符合规范或设计要求的材料严禁使用在支架上。3.钢管柱基础施工在钢管支架方案编制阶段,首选钢管柱立在承台上,如因承台尺寸小不能满足钢管柱安放要求时,需另外单独设置钢筋混凝土基础。以Φ 609钢管,壁厚16mm为例,每节钢管柱顶端、底端均设置有实心法兰盘,按钢管达到容许承载力143Mpa时支架对基础压力计算为钢管柱轴力F= σ = 143X 31 X (609X609-577X577) +4=4260301. 76Nσ I :钢管柱应力,A1 :钢管柱截面积,基础承受压力o2=F/A2=4260301.76+(3i 609X609 + 4)=14.6MPa。σ 2 :基础受压应力,A2 :法兰盘面积,根据计算结果,C30承台或C30钢混基础能满足钢管柱基础的要求。钢混基础尺寸根据钢管柱尺寸和土基承载力确定。二、第一阶段支架施工I.钢管柱安装钢管柱采用分段安装,常用钢管柱有9米、6米、4米、3米、2米、I米等各种规格,根据立柱高度选用钢管长度组合,钢管两端设置法兰盘,两段钢管之间采用螺栓连接。钢管柱7的安装顺序见图3-图6的钢管柱安装施工顺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挑臂盖梁与立柱的支架一体化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序包括以下几个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支架搭设第一阶段、立柱施工阶段、支架搭设第二阶段、盖梁施工阶段和支架拆除阶段;所述施工准备阶段包括支架方案的编制、材料租赁(采购)及试验、钢管柱基础的施工;所述支架搭设第一阶段包括钢管柱的安装、钢管柱底脚用钢筋混凝土固结、钢管柱之间的连系杆安装、立柱施工平台的搭设;所述支架搭设第二阶段包括钢管柱与立柱的连接施工、贝雷梁的安装、贝雷梁上安放槽钢或工字钢横梁、地面进行调标高钢管架的搭设以及调标高用钢管架的安放。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军,周松国,朱万桂,杨血烽,周剑宏,戴元林,姚宇翔,周永福,傅婧,翁伟祥,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市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