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蜂窝斜管领域,公开了一种PVC圆形蜂窝斜管,所述斜管两端为60度角切割,相邻两个斜管相互粘连在一起;湿周大,水力半径小,运行时层流状态好,颗粒沉降不受紊流干扰,能加速颗粒与水分离并缩短颗粒的沉淀距离,处理效率高于活性污泥法,一般水力负荷为100-200m3/m2·日,有机负荷为2000-5000g/m3,因此缩小了占地面积;曝气强度低于活性污泥法,且不需污泥回流,故能降低动力消耗及简化管理;污泥量少,减少了污泥脱水等后处理工作量;产生的污泥沉降性好,有利于后段悬浮物的去除;适应性强,能适应不同水质的范围大,对水质、水量突变的冲击负荷的忍耐力强,维持稳定的处理效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蜂窝斜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洗煤厂浓缩池PVC圆形蜂窝斜管。
技术介绍
·目前公知的PVC圆形蜂窝斜管填料装置是平流式圆形直管填料和辐流式圆形直管填料,这两种管道填料均是一次性制造且都是圆形直管制造而成,在现实生活应用中存在很多不足与缺点。平流式圆形直管填料在实际生活中对池子配水不易均匀,采用多斗排泥时,每个泥斗需要单独设计排泥管各自排泥,操作量大,而采用链带式刮泥排泥时,连带的支撑件和驱动件都浸没在水中,易锈蚀;而辐流式圆形直管填料排泥设备已经趋于定型,机械排泥设备复杂,对施工质量要求高。诸多问题在现实生活处理中早成了很大的不便与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配水不易均匀,排泥难、易腐蚀、机械设备复杂和对施工要求高、一次成形等的不足与缺陷,本专利技术创造提供了一种粘结而成且具有角度的PVC圆形蜂窝斜管填料装置。本技术的完整技术方案是,一种PVC圆形蜂窝斜管,所述斜管两端为60度角切割,相邻两个斜管相互粘连在一起。所述斜管相互粘连在一起的填料上方自左向右方向拉上IOmm的圆钢进行加固。由上可见,本技术与现在技术相比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是方案是“浅层沉淀”理论为基础设计开发的一种沉淀池填料,该填料两端切割60度,相互粘接在一起,湿周大,水力半径小,运行时层流状态好,颗粒沉降不受紊流干扰,能加速颗粒与水分离并缩短颗粒的沉淀距离,处理效率高于活性污泥法,一般水力负荷为100-200m3/m2 ·日,有机负荷为2000_5000g/m3,因此缩小了占地面积;曝气强度低于活性污泥法,且不需污泥回流,故能降低动力消耗及简化管理;污泥量少,减少了污泥脱水等后处理工作量;产生的污泥沉降性好,有利于后段悬浮物的去除;适应性强,能适应不同水质的范围大,对水质、水量突变的冲击负荷的忍耐力强,维持稳定的处理效果。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在此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实施例I :本实施例一种PVC圆 形蜂窝斜管,斜管I两端专业的60°角切割,相邻两个斜管之间用专业的模具粘连拼接在一起,下面是产品的安装过程I、沉淀池底部排泥管安装斜管沉淀池安装顺序一般从底部开始,先完成最底部的排泥管道系统的安装,确保排泥管道开孔符合设计要求、固定牢靠,检查无误后,才允许进入下一道安装工序。2、完成填料支架安装根据斜管沉淀池填料支架安装施工图,先将填料支架安装到位,检查所有焊接结点牢靠、支架强度足以承受填料重量,并在支架表面完成防腐处理。3、斜管填料池内组装将粘接后的填料单元在填料支架上部自左向右进行组装。始终保持60°角不变,每一单元顺序组装时要适当压紧,组装到最右侧时若尺寸不是正合适,需要根据尺寸用散片斜管填料烫接后进行组装直至全部到位。4、斜管填料上部固定由于斜管填料比重为O. 92略小于水,斜管填料在池内组装到位后需要在填料上方自左向右方向拉上IOmm的圆钢进行加固(每个单元填料上部要求有两根圆钢通过),圆钢两端在沉淀池池壁上可靠固定,安装圆钢后可以很好地防止斜管填料在初期使用时有可能发生的松动上浮现象,圆钢采用环氧煤浙青防腐。 5、斜管沉淀池运行调试(I)、检查进水是否均匀,不得对沉淀池造成冲击,影响沉淀效果;(2)、调整出水堰槽高低及水平度至合适,保持出水均匀;(3)、经过以上施工工序,至此斜管沉淀池填料安装已经全部完成。正常投入使用后需要根据进水中悬浮物浓度情况确定排泥周期,注意及时排泥,确保斜管沉淀池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及令人满意的出水水质。由上可见,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是方案是“浅层沉淀”理论为基础设计开发的一种沉淀池填料,该填料两端切割60度,相互粘接在一起,湿周大,水力半径小,运行时层流状态好,颗粒沉降不受紊流干扰,能加速颗粒与水分离并缩短颗粒的沉淀距离,处理效率高于活性污泥法,一般水力负荷为100-200m3/m2 ·日,有机负荷为2000-5000g/m3,因此缩小了占地面积;曝气强度低于活性污泥法,且不需污泥回流,故能降低动力消耗及简化管理;污泥量少,减少了污泥脱水等后处理工作量;产生的污泥沉降性好,有利于后段悬浮物的去除;适应性强,能适应不同水质的范围大,对水质、水量突变的冲击负荷的忍耐力强,维持稳定的处理效果。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权利要求1.一种PVC圆形蜂窝斜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管两端为60度角切割,相邻两个斜管相互粘连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PVC圆形蜂窝斜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管相互粘连在一起的填料上方自左向右方向拉上IOmm的圆钢进行加固。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于蜂窝斜管领域,公开了一种PVC圆形蜂窝斜管,所述斜管两端为60度角切割,相邻两个斜管相互粘连在一起;湿周大,水力半径小,运行时层流状态好,颗粒沉降不受紊流干扰,能加速颗粒与水分离并缩短颗粒的沉淀距离,处理效率高于活性污泥法,一般水力负荷为100-200m3/m2·日,有机负荷为2000-5000g/m3,因此缩小了占地面积;曝气强度低于活性污泥法,且不需污泥回流,故能降低动力消耗及简化管理;污泥量少,减少了污泥脱水等后处理工作量;产生的污泥沉降性好,有利于后段悬浮物的去除;适应性强,能适应不同水质的范围大,对水质、水量突变的冲击负荷的忍耐力强,维持稳定的处理效果。文档编号B01D21/02GK202526945SQ20122021399公开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11日专利技术者苏培坤 申请人:苏培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PVC圆形蜂窝斜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管两端为60度角切割,相邻两个斜管相互粘连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培坤,
申请(专利权)人:苏培坤,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