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辊式轧机轧辊的切削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97657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辊式轧机的各轧辊在安装于轧机中的状态下进行切削的方法及装置。对于外周面5形成孔型6的轧辊各外周面5彼此邻接状态下所构成的孔型轧制线2的双、三或四辊式轧机1,将具有设置在外面的距孔型轧制线2一定位置处的基准支柱12的前述轧机1从轧制线上拆下来再固定,使设置在可沿三维方向(前后、左右、上下)自由移动的切削机8上的距切削刀具13一定位置处的接触传感器14与基准支柱12接触,由此进行对位,之后用切削刀具对各轧辊的孔型进行切削。(*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够对轧制线材和条钢的多辊式轧机的各轧辊,在不从轧机上卸下时进行切削的方法及装置。关于线材和条钢的精压轧制方法,根据在一支架上所使用的成对轧辊的数目分为双辊法、三辊法及四辊法,各方法如附图说明图1(a)-(b)所示,都是利用由周面上有一定断面形状的槽G,G′的成对轧辊R、R′将坯料M在改变轧制方向的同时在轧辊型缝中进行轧制的。一般地,在对尺寸精度没有什么要求的制品进行制造的场合,是采用双辊法,而在对尺寸精度有要求的制品进行制造的场合则采用四辊法。例如,日本专利特开平第6-63601号及美国第5,363,682号专利就揭示了一种关于利用四辊法进行轧制的方法,由于其轧机的轧辊在经过一定时期或轧制一定量的使用之后,孔型表面会产生磨损而变为粗糙表面,通常为了能再使用,常对轧辊孔型按规定形状进行切削。以往,对于轧辊孔型的切削都是在将轧辊从轧机上卸下后进行的,在这种场合下,轧辊的拆卸和安装都需很长时间,期间,由于需停止轧制,所以生产性低。此外,轧辊的拆卸和安装需要熟练操作,同时,需用人力多,而且,会带来操作的危险性。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如在轧辊处于安装在轧机中的状况下对轧辊孔型表面进行切削的方法已在日本特开昭63-237801号专利及文献″条钢精加工的三面轧辊式精密轧制″(塑性加工论文集第139卷,23-29页,1991)中公开了。但是,日本特开昭63-237801号专利所揭示的轧辊切削方法,是关于具有一对安装在支架上的轧辊的双辊式轧机轧辊的切削方法,利用推进器推动轧制线外的轧机使其固定,由此决定其水平位置,同时,由转动动力源沿轧辊轴的推力方向挤压轧辊,并且由径向预压机构防止轧辊径向方向的移动,而让其转动,这样,就无轧辊间隙,可以进行切削加工,但是,由于被切削的轧辊没能向孔型轧制线方向推挤,因此,在孔型轧制线方向存在轧辊间隙,而该轧辊间隙的存在会带来轧辊切削误差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前述文献″条钢精加工的三面轧辊式精密轧制″第26页,第5图示出了三辊式轧机轧辊的切削方法。该方法是,利用代替被轧制坯料而伸进三个轧辊之间的圆锥形磨刀(环状磨刀)除去轧辊的间隙,同时磨削轧辊的孔型。由于这种方法是磨削加工,因此,存在加工时间长的缺点。此外,由于磨刀自身磨损,致使轧辊加工形状发生变化,这样出现了要求磨制作业熟练等问题。另外,考虑到即使上述轧辊的切削方法也能适用于四辊式轧机,但在轧辊安装于轧机中的状态下对其切削并无记载,实际上,以往通用的方法都是将轧辊从轧机上卸下来再切削。鉴于上述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对双、三、四辊等的多辊式轧机的各轧辊在处于安装在轧机中的状状下进行切削的方法及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在外周面形成孔型的二个水平轧辊和垂直轧辊的各外周面彼此处于邻接状态下形成孔型轧制线的四辊式轧机,为了在轧辊处于安装状态下对各轧辊进行切削,将具有设置在前述轧机外面的距孔型轧制线一定位置处的基准支柱的轧机从轧制线上拆下来再固定、使设置在可沿三维方向(前后、左右、上下)自由移动的切削机上的距切削刀具一定位置处的接触传感器与基准支柱接触,由此进行对位,之后,用切削刀具对四个轧辊的前述孔型分别进行切削。朝孔型制线方向挤压各轧辊,使各轧辊的外周面彼此邻接,这样可以对各轧辊在轧辊推力方向及孔型轧制线方向不产生晃动的状态下进行切削,并且,相邻的水平轧辊和竖直轧辊相接触的外周面最好设置成45°的锥面。实现上述方法的装置,包括固定轧机的工作台,该轧机具有设置在外面的距孔型轧制线一定距离的基准支柱的;具有切削各轧辊的切削刀具和设置在距切削刀具一定位置处的传感器的切削机;安装有切削机、并能沿前后、左右、上下方向自由移动的位置调整基座;切削时,为转动水平轧辊而自由移动的,以自由装卸方式安装在水平轧辊支撑轴上的水平轧辊驱动源;以及同时在切削时,为转动竖直轧辊而自由移动的,以自由装卸的方式安装在竖直轧辊支撑轴上的竖直轧辊驱动源。在切削各轧辊时,为了使各轧辊不产生晃动,最好设置挤压机构,朝孔型轧制线方向挤压各轧辊,并且,接触传感器最好设置成自由伸缩形式。图1(a)、(b)、(c)是双辊法(a)、三辊法(b)及四辊法(c)的一例子的简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装置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图3是作为本专利技术对象的四辊式轧机的正面简图。图4是沿图3中A-A截面的断面图。图5是图4所示实施例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6(a)、(b)、(c)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双辊轧机(a)、三辊轧机(b)及四辊轧机(c)处于挤压状态的简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挤压装置的一个例子。图中1.轧机 17.加工台2.孔型轧制线, 18.主导轨3.水平轧辊, 19.副导轨4.竖直轧辊, 20.台车5.外周面 21.马达6.孔型, 22.轴承7.工作台 23.轴承箱8.切削机 24.锥面(45°)9.位置调整基座 25.油压10.水平轧辊驱动源 26.轴11.竖直轧辊驱动源 27.锥齿轮12.基准支柱, 28.轴13.切削刀具, 29.蜗杆14.接触传感器,30.轴15.支撑轴 31.直齿轮16.挤压机构32.偏心轴承支架33.有阶梯的锥面34.锥面(30°)下面叙述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及装置。首先,将双、三、或四辊式轧机从轧制线卸下,固定于工作台上,然后,移动位置调整基座,使安装在位置调整基座上的切削机的接触传感器与设置在轧机外面的基准支柱相接触,用这种方式相对于接触刀具的各轧辊进行对位。由于基准支柱设置在距孔型轧制线的一定位置处,而接触传感器设置在距切削刀具的一定位置处,因此,根据接触传感器与基准支柱的接触,可以判断切削刀具是否相对于各轧辊处于设定的基准位置,由此,当切削刀具的位置没有处在设定的基准位置时,沿前后、左右或上下方向移动位置调整基座,进行对位。上述对位所使用的传感器,并不限于前述接触传感器及基准支柱的组合形式,也可以使用激光等光学形式的传感器。校正对位是根据下述原理进行的。适用于本专利技术的轧机各轧辊不必非要竖直、水平调整,也可沿各种角度进行调整。此外,各轧机的轧辊数目可以是两个、三个或四个。但为了方便,仅用具有水平轧辊,垂直轧辊的四辊轧机对本专利技术进行叙述,但这仅是为了便于理解,且在下文中以此为中心进行说明。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此。也就是说,安装在轧机上的轧辊具有保持水平方向轴心的两个水平轧辊和保持竖直方向轴心的两个竖直轧辊,且各轴心的延长线在同一平面内保持垂直相交(参见图4)。安装在轧机上的轧辊,以孔型轧制线作为点对象(图1及图4),该孔型轧制线是轧制材料通过的中心点,是X轴及Y轴的交点,位于轧机外一定位置处。因此,通过正确测定轧机外面的X、Y、Z(参见图3)方向的位置,就可以求得针对轧辊的切削机加工基准点(或座标)。其次,在上述对位工序之前后,将水平轧辊驱动源(或竖直轧辊驱动源)组装在移动的水平轧辊(或竖直轧辊)的支撑轴上,当由该驱动源驱动水平轧辊(竖直轧辊)转动时,用切削刀具对水平轧辊(竖直轧辊)的孔型按所期望的形状进行切削。水平轧辊和竖直轧辊的轴承、轴承箱、支撑轴,配合部件等都会产生晃动(图5),这种影响会使各轧辊在其自重作用下处于稍低于基准位置的状态,在这种较低位置状态下切削各轧辊时,会降低孔型的加工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根据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辊式轧机的轧辊切削方法,对于外周面(5)形成孔型(6)的轧辊(3),在其外周面(5)彼此在邻接状态下,对构成孔型轧制线(2)的多辊式轧机的各轧辊进行切削,包括以下步骤: ①在所述各轧辊(3)处于安装在所述轧机(1)上的状态下,将其从轧制线上拆下来; ②将所述轧机(1)固定在给定的位置处; ③将切削机(8)的切削刀具(13)相对于所述轧机(1)在一定位置进行对位; ④在所述各轧辊<3>的外周面<5>彼此邻接后使各轧辊<3>不产生晃动的状态下进行切削。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田了金堂秀范新开岩洋
申请(专利权)人:川崎制铁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