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用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68030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14 22: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吸收用品,其具有外表面,在所述外表面上形成有吸收区域以及围绕所述吸收区域的周边区域,所述吸收区域用于吸收落于所述吸收用品外表面的液体,在所述吸收区域内形成有沿所述吸收用品长度方向非连续延伸的防侧漏结构,所述防侧漏结构包括自所述吸收用品外表面沿吸收用品的厚度方向向内凹进的点状凹槽及条状凹槽,所述点状凹槽与所述条状凹槽混合间隔排布以形成所述非连续延伸的防侧漏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吸收用品的防侧漏区域具有良好的纤维柔软度,保证了使用者在使用所述吸收用品时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吸收用品
技术介绍
吸收用品包括透液性顶层、不透液性底层及夹设于所述透液性顶层与不透液性底层之间的吸收层。通常情况下,吸收用品包括吸收区域以及围绕所述吸收区域的周边区域,其中,周边区域由透液性顶层与不透液性顶层的周边相互密封形成,而所述吸收区域则由所述透液性顶层与不透液性顶层夹设所述吸收层形成。一般情况下,液体会直接落在吸收用品的吸收区域,然后沿着吸收用品的厚度方向向下渗透以及沿着垂直于厚度方向由吸收区域向周边区域渗透。在吸收用品的厚度方向上,设置于吸收用品最底层的不透液性底层能够良好的杜绝液体渗出。而在垂直于厚度的 方向上,由于周边区域不具有防漏功能,因此如果不对周边区域进行防漏设计,液体就容易自吸收用品的周边区域侧漏渗出。现有的用于防止侧漏的方式主要是在吸收区域的中部设置沿吸收用品的长度方向呈条状延伸的导流槽,这样液体落到吸收区域内后就会顺着导流槽流向吸收用品的前、后两端,以此来防止液体侧漏。现有的导流槽结构虽然能够较好的解决液体侧漏的问题,但是,导流槽通常是通过压力使透液性顶层与吸收层的纤维向着不透液性底层压缩凹进而形成的,而纤维的压缩会在吸收用品中形成具有较高硬度的纤维区域,因此在现有吸收用品中,呈条状延伸的导流槽在吸收用品的表面就会形成一条具有较高硬度的连续延伸的纤维区域,而具有较高硬度的纤维区域会让使用者在使用吸收用品时产生不舒适的感觉。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能够克服上述问题的吸收用品实为必要。一种吸收用品,其具有外表面,在所述外表面上形成有吸收区域以及围绕所述吸收区域的周边区域,所述吸收区域用于吸收落于所述吸收用品外表面的液体,在所述吸收区域内形成有沿所述吸收用品长度方向非连续延伸的防侧漏结构,所述防侧漏结构包括自所述吸收用品外表面沿吸收用品的厚度方向向内凹进的点状凹槽及条状凹槽,所述点状凹槽与所述条状凹槽混合间隔排布以形成所述非连续延伸的防侧漏结构,以阻止液体自所述吸收区域向所述周边区域渗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所述吸收用品,其在吸收区域内形成有沿所述吸收用品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防侧漏结构,所述防侧漏结构由自所述吸收用品的外表面沿所述吸收用品的厚度方向向内凹进的点状凹槽与条状凹槽混合间隔排布形成非连续延伸的结构。通过在吸收区域内设置具有上述结构的防侧漏结构,可以在防止液体侧漏的同时能够避免由于所述吸收用品中与防侧漏结构所对应的受压纤维的高硬度导致吸收用品发硬而使使用者产生不舒适的问题发生,具体如下一方面,利用点状凹槽所对应的纤维区域保持有较好的纤维柔软度的特点,将点状凹槽穿插设置在条状凹槽之间以形成所述防侧漏结构,可以使整个防侧漏结构保持有一定的柔软度;另一方面,由于单纯的点状凹槽所对应的纤维受压区域的面积较小的特点容易造成液体从未受压区扩散出去而发生侧漏,因此将条状凹槽穿插设置在所述点状凹槽之间,可以利用条状凹槽所对应的受压区域面积较大的特点来弥补点状凹槽所对应的纤维受压面积小所导致的缺陷,从而有效防止了液体自未受压区扩散出去而发生侧漏的现象。同时,相对于所述吸收用品中的非纤维受压区,由所述点状凹槽与条状凹槽混合间隔排布形成的非连续延伸的所述防侧漏结构可以在所述吸收用品的吸收区域内形成一条非连续分布的高密度纤维区。利用毛细管现象原理,使所述防侧漏结构不但能够减缓、阻止液体自吸收区域向周边区域继续渗透,而且因为该防侧漏结构是沿吸收用品的长度方向延伸,所以还能够使液体沿着所述防侧漏结构的延伸方向朝所述吸收用品的前、后两端扩散渗透,由此可以使所述吸收用品在具有良好的柔软度的同时,还具有优秀的防侧漏性能及液体扩散能力。附图说明 图I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吸收用品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中II部分的放大图。图3是沿图I中III-III线的剖面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吸收用品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_吸收用品_100 透液性顶层 10 外表面_11区域 TT^1 边区域一120防侧漏结构 M点状凹槽131条状凹槽132 导流槽200 层瓦" 不透液性底层 30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方式请一并参见图I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吸收用品100,其具有外表面,在所述外表面上形成有吸收区域Iio以及围绕所述吸收区域110的周边区域120,其中所述吸收区域110用于吸收落于所述吸收用品100外表面的液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吸收用品100包括透液性顶层10、吸收层20以及不透液性底层30,所述吸收层20夹设于所述透液性顶层10与不透液性底层30之间。所述周边区域120由所述透液性顶层10与不透液性底层30密封构成,所述吸收区域110则由所述透液性顶层10与不透液性底层30夹设所述吸收层20构成。所述透液性顶层10具有暴露于外部的外表面11,所述外表面11构成所述吸收用品100的一个外表面,所述吸收区域110以及周边区域120形成在所述外表面11上。可以理解的,由于在所述吸收用品100使用时,所述透液性顶层10需要与使用者皮肤直接接触,因此所述透液性顶层10的材料优选的使用透液性能良好、且具有柔软滑顺的触感的材料,例如棉纤维等天然柔性纤维。所述吸收区域110内形成有防侧漏结构130,所述防侧漏结构130沿所述吸收用品100的长度方向非连续延伸。所述防侧漏结构130包括多个点状凹槽131以及多个条状凹槽132,所述点状凹槽131与条状凹槽132均是通过压力使所述透液性顶层10与吸收层20向着所述不透液性底层30凹进而形成。在所述防侧漏结构130中,相邻的点状凹槽131之间、相邻的条状凹槽132之间、相邻的点状凹槽131与条状凹槽132之间均为非连通的状态,也就是说,所述防侧漏结构130是由所述点状凹槽131与条状凹槽132混合间隔排布形成的沿所述吸收用品100的长度方向非连续延伸结构。可以理解的,在所述防侧漏结构130中,所述点状凹槽131与条状凹槽132的混合 间隔排布可以是以点状凹槽131与条状凹槽132相互交替间隔的方式排布,也可以是相邻两个点状凹槽131之间间隔排布有多个条状凹槽132,也可以是相邻两个条状凹槽132之间间隔排布由多个点状凹槽131,还可以是上述几种排布方式的任意组合,只要能够在所述吸收用品100上沿其长度方向形成由所述点状凹槽131与条状凹槽132混合间隔排布的非连续延伸的防侧漏结构130即可。一般来讲,在所述吸收用品100中,与所述点状凹槽131所对应的纤维受压面积较小,因此所述点状凹槽131所在区域的纤维柔软度较高,而与所述条状凹槽132所对应的纤维受压面积较大,因此所述条状凹槽132所在区域的纤维硬度较高。与此同时,由于点状凹槽131的纤维受压面积较小,如果全部采用点状凹槽131来形成所述防侧漏结构130,这样在液体量较大时,液体容易从相邻两个点状凹槽131之间的未受压区向所述周边区域120渗透侧漏,但如果全部采用条状凹槽132来形成所述防侧漏结构130,又会因为条状凹槽132所对应的纤维受压面积较大而导致所述防侧漏结构130所对应的纤维区域的硬度较高,会让使用者产生不适。因此,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通过采用点状凹槽131与条状凹槽132相互混合间隔排布的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收用品,其具有外表面,在所述外表面上形成有吸收区域以及围绕所述吸收区域的周边区域,所述吸收区域用于吸收落于所述吸收用品外表面的液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收区域内形成有沿所述吸收用品长度方向非连续延伸的防侧漏结构,所述防侧漏结构包括自所述吸收用品外表面沿吸收用品的厚度方向向内凹进的点状凹槽及条状凹槽,所述点状凹槽与所述条状凹槽混合间隔排布以形成所述非连续延伸的防侧漏结构,以阻止液体自所述吸收区域向所述周边区域渗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锟郑福良于洁
申请(专利权)人:金红叶纸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