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太阳能电池互联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954045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08 23: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互联结构,包括:相邻排列的多个电池片(2),其中每一个电池片的上方设置有导电耦合的上部电极(4)和下部电极(5);带状复合体,分别被铺设在所述多个电池片的上部电极和下部电极的外表面上,所述带状复合体在与所述上部电极和所述下部电极相对应连接的位置上包括导电部分(7)和外部基体(6)。本发明专利技术同时也提供一种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互联结构的方法,包括:对多个电池片(2)进行预热;在多个电池片(2)的每一个电池片的上部电极(4)和下部电极(5)上分别铺设带状复合体;使用热压过程,从上方和下方将所述带状复合体压入电池片,由此形成由多个所述电池片构成的互联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太阳能光伏组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的太阳能光伏组件互联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晶硅太阳能光伏组件的生产已规模化,光伏组件系统的电池生产技术已经逐渐成熟。一般而言,太阳能电池片都被连接成电池串,并进而将电池串装入边框中,形成片状的光伏组件。在现有技术中,如图I和图2所示,对于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而言,在一个电池串中可以包括两片电池片2,但也可以包括一片或三、四、五等多于两片电池片。通常采用镀锡铜带的互联条I将其中第一片电池片的正面电极4与另一片电池片的背面电极5相连 接。通常电池的正面电极4、背面电极5与互连条I的互联连接均采用焊接的方式。形成电池串需要将每片电池依次连接,每个工艺步骤仅限于单片电池,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组件的生产效率。而在相邻的两片电池之间,为防止互联条I的刚性较大从而使得电池片2发生破片,通常在互联的过程中增加对互联条I的弯折工序,产生的效果如图2,其中3为弯折区域。这样的弯折型形互联条在大批量加工下工艺复杂,其价格也较市面普通互联条高。为此,需要一种能提升太阳能电池串互联效率、实现电池串的整体快撕成型的太阳能电池片制造工艺。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至少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光伏组件及其制造方法,可免除单个电池片依次焊接的繁复工艺,并取消了对互联条的弯折处理,由此可以实现电池串的快速互联,减少制造中的电池片破片率,提闻太阳能组件的生广效率,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制造成本。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太阳能电池互联结构,包括相邻排列的多个电池片(2),其中每一个电池片的上方设置有导电耦合的上部电极(4)和下部电极(5);带状复合体,分别被铺设在所述多个电池片的上部电极和下部电极的外表面上,所述带状复合体在与所述上部电极和所述下部电极相对应连接的位置上包括导电部分(7 )和外部基体(6)。根据本申请的至少另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制造用于新型太阳能光伏组件互联结构的带状复合体的方法,包括形成导电片,以使其具有平整部分和凸起结构;将所形成的导电片复合在带状复合体的外部基体(6)上;将导电片中的无需与电池片(2)的上部电极(4)和下部电极(5)进行导电连接的部分去除,由此形成与外部基体(6)相耦合的导电部分(7)。根据本申请的至少还有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制造新型太阳能电池互联结构的方法,包括对多个电池片(2)进行预热;在多个电池片(2)的每一个电池片的上部电极(4)和下部电极(5)上分别铺设带状复合体;使用热压过程,从上方和下方将所述带状复合体压入电池片,使得所述带状复合体的导电部分(7)和所述电池片(2)的上部电极和下部电极形成导电的欧姆接触,使得上方和下方的带状复合体中的导电部分7的凸起结构相接触以形成互联结构(9),由此形成由多个所述电池片构成的互联结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制造方式及所得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与现有的制造方法相比,免除了诸如电池片单次串联等复杂的工艺,提闻了制造效率,减少了破片率。应当理解,本专利技术以上的一般性描述和以下的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并且旨在为如权利要求所述的本专利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解释。附图说明包括附图是为提供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理解,它们被收录并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与本说明书一起起到解释本专利技术原理的作用。在结合附图并阅读了下面的对特定的非限制性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之后,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以及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其中 图I示出了现有技术的太阳能电池互联结构的立体图;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的太阳能电池互联结构的截面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互联结构在互联热压之前的截面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互联结构在互联热压之后的截面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制造带状复合体的流程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互联结构的流程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将详细参考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现在将详细参考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其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在所有附图中将使用相同的标记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此外,尽管本专利技术中所使用的术语是从公知公用的术语中选择的,但是本专利技术说明书中所提及的一些术语可能是申请人按他或她的判断来选择的,其详细含义在本文的描述的相关部分中说明。此外,要求不仅仅通过所使用的实际术语,而是还要通过每个术语所蕴含的意义来理解本专利技术。如图3所示,相对于图I和图2的传统太阳能电池互联结构,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在本申请的新型太阳能电池互联结构设计中,提供相邻排列的太阳能电池片2,虽然图3示出了四片这样的电池片2,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具有其他数量的电池片2以形成如本申请所述的互联结构。诸如,该互联结构可以具有2、3、5、6或更多片的电池片2,且彼此相邻排列。在电池片2的上方设置有正面电极4 (或,也可称之为上部电极),在电池片2的下方设置有背面电极5 (或,也可称之为下部电极)。电极部分4和5和电池片2导电地相稱合。进一步的,在与上部电极4和下部电极5相稱合的外表面部分上铺设有带状复合体,该带状复合体在与电极部分4和5相对应连接的位置上具有导电部分7和外部基体6。具体而言,带状复合体被分别铺设在上部电极4的上方的外表面上和下部电极5的下方的外表面上。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导电部分7在加热条件下可与电极发生欧姆接触。而外部基体6由耐热、绝缘的材料所构成,其可以是诸如聚醚醚酮(PEEK)、聚苯硫醚(PPS)等在印刷线路板行业中普遍使用的材料。外部基体6在成型结束后会遮盖于太阳能电池片2的受光面处的对应于上部电极4的表面。根据一个实施例,可选地,外部基体6是反射率高的白色。根据另一个实施例,通常,外部基体6的厚度为50um 150um,具体但不限于50、60、70、80、90、100、110、120、130、140、150um。根据另一个实施例,每一个导电部分7可以采用诸如电阻率低的铜(Cu)、银(Ag)等金属作为基材,且可以由平整部分和凸起结构所组成。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导电部分7的平整部分的厚度通常为150um 250um,具体但不限于,150、170、190、210、230、250um。导电部分7在与电池电极对应的位置设计有相应的凸起结构。具体而言,导电部分7的凸起结构存在于相邻两片电池片2的间隙之间,使得当太阳能电池互联结构在被互联热压之后,导电部分7的凸起结构能被嵌入相邻两片电池片2的间隙中。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基于电池片2的厚度(其可以是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普通电池片2所具体的常规厚度),导电部分7的凸起结构突出于平整部分的高度差通常为60um 120um,具体但不限于60、70、80、90、100、110、120um。该凸起结构填补了相邻的电池片2与电池片2的间隙之间的局部高度差。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具有凸起结构的导电部分7可以是例如金属箔片。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为了实现导电部分7与电极部分4、5之间的有效欧姆接触,必须对导电部分7进行表面预处理。以下是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预处理实施例预处理实施例I :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太阳能电池互联结构,包括:相邻排列的多个电池片(2),其中每一个电池片的上方设置有导电耦合的上部电极(4)和下部电极(5);带状复合体,分别被铺设在所述多个电池片的上部电极和下部电极的外表面上,所述带状复合体在与所述上部电极和所述下部电极相对应连接的位置上包括导电部分(7)和外部基体(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舒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