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丰冬初专利>正文

交错式D-SUB连接器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27733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6 12: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交错式D-SUB连接器端子,包括了若干端子,所述各端子顶端共有一端子料带,各端子下部交错相连,其交错连接部分开设有刺穿线;各端子之间的距离为2.29m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针对现有D-SUB连接器端子槽孔之间距离为2.29mm的特点,设计出与之相对应的距离为2.29mm的端子,能一次性完成一排5个端子与5个端子槽孔的组装,三次即可完成全部三排共15个端子与15个端子槽孔的组装,结构简单,将同类产品设计做了大幅度的简化,可以有效的减少产品的制造工艺,节约资源,降低成本40%以上,提升生产效率,增加产品的竞争力。(*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领域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交错式D-SUB连接器端子
技术介绍
D-SUB是一种模拟信号接口,其为一种接口形状、结构的标准,它负责向显示器输出相应的图像信号,现有技术中,15针的D-SUB连接器作为电脑主机与显示器之间的桥梁而大量应用在电脑上。参阅图I所示,其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端子料带主视图,相邻的端子料101与端子料102之间的标准距离A为4. 58mm,参阅图2所示,由图I的端子料加工成图2的端子103与端子104,其标准距离A同样为4. 58mm。参阅图3所示,现有D-SUB连接器包括绝缘座体105,设置在绝缘座体105中部的第一排端子槽106、第二排端子槽107、第三排端子槽108,其每一排端子槽均有五个间隔均匀的端子槽孔,相邻的端子槽孔109与端子槽孔110之间的标准距离B为2. 29mm,即端子之间的距离A是端子槽孔之间的距离B的2倍。参阅图4所示,现有端子与端子槽孔的装配工艺,只能是先将三支端子组装到第一排相互间隔的三端子槽孔内,再将两支端子补装第一排相互间隔的另外两端子槽孔内,依此类推,再完成第二排端子的组装,第三排端子的组装,共需要六步工序才能组装好一个D-SUB连接器。这样的端子结构与其组装工艺有如下缺陷1、这种设计结构增加生产治具数量,以及生产工艺的复杂性;2、需要分开生产,导致冲压模具材料利用率不高、电镀,组装都会增加多一倍的管控过程,造成产品品质成本较高;3、制造工艺相对比较复杂,导致原材料成本较高,组装成本也会上升;4、产品市场的竞争性不好。因此,现有端子结构及其组装工艺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与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降低现有生产成本40%以上的交错式D-SUB连接器端子。为实现所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构造一种交错式D-SUB连接器端子,包括了若干端子,各端子顶端共有一端子料带,各端子下部交错相连,各交错连接部分开设有刺穿线。各端子之间的距离为2.29mm。所述端子的数量为5至30个。本技术是针对现有D-SUB连接器端子槽孔之间距离为2. 29mm的特点,设计出与之相对应的距离为2. 29mm的端子,能一次性完成一排5个端子与5个端子槽孔的组装,三次即可完成全部三排共15个端子与15个端子槽孔的组装,结构简单,将同类产品设计做了大幅度的简化,可以有效的减少产品的制造工艺,节约资源,降低成本40%以上,提升生产效率,增加产品的竞争力。附图说明图I是现有端子料带展开图;图2是现有端子王视图;图3是现有D-SUB连接器主视图;图4是现有D-SUB连接器的端子与端子槽孔的装配工艺流程图;图5是本技术交错式D-SUB连接器端子的端子料带展开图;图6是本技术交错式D-SUB连接器端子的端子主视图;图7是本技术交错式D-SUB连接器端子的D-SUB连接器主视图;图8是本技术交错式D-SUB连接器端子的D-SUB连接器的端子与端子槽孔的装配工艺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就本技术所述的交错式D-SUB连接器端子的具体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参阅图5至图6所示的交错式D-SUB连接器端子较佳实施例,包括第一端子11,第二端子12,第三端子13,第四端子14,第五端子15,第一端子11、第二端子12、第三端子13、第四端子14、第五端子15顶端共有一端子料带5,第一端子11、第二端子12、第三端子13、第四端子14、第五端子15下部交错相连,第一端子11与第二端子12交错连接部分开设有第一刺穿线16,第二端子12与第三端子13交错连接部分开设有第二刺穿线17,第三端子13与第四端子14交错连接部分开设有第三刺穿线18,第四端子14与第五端子15交错连接部分开设第四刺穿线19,第一刺穿线16可将第一端子11与第二端子12拆分,第二刺穿线17可将第二端子12与第三端子13拆分,第三刺穿线18可将第三端子13与第四端子14拆分,第四刺穿线19可将第四端子14与第五端子15拆分。第一端子11与第二端子12之间的距离为Hl为2. 29m,第二端子12与第三端子13之间的距离为H2为2. 29m,第三端子13与第四端子14之间的距离为H3为2. 29m,第四端子14与第五端子15之间的距离为H4为2. 29m。图I所示为D-SUB连接器主视图,绝缘座体3中部的第一排端子槽20、第二排端子槽21、第三排端子槽22,第一排端子槽20、第二排端子槽21、第三排端子槽22均有五个间隔均匀的端子槽孔,为了表述方便,以第一端子槽20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排端子槽20包括第一端子槽201、第二端子槽202、第三端子槽203、第四端子槽204、第五端子槽205,第一端子槽201与第二端子槽202之间的距离BI为2. 29cm,第二端子槽202与第三端子槽203之间的距离B2为2. 29cm,第三端子槽203与第四端子槽204之间的距离B3为2. 29cm,第四端子槽204与第五端子槽205之间205的距离B4为2. 29cm.图8所示为交错式D-SUB连接器端子的D-SUB连接器的端子与端子槽孔的装配工艺流程图,第一次在第一排端子槽20的第一端子槽201、第二端子槽202、第三端子槽203、第四端子槽204、第五端子槽205,内,分别组装第一端子11,第二端子12,第三端子13,第四端子14,第五端子15,第二次在第二排端子槽21内组装五个端子,第三次在三排端子槽22内组装五个端子,因此,只需三步工序即可完成D-SUB连接器的组装。组装完成后将料带5剪除即可。以上仅是较佳实施例,在实际生产加工中,为了方便端子与端子带的开模生产与加工,也可以将端子与端子带加工成5个至30个一排的端子排,以提高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原理和较佳实施例。应当指出,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的变型和改进,也应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交错式D-SUB连接器端子,包括若干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端子顶端共有一端子料带,各端子下部交错相连,交错连接部分开设有刺穿线。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交错式D-SUB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端子之间的距离为2. 29mm。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交错式D-SUB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的数量为5至30个。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交错式D-SUB连接器端子,包括了若干端子,所述各端子顶端共有一端子料带,各端子下部交错相连,其交错连接部分开设有刺穿线;各端子之间的距离为2.29mm。本技术是针对现有D-SUB连接器端子槽孔之间距离为2.29mm的特点,设计出与之相对应的距离为2.29mm的端子,能一次性完成一排5个端子与5个端子槽孔的组装,三次即可完成全部三排共15个端子与15个端子槽孔的组装,结构简单,将同类产品设计做了大幅度的简化,可以有效的减少产品的制造工艺,节约资源,降低成本40%以上,提升生产效率,增加产品的竞争力。文档编号H01R43/16GK202503126SQ20112043950公开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8日 优先权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交错式D?SUB连接器端子,包括若干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端子顶端共有一端子料带,各端子下部交错相连,交错连接部分开设有刺穿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丰冬初
申请(专利权)人:丰冬初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