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用人工羽毛及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04130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3 18: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耐久性、飞行特性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及羽毛球用人工羽毛。羽毛球用人工羽毛包括羽部和与该羽部连接的轴。羽部包含:外羽瓣;内羽瓣,其与外羽瓣夹着轴层叠;以及粘接层(93),其配置于外羽瓣和内羽瓣之间、用于固定外羽瓣和轴和内羽瓣。粘接层(93)包含:带状的基材(21),其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以及粘合材料层(22),其分别形成在基材(21)的上表面上和下表面上。基材(21)由厚度为3μm以下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羽毛球用人工羽毛及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尤其特定地涉及具有良好的耐久性、飞行特性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及羽毛球用人工羽毛。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由于其羽毛使用了水禽的羽毛的羽毛球(天然羽毛球)价格较高,因此,提出有使用了廉价且品质稳定的人工制造的羽毛的羽毛球的技术方案(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1-036591号公报(专利文献I))。在专利文献I中,对于人工羽毛球的人工制造的羽毛,公开有利用粘接层以用成为羽毛的外羽瓣和内羽瓣夹着轴的方式进行固定的结构。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I中,虽然公开了作为粘接层使用双面胶带的技术方案,但 是,并没有公开为了较好地保持人工羽毛的耐久性、飞行特性等所需要的该粘接层的具体的特性、构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耐久性、飞行特性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及羽毛球用人工羽毛。_5]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技术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包括羽部和轴,该轴与该羽部相连接。羽部包含外羽瓣;内羽瓣,其与外羽瓣夹着轴层叠;以及粘接带构件,其配置于外羽瓣和内羽瓣之间,用于固定外羽瓣和轴和内羽瓣。粘接带构件包含带状的基材,其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以及粘合材料层,其分别形成在基材的上表面上和下表面上。基材由厚度为3μπι以下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这样的话,粘接带构件的基材将具有足够的强度,并且,具有不会对羽毛球的飞行特性造成较大影响的程度的厚度和重量,因此,能够实现耐久性优异且飞行特性良好的人工羽毛球。在上述的人工羽毛中,粘接带构件可以固定于外羽瓣的与轴和内羽瓣相对的表面。上述羽毛球用人工羽毛还可以具有另一粘接带构件,该另一粘接带构件固定于内羽瓣的与轴和外羽瓣相对的表面。在另一粘接带构件中,与内羽瓣相固定表面的相反侧的内表面可以连接于粘接带构件和轴。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以用粘接带构件和另一粘接带构件夹着轴的状态进行固定,因此能够利用这些粘接带构件的基材加强羽部。因此,能够抑制发生在击打羽毛球时轴穿透羽部这样的不良情况。本技术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包括半球状的底座主体和多根连接于底座主体的上述羽毛球用人工羽毛。这样的话,能够实现具有良好的耐久性、飞行特性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_9] 技术的效果根据本技术,能够实现具有良好的耐久性、飞行特性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附图说明图I是表示本技术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的侧面示意图。图2是表示构成图I所示的羽毛球的、本技术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的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图2的III-III截面示意图。图4是表示图2所示的人工羽毛的粘接层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图5是表示图2所示的人工羽毛的变形例的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图中对相同或相等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不重复说明。参照图1,本技术的羽毛球I包括半球状的底座主体2 ;多根羽毛球用的人工羽毛3,其连接于在底座主体2中以表面大致平坦的方式成形的固定用表面部;固定用的绳状构件,其用于相互固定多根人工羽毛3 ;以及中线15,其用于维持多根人工羽毛3的层叠状态。多根(例如16根)人工羽毛3在底座主体2的固定用表面部沿着该固定用表面部的外周部配置为圆环状。此外,利用绳状构件相互固定多根人工羽毛3。多根人工羽毛3配置为,随着远离底座主体2人工羽毛3彼此之间的距离增大。在底座主体2的固定用表面部,沿着其外周以圆环状预先形成有多个插入孔。人工羽毛3通过将其轴7 (参照图2)的根部插入到插入孔中而与底座主体2 —体化。中线15起到维持多根人工羽毛3的层叠状态的固定构件的作用。接着,参照图2 图4,说明本技术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的实施方式。参照图2 图4,图I所示的羽毛球I由人工羽毛3构成,该人工羽毛3由羽部5和轴7构成,该轴7与该羽部5相连接。如图2所示,轴7由羽轴部8和固接轴部10构成,该羽轴部8配置为从羽部5突出,该固接轴部10在羽部5的大致中央部与羽部5相连接。羽轴部8和固接轴部10配置为以同一线状延伸,构成I个连续的轴7。如图3所示,轴7在与轴7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十字状。即,如图3所示,在轴7的截面形状中,从中心轴部11向图3的上下方向以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厚壁肋部12a,该厚壁肋部12a具有相对较厚的厚度。此外,从中心轴部11向图3的左右方向以突出的方式形成有薄壁肋部12b,该薄壁肋部12b具有相对较薄的厚度。上述厚壁肋部12a和薄壁肋部12b形成为从中心轴部11向外侧延伸。薄壁肋部12b形成为,沿与厚壁肋部12a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具体是正交的方向)延伸。由厚壁肋部12a和薄壁肋部12b构成肋部12。此外,由多个肋部12和中心轴部11构成轴7。轴7的在薄壁肋部12b延伸的方向(图3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在厚壁肋部12a延伸的方向(图3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高度)大。如上所述,轴7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十字状,由此能够抑制轴7的总重量的增加,并且能够提高轴7的刚性。如图3所示,羽部5由外羽瓣92、内羽瓣91以及粘接层93、94构成,该外羽瓣92和内羽瓣91配置为在外羽瓣92与内羽瓣91之间夹着轴7,该粘接层93、94用于将该外羽瓣92和该内羽瓣91彼此固定。在羽部5中,在构成了羽毛球I的情况下,在位于外周侧的外羽瓣92上层叠有作为粘接带构件的粘接层93。在该粘接层93上配置有轴7,该轴7位于该粘接层93和外羽瓣92的大致中央部。而且,以从该轴7上延伸至粘接层93上的方式,配置有作为另一粘接带构件的粘接层94。粘接层94的宽度方向端部位于外羽瓣92的宽度方向端部和轴7之间。而且,在该粘接层94上配置有内羽瓣91。粘接层93、94两者具有相同的截面结构。具体参照图4,以粘接层93为例进行说明。参照图4,粘接层93为双面胶带,包含基材21和粘合材料层22,该基材21为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带状,该粘合材料层22分别形成在基材21的上表面上和下表面上。基材21由树脂形成,树脂的厚度为3μπι以下,优选为2μπι以下,更优选为1.5μπι以下。基材21的厚度的下限例如可以设为0.5μπι,更优选为Ιμπι。作为构成基材21的树脂例如可以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在此,作为构成外羽瓣92和内羽瓣91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树脂的发泡体,进一步具体而言,可以使用聚乙烯泡沫。该聚乙烯泡沫的挤出方向可以是图2的箭头95所示的方向。此外,作为内羽瓣91的材料,也可以使用树脂等的薄膜或无纺布等任意的材料。另外,作为人工羽毛3的截面结构,也可以是如图5所示的结构。参照图5,说明图2 图4所示的人工羽毛3的变形例。另外,图5与图3相对应。图5所示的人工羽毛3基本上具有与图2 图4所示的人工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粘接层93、94的形状与图3所示的人工羽毛3不同。具体而言,在图5所示的人工羽毛3中,粘接层94的端部延伸至外羽瓣92的宽度方向端部(即,粘接层94的平面形状与外羽瓣92的平面形状相同),另一方面粘接层93的宽度方向端部位于外羽瓣92的宽度方向端部和轴7之间。在该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图2 图4所示的人工羽毛3相同的效果。另外,也可以使粘接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羽毛球用人工羽毛,包括羽部和轴,该轴与上述羽部相连接,上述羽部包含:外羽瓣;内羽瓣,其与上述外羽瓣夹着上述轴层叠;以及,粘接带构件,其配置在上述外羽瓣和上述内羽瓣之间,用于固定上述外羽瓣和上述轴和上述内羽瓣,上述粘接带构件包含:带状的基材,其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以及,粘合材料层,其分别形成在上述基材的上述上表面上和上述下表面上,上述基材由厚度为3μm以下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田聪
申请(专利权)人:美津浓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