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液控制系统液控模块的分层设计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7895414 阅读:3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3 02: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液控制系统液控模块的分层设计方法,所述电液控制系统液控模块包括先导控制阀组件、控制阀组件、上阀体、隔板、主阀体和先导控制油压蓄能器。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将所述电液控制系统液控模块中的液压元件按照系统功能划分为功能模块、驱动模块和辅助模块;步骤二、将所述功能模块和驱动模块分别布置在主阀体和上阀体中;步骤三、完成所述主阀体和所述上阀体中实体层和虚拟层的分层设计;步骤四、完成隔板上的功能孔设计;步骤五,完成辅助模块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压集成系统的分层设计方法,特别涉及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一般的液压系统主要包括液压源、液压阀和液动机三部分组成。而其中的液压阀部分若采用液压阀集成配置,可以显著减少管路联接和接头,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增加现场添加和更改回路的柔性,具有结构紧凑、安装维护方便、泄漏少、振动小、利于实现典型液压系统的集成化和标准化等优点,因此应用日益广泛。把液压阀做成集成块,使其成为各类板式阀、插装阀及其它附件的承装载体,因液压系统组成的非标准性和所承装阀体及其相互连通关系的多样性所致,其外部是各种不规则承装元件在各面上的紧凑布局,其内部孔道构成十分密集、复杂的孔系网络,设计起来颇为费时费力而又极易出错。在液压集成块安装布局中,各种元件应尽可能紧凑、均匀地分布在阀块体各面,以方便安装、调试。另外,布局方案与连通要求一起成为孔道设计的起始条件。元件间通过内部孔道连通,无法直接连通的需设置工艺孔。阀块体上的孔道数通常达数十乃至上百个,且多呈纵横交错的形式,一旦发生干涉,必须将处于同一阀上的孔组做整体移动,故常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同时,设计时还必须满足非连通孔道间安全壁厚和连通孔道相交处通流截面等设计品质的要求。这些问题不仅导致传统的人工布局、孔道连通及校核异常困难。除去经验设计的方法以外,国内外大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液压阀的布局及布孔的设计,集成块的布局和布孔是相辅相成而又相互制约的,设计中应两者兼顾。如果布局合理,则孔道连通方便,工艺孔数目少;否则孔道间很容易发生干涉,工艺孔数目多,甚至无法保证正确连通,此时需要调整布线顺序或者重新进行布局方案设计。现在研究大都集中在三维装填布局方面,但是集成块的布局布孔问题比通常的三维装填布局问题更加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针对液压系统进行分层设计的方法。利用现代的智能优化设计方法及经验设计的组合,对原有液压系统机械结构的设计方法进行了革新,在满足系统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将液压集成系统的设计方法简单化,能够实现液压系统的小型化,互换性程度高等优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液控制系统液控模块分层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将所述电液控制系统液控模块中的液压元件按照系统功能划分为功能模块、驱动模块和辅助模块;步骤二、将所述功能模块和驱动模块分别布置在主阀体和上阀体中;其中所述主阀体包括主阀体实体层和主阀体虚拟层,其中所述主阀体实体层包括所述主阀体的上下表面,所述主阀体虚拟层为所述功能模块中的液压元件在所述主阀体中所在的剖面层;所述上阀体包括上阀体实体层和上阀体虚拟层,其中所述上阀体实体层包括所述上阀体的上下表面,所述上阀体虚拟层为所述驱动模块中的液压元件在所述上阀体中所在的剖面层;步骤三、首先完成所述主阀体虚拟层和所述上阀体虚拟层中液压元件的布局布置;其次根据上述液压元件的布局布置,完成所述主阀体实体层和所述上阀体实体层中油道及油孔的布局布置;然后完成所述主阀体实体层与所述主阀体虚拟层的连接,所述上阀体实体层与所述上阀体虚拟层的连接;步骤四、根据所述主阀体上表面油道及油孔的布局布置与所述上阀体下表面油道及油孔的布局设计,完成隔板上的功能孔设计,使得所述主阀体上表面油道及油孔与所述上阀体下表面油道及油孔通过所述隔板上的功能孔相连。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功能模块包括主油压调压阀、主控制油压调压阀、排油背压阀; 所述驱动模块包括先导控制阀、双边节流滑阀、主油压反馈控制阀;所述辅助模块包括先导控制油压蓄能器。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电液控制系统液控模块分层设计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五、辅助模块设计,将所述先导控制油压蓄能器布置在所述上阀体中,使得所述先导控制油压蓄能器的进油口位置靠近所述先导控制阀的油压输出端。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电液控制系统液控模块还包括油泵和溢流阀;所述油泵泵油经所述溢流阀输出至所述主油压调压阀,主油压经所述主油压调压阀调整后,通往所述主控制油压调压阀,所述先导控制阀控制所述双边节流滑阀,所述主油压反馈控制阀反馈至所述主油压调压阀来调整主油压的大小,所述先导控制油压蓄能器稳定所述先导电磁阀的输出油压,使所述双边节流滑阀的输出油压稳定。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双边节流滑阀输出的工作油压通往液压执行元件,所述液压执行元件的输出和所述主控制油压调压阀的输出回油全部经过所述排油背压阀排回到油泵油底壳中。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液压执行元件为离合器。从上述方案中可以看出,由于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上步骤可以简化液控模块的设计过程,缩短研制周期;同时还能有效利用集成阀块的空间,减小阀块体积;另外通过增加隔板的方式,将功能孔布置在隔板之上,可以减少阀体中或阀体之间孔设计、加工的难度。附图说明下面将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清楚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它特征和优点,附图中图I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电液控制系统液控模块的整体原理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主阀体的虚拟层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主阀体的下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主阀体的上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主阀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上阀体的虚拟层结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上阀体的下面结构示意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上阀体的上面结构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上阀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根据本专利技术隔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先导控制油压蓄能器在上阀体中的位置示意图(即图6中A-A首1J视图);图1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电液控制系统液控模块的爆破图;图1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电液控制系统液控模块分层设计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以车辆电液控制系统液控模 块的设计过程来具体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分层设计方法,其中油泵D0、溢流阀D3、离合器CO采用传统的组件,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做具体说明,以下几个步骤主要针对油泵已供油至主调压阀,并对后续的液压控制模块展开设计方法的分析。第一步,模块化分析在图I所示的液压系统原理图中,电液控制系统液控模块包括油泵DO,溢流阀D3,主油压调压阀D1,主控制油压调压阀D2,排油背压阀D4,双边节流滑阀D6,先导控制阀D5,主油压反馈控制阀D8和先导控制油压蓄能器D7 ;油泵DO泵油经溢流阀D3输出至主油压调压阀Dl,油压经主油压调压阀Dl调整后,通往主控制油压调压阀D2,先导控制阀D5控制双边节流滑阀D6,主油压反馈控制阀D8反馈至主油压调压阀Dl来调整主油压的大小,先导控制油压蓄能器D7稳定先导控制阀D5的输出油压,使双边节流滑阀D6的输出油压稳定,双边节流滑阀D6输出的工作油压通往离合器CO等液压执行元件,离合器CO等液压执行元件的输出和主控制油压调压阀D2的输出回油全部经过排油背压阀D4排回到油泵油底壳中。根据图I中所示的本专利技术液压回路原理图,并按照图13中所示的分层设计方法流程图。首先对所涉及的电液控制系统液控模块进行模块化分析,将液压元件按功能进行分类,然后按类别将分类完的液压元件分成功能模块、驱动模块、辅助模块三部分。其中驱动模块包括先导控制阀D5、主油压反馈控制阀D8 ;功能模块主要包括主油压调压阀D1、主控制油压调压阀D2、排油背压阀D4、双边节流滑阀D6以及油泵DO和溢流阀D3 ;辅助模块包括先导控制油压蓄能器D7。对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液控制系统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液控制系统液控模块的分层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将所述电液控制系统液控模块中的液压元件按照系统功能划分为功能模块、驱动模块和辅助模块;步骤二、将所述功能模块和驱动模块分别布置在主阀体(804)和上阀体(808)中;其中所述主阀体(804)包括主阀体实体层和主阀体虚拟层,其中所述主阀体实体层包括所述主阀体(804)的上下表面,所述主阀体虚拟层为所述功能模块中的液压元件在所述主阀体(804)中所在的剖面层;所述上阀体(808)包括上阀体实体层和上阀体虚拟层,其中所述上阀体实体层包括所述上阀体(808)的上下表面,所述上阀体虚拟层为所述驱动模块中的液压元件在所述上阀体(808)中所在的剖面层;步骤三、首先完成所述主阀体虚拟层和所述上阀体虚拟层中液压元件的布局布置;其次根据上述液压元件的布局布置,完成所述主阀体实体层和所述上阀体实体层中油道及油孔的布局布置;然后完成所述主阀体实体层与所述主阀体虚拟层的连接,所述上阀体实体层与所述上阀体虚拟层的连接;步骤四、根据所述主阀体上表面油道及油孔的布局布置与所述上阀体下表面油道及油孔的布局设计,完成隔板(805)上的功能孔设计,使得所述主阀体上表面油道及油孔与所述上阀体下表面油道及油孔通过所述隔板(805)上的功能孔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液控制系统液控模块的分层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所述电液控制系统液控模块中的液压元件按照系统功能划分为功能模块、驱动模块和辅助模块; 步骤ニ、将所述功能模块和驱动模块分别布置在主阀体(804)和上阀体(808)中;其中所述主阀体(804)包括主阀体实体层和主阀体虚拟层,其中所述主阀体实体层包括所述主阀体(804)的上下表面,所述主阀体虚拟层为所述功能模块中的液压元件在所述主阀体(804)中所在的剖面层;所述上阀体(808)包括上阀体实体层和上阀体虚拟层,其中所述上阀体实体层包括所述上阀体(808)的上下表面,所述上阀体虚拟层为所述驱动模块中的液压元件在所述上阀体(808)中所在的剖面层; 步骤三、首先完成所述主阀体虚拟层和所述上阀体虚拟层中液压元件的布局布置;其次根据上述液压元件的布局布置,完成所述主阀体实体层和所述上阀体实体层中油道及油孔的布局布置;然后完成所述主阀体实体层与所述主阀体虚拟层的连接,所述上阀体实体层与所述上阀体虚拟层的连接; 步骤四、根据所述主阀体上表面油道及油孔的布局布置与所述上阀体下表面油道及油孔的布局设计,完成隔板(805)上的功能孔设计,使得所述主阀体上表面油道及油孔与所述上阀体下表面油道及油孔通过所述隔板(805)上的功能孔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液控制系统液控模块分层设计方法,其中所述功能模块包括主油压调压阀(D1)、主控制油压调压阀(D2)、排油背压阀(D...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慧岩孟飞陶刚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