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旋梭供油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88093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2 16: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缝纫机用垂直旋梭供油机构,包括外釜、第一吸油件、第二吸油件及内釜。外釜一侧形成一内凹的容置空间,内凹的容置空间的外端周缘形成一轨道,其内端侧设有一第一储油槽。第一储油槽开口处设有一盖体,盖体上设有一注油孔。第一储油槽内壁设有一密封通道,内凹的容置空间的轨道上对应设有一第二储油槽,第二储油槽与所述密封通道连通。第一吸油件设于所述第一储油槽内,第二吸油件设于所述第二储油槽内,第一吸油件与第二吸油件均具有吸附与过滤润滑油的功效。内釜活动配合于所述外釜的轨道上,具有可维持内釜与外釜间较久供油润滑期间的功效,可大幅提升缝纫机内垂直旋梭整体操作的实用性及便利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缝纫机用垂直旋梭供油机构,尤指一种可藉一外釜、一第一吸油件、一第二吸油件及一内釜的组合设计,使具有可提供所述内釜与所述旋转外釜间接触的轨道,维持较长期间的供油润滑及可控制出油量等效果,而适用于各式垂直旋梭的供油机构或类似的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习用缝纫机的垂直旋梭供油机构包括有一外釜I及一内釜2(请参阅第I 2图),所述外釜I 一侧形成一内凹的容置空间3,所述内凹的容置空间3的外端周缘形成一轨道4,而所述内凹的容置空间3的内端侧设有一通道5,所述通道5连通至所述外釜I背面底部,以供注入润滑油,所述通道5的前端冲压铆设有一圆型的钣金件(图未示)防止注入 的润滑油直接流入内凹的容置空间3,而所述通道5于所述内凹的容置空间3的内端侧连接一导沟6,所述导沟6的另端连接至所述轨道4,此时再藉由所述内釜2配合于所述旋转外釜I的轨道4上,因内釜2固定角度不转动,而外釜I便藉由转动而产生的离心力将底部注入的润滑油经由所述通道5、导沟6而导流至所述外釜I的轨道4上,使润滑油可涂布于所述内釜2与外釜I间接触的周缘,而提供外釜I及内釜2之间的润滑效果;然而,习用垂直旋梭的供油机构虽具有上述润滑效果,但实际使用时,如滴油量过多,将会使润滑油流出导沟6而污染到梭子的缝线;如滴油量太少,又需经常补充润滑油,增加作业程序的不便与降低缝纫机整体操作的效率,故于使用上仍有待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垂直旋梭供油机构,藉由一外釜、一第一吸油件、一第二吸油件及一内釜的组合设计;其中,所述外釜一侧形成一内凹的容置空间,所述内凹的容置空间的外端周缘形成一轨道,而所述内凹的容置空间的内端侧设有第一储油槽,所述第一储油槽开口处设有一盖体,所述盖体为一钣金件冲压铆入于内凹的容置空间一侧的第一储油槽前端,且所述盖体上设有一注油孔,所述注油孔因外釜高速转动产生的离心力,注油孔的位置须尽量靠近外釜的中心点,避免润滑油溢出,且所述第一储油槽内壁设有一密封通道,另所述内凹的容置空间的轨道一侧对应设有一第二储油槽,所述第二储油槽与所述密封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吸油件设于所述第一储油槽内;所述第二吸油件设于所述第二储油槽内;所述内釜活动配合于所述外釜的轨道上,而藉由垂直旋梭运作时,所述外釜以高速转动,进而以离心力将储存于所述第一储油槽的第一吸油件内的润滑油引导经由所述通道至第二储油槽的第二吸油件内,所述第一吸油件与所述第二吸油件均具有吸附与过滤润滑油的功效;最后,润滑油由所述第二储油槽的第二吸油件微量流出,此时再藉由所述内釜活动配合于所述外釜的轨道上,因内釜是固定角度不转动,而外釜便藉由高速转动而将润滑油涂布于所述内釜与外釜接触的周缘,而具有增加使用期间不需经常补充润滑油,进而可维持较久供油期间的润滑功效,大幅提升缝纫机内垂直旋梭整体操作的实用性及便利性。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垂直旋梭供油机构,藉由所述第二储油槽尽量设置于靠近所述剑先处的设计,使得润滑油能更有效与更广分布于所述外釜的轨道上,进而增加本技术整体润滑的实用性。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垂直旋梭供油机构,藉由所述第一储油槽除了可为水平方向设置外,亦可因应出油量的多寡,而将所述第一储油槽设为斜向设置,藉由第一储油槽水平方向倾斜的角度变化,而具有更佳控制因离心力产生·出油量大小的功效,故不会因油量过多而污染到梭子的缝线,进而增加本技术整体的实用性。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垂直旋梭供油机构,藉由所述内凹的容置空间的内端侧可进一步增设有至少一第一储油槽,而使所述外釜具有复数个第一储油槽,且各个第一储油槽之间设有一连通的管道,而大幅增加整体的储油量,进而可维持长久的供油润滑时间,大幅提升整体的实用性及便利性。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垂直旋梭供油机构,藉由缝纫机外釜现有的定位机制,使第一储油槽前端盖体的注油孔于停止缝纫机操作时,因内釜不同的机械构造,外釜中心点和最靠近剑先的注油孔圆心的连线保持与外釜中心点和剑先的连线之间夾角,于旋转弧面上限制在65至90度内,前述连线之间夹角于75至78度范围为较佳实施例,进而可提升本技术补完润滑油的效率性及便利性。为达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垂直旋梭供油机构,包括有一外釜、一第一吸油件、一第二吸油件及一内釜;所述外釜一侧形成一内凹的容置空间,所述内凹的容置空间的外端周缘形成一轨道,而所述内凹的容置空间的内端侧设有一第一储油槽,所述第一储油槽开口处设有一盖体,所述盖体为一钣金件冲压铆入于内凹的容置空间一侧的第一储油槽前端,所述盖体上设有一注油孔,所述注油孔因外釜高速转动产生的离心力,注油孔的位置须尽量靠近外釜中心点,且所述第一储油槽内壁设有一密封通道;另,所述内凹的容置空间的轨道上对应设有一第二储油槽,所述第二储油槽与所述密封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吸油件设于所述第一储油槽内;所述第二吸油件设于所述第二储油槽内;所述第一吸油件与所述第二吸油件均具有吸附与过滤润滑油的功效;所述内釜活动配合于所述外釜的轨道上;藉此,使具有可维持所述内釜与所述外釜间较久供油润滑期间的功效,大幅提升缝纫机内垂直旋梭整体操作的实用性及便利性。本技术的上述及其它目的与优点,不难从下述所选用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中,获得深入了解。当然,本技术在某些另件上,或另件的安排上允许有所不同,但所选用的实施例,则于本说明书中,予以详细说明,并于附图中展示其构造。附图说明图I为习用垂直旋梭供油机构内釜与外釜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习用垂直旋梭供油机构外釜的平面示意图。图3为垂直旋梭供油机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4为垂直旋梭供油机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外观图。图5为垂直旋梭供油机构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结合示意图。图5a为垂直旋梭供油机构第二实施例的外釜剖面示意图。图5b为垂直旋梭供油机构第三实施例的外釜剖面示意图。图6为垂直旋梭供油机构第四实施例的外釜平面示意图。图7为垂直旋梭供油机构注油孔停止角度限制范围示意图。图8为垂直旋梭供油机构注油孔停止角度较佳实施例示意图。图号说明10、外釜11、内凹的容置空间 111、轨道12、第一储油槽13、盖体131、注油孔14、密封通道15、第二储油槽16、管道17、剑先20、第一吸油件30、第二吸油件40、内釜。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第3 5图,本技术是一种垂直旋梭供油机构,所述垂直旋梭供油机构包括一外釜10、所述外釜10—侧形成一内凹的容置空间11,所述内凹的容置空间11的外端周缘形成一轨道111,而所述内凹的容置空间11的内端侧设有一第一储油槽12,所述第一储油槽12开口处设有一盖体13,所述盖体13为一钣金件冲压铆入于内凹的容置空间11 一侧的第一储油槽12前端,且所述盖体13上设有一注油孔131,所述注油孔131因外釜10高速转动产生的离心力,注油孔131的位置须尽量设置于靠近外釜10的中心点,避免润滑油溢出,且所述第一储油槽12内壁设有一密封通道14,另所述内凹的容置空间11的轨道111 一侧对应设有一第二储油槽15,所述第二储油槽15与所述密封通道14连通;其中,所述外釜10 —侧形成一剑先17,而所述第二储油槽15尽量设置于靠近所述剑先17处,且所述第一储油槽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垂直旋梭供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旋梭供油机构包括:一外釜(10),所述外釜(10)一侧形成一内凹的容置空间(11),所述内凹的容置空间(11)的外端周缘形成一轨道(111),而所述内凹的容置空间(11)的内端侧设有一第一储油槽(12),所述第一储油槽(12)开口处设有一盖体(13),所述盖体(13)上设有一注油孔(131),且所述第一储油槽(12)内壁设有一密封通道(14),另所述内凹的容置空间(11)的轨道(111)上对应设有一第二储油槽(15),所述第二储油槽(15)与所述密封通道(14)连通,且所述外釜(10)一侧形成一剑先(17);一第一吸油件(20),所述第一吸油件(20)设于所述第一储油槽(12)内;一第二吸油件(30),所述第二吸油件(30)设于所述第二储油槽(15)内;以及一内釜(40),所述内釜(40)活动配合于所述外釜(10)的轨道(111)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冠华
申请(专利权)人:启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