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以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79386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5 07: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池以及电子设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池包括电池芯和由在一个薄片中拉伸形成的两个容器部分折叠构成的电池芯容器,在每个容器部分中,各容器壁面所在的平面中至少有两个平面与形成该容器部分的薄片部分所在的平面倾斜。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采用相同或更少的材料来而得到更大的电池容器体积且定位容易。(*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池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近年来,以数码相机和手机为代表的便携设备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随着各种便携设备的普及,其性能也得到了快速的提高。随着各种功能的追加,便携设备的耗电量也在逐步提高。因此,如何提高电池的存储电容量,以使便携设备能够延长待机时间成为业界广泛关注的课题。 目前,一般便携设备的电池普遍采用以下结构。以聚合物锂离子蓄电池为例,在铝薄片组成的正电极集电器上敷设一层由LiCoO2和锌组成的活性材料,形成正电极。在负电极集电器上敷设一层由例如碳、焦碳、石墨等组成的活性材料,形成负电极。在负与正继电器之间,插入一个由聚丙烯或聚乙烯组成的多空薄膜的隔板,并在电极和隔板之间,装进高分子凝胶电解质而形成夹层状的电池芯。通过将该电池芯用容器封装,从而形成电池包。关于上述容器的形成方法,例如普遍采用CN1253387A中记载的第一现有方式的方法。图1(a)、图1(b)是第一现有方式的电池芯容器成型方法的示意图。如图I所示,在一个长方形的片状基材上均分成用于形成容器主体的区域3a和用于覆盖容纳在容器中的电池芯的区域3b。在区域3a中,通过加压成型的方法而形成长方体的电池芯容器6。将电池芯(未图示)安装到容器6中,并将区域3b向区域3a侧折叠,覆盖电池芯,并且完成容器的封装。在上述在长方形的片状基材上垂直地形成一个长方体的容器的形成方法中,该片状基材一般是例如由聚丙烯层、铝层和尼龙层构成的层叠状薄膜,如图2的示意图所示,当将薄膜状的基材固定并通过冲压头等拉伸头(金属型)进行拉伸时,由于基材本身的延展性有一定的极限(特别是其中的铝层),并且如图2(c)所示,金属型和基材之间也存在很大的摩擦力,因此在形成容器的过程中存在薄膜状的基材仅在局部(比如进行拉伸的金属型两侧的基材部分)被拉伸的情况,因此,拉伸的深度(成型深度)上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物理极限。因此,在不增加材料消耗的前提下,提高成型深度成为难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人提出了一种的第二现有方式的方法。图3(a)、图3(b)是第二现有方式的电池芯容器成型方法的示意图。如图3(a)和图3(b)所示,将原本在片状基材上形成的一个容器分为两个部分,从而在片状基材上垂直拉伸成型两个容器部分,从而对折成为电池芯容器的方法。该方法中通过将容器分为两个部分来进行拉伸,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拉伸极限有限从而使得成型深度受限的问题。但是,如图2所示,由于在拉伸两个容器部分的情况下,两个容器部分之间的基材部分的材料也会被拉伸而用于两个容器部分壁面的成型,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拉伸极限。虽然可以通过加宽两个容器部分之间的基材宽度,但这样又会带来材料损耗的问题。此外,在日本特开2004-31194号公报中也公开了一种第三现有方式的方法。图4是第三现有方式的电池芯容器成型方法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其是分别在两个片状基材上形成两个容器部分,然后拼合的方法。该技术中由于是在两个片状基材上分别形成两个容器然后拼合,因此在两个容器的定位上存在困难,而且由于片状基材部分增加,因此体积能量密度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采用相同或更少的材料来而得到更大的容器体积且定位容易的电池以及电子设备。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电池,包括电池芯和由在一个薄片中拉伸形成的两个容器部分折叠构成的电池芯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每个容器部分中,各容器壁面所在的平面中至少有两个平面与形成该容器部分的薄片部分所在的平面倾斜。在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电池中,所述电池芯容器大致为长方体。 在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电池中,形成所述两个容器部分的各薄片部分所在的平面在所述长方体中重叠,并且不平行于任何一个壁面所在的平面。在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电池中,形成所述两个容器部分的各薄片部分所在的平面与所述长方体的长的方向两侧的壁面垂直。在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电池中,形成所述两个容器部分的各薄片部分所在的所述平面与所述长方体中的所述长的方向两侧的两个壁面的交线分别为其对角线。在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电池中,所述长方体中的所述长的方向两侧的两个壁面中,在所述对角线处向所述长方体中的宽的方向隆起。在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电池中,所述两个容器部分折叠的线在所述长方体的长的方向上的一侧。在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电池中,所述两个容器部分折叠的线在所述长方体的宽的方向上的一侧。本技术的第二方面的电池,包括电池芯和由在一个薄片中拉伸形成的两个容器部分折叠构成的电池芯容器以及突起部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两个容器部分之间的薄片上设置规定的距离,在每个容器部分中,各容器壁面所在的平面中至少有一个平面与形成该容器部分的薄片部分所在的平面倾斜,所述两个容器部分被折叠以形成为大致长方体,且所述规定的距离的薄片成为所述长方体的宽的方向上的一侧的壁面的一部分,在分别形成所述两个容器部分的薄片部分所在的平面之间的所述长方体的长的方向的两侧的侧面上产生间隙,所述两个容器部分中的所述长的方向的相同侧的侧面分别在互相靠近的方向上被拉伸,以消除该间隙,通过该拉伸而在所述长方体的宽的方向上的所述一侧的壁面方向形成所述突起部分。在本技术的第二方面的电池中,所述突起部分的多余部分被切断。本技术的第三方面的电池,包括电池芯和由在一个薄片中拉伸形成的两个容器部分折叠构成的电池芯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每个容器部分中,各容器壁面所在的平面中至少有一个平面与形成该容器部分的薄片部分所在的平面倾斜。本技术的第三方面的电池中,所述电池芯容器大致为圆筒形。本技术的第三方面的电池中,形成所述两个容器部分的薄片部分所在的平面在所述圆筒形中重叠,并且与经过所述圆筒形的两个底面圆心的剖面垂直,且不与所述两个底面平行或垂直。本技术的第三方面的电池中,所述平面与所述圆筒形中的所述剖面的交线为该剖面的对角线。本技术的第三方面的电池中,所述两个容器部分折叠的线在所述圆筒形的中心轴的方向上的一侧。本技术的第三方面的电池中,所述两个容器部分折叠的线在与所述圆筒形的中心轴垂直的方向上的一侧。本技术的第三方面的电池中,形成所述两个容器部分的各薄片部分所在的平面在所述圆筒形中相交,并且均与经过所述圆筒形的两个底面圆心的剖面垂直,且不与所述两个底面平行或垂直,所述各薄片部分所在的平面的交线在所述圆筒形的一个底面上,并且所述各薄片部分所在的平面分别与所述圆筒形的另一个底面相交。 本技术的第四方面的电子设备,包括电子设备主体和该电子设备主体进行供电的电池,其中,所述电池包括电池芯和由在一个薄片中拉伸形成的两个容器部分折叠构成的电池芯容器,其中,在每个容器部分中,各容器壁面所在的平面中至少有两个平面与形成该容器部分的薄片部分所在的平面倾斜。本技术的第五方面的电子设备,包括电子设备主体和该电子设备主体进行供电的电池,其中,所述电池包括电池芯和由在一个薄片中拉伸形成的两个容器部分折叠构成的电池芯容器,其中,在每个容器部分中,各容器壁面所在的平面中至少有一个平面与形成该容器部分的薄片部分所在的平面倾斜。通过在电池芯容器中引入与成型面不平行即倾斜的壁面,使得铝层的引入和延展向有利的方向推移,从而铝层不会在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包括电池芯和由在一个薄片中拉伸形成的两个容器部分折叠构成的电池芯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每个容器部分中,各容器壁面所在的平面中至少有两个平面与形成该容器部分的薄片部分所在的平面倾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包括电池芯和由在一个薄片中拉伸形成的两个容器部分折叠构成的电池芯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每个容器部分中,各容器壁面所在的平面中至少有两个平面与形成该容器部分的薄片部分所在的平面倾斜。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电池芯容器大致为长方体。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其中, 形成所述两个容器部分的各薄片部分所在的平面在所述长方体中重叠,并且不平行于任何一个壁面所在的平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其中, 形成所述两个容器部分的各薄片部分所在的平面与所述长方体的长的方向两侧的壁面垂直。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其中, 形成所述两个容器部分的各薄片部分所在的所述平面与所述长方体中的所述长的方向两侧的两个壁面的交线分别为其对角线。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长方体中的所述长的方向两侧的两个壁面中,在所述对角线处向所述长方体中的宽的方向隆起。7.如权利要求2至6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两个容器部分折叠的线在所述长方体的长的方向上的一侧。8.如权利要求2至6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两个容器部分折叠的线在所述长方体的宽的方向上的一侧。9.一种电池,包括电池芯和由在一个薄片中拉伸形成的两个容器部分折叠构成的电池芯容器以及突起部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两个容器部分之间的薄片上设置规定的距离,在每个容器部分中,各容器壁面所在的平面中至少有一个平面与形成该容器部分的薄片部分所在的平面倾斜,所述两个容器部分被折叠以形成为大致长方体,且所述规定的距离的薄片成为所述长方体的宽的方向上的一侧的壁面的一部分,在分别形成所述两个容器部分的薄片部分所在的平面之间的所述长方体的长的方向的两侧的侧面上产生间隙,所述两个容器部分中的所述长的方向的相同侧的侧面分别在互相靠近的方向上被拉伸,以消除该间隙,通过该拉伸而在所述长方体的宽的方向上的所述一侧的壁面方向形成所述突起部分。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场卫森内健清野博史
申请(专利权)人:索尼电子无锡有限公司索尼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