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42255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3 00:12
提供一种连接器,其中,连接器壳体的前端壁不形成有不必要的孔(用于形成矛状件的通孔)。连接器壳体(1A)被构造成合体品,该合体品由构成了上壳体(10)和下壳体(20)的两个部件形成,所述上壳体与限定了端子容纳室(24)的前端壁(12)一体地设置,所述下壳体的前侧由于缺少前端壁而开放。上壳体的前端壁形成有插入孔(13),配对连接器的阳端子的前端插入到所述插入孔,并且所述下壳体形成有端子容纳室,并且设置有矛状件(26),利用下壳体的前端上的开口部分作为通孔来形成该矛状件。此外,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设置有限制单元(17、27)和锁定机构,所述限制单元在合体时阻止两个壳体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移位,所述锁定机构通过限制两个壳体在上下方向上分离而维持合体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将阴端子容纳在连接器壳体内并通过矛状件卡止该阴端子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通常,在用于将阴端子容纳在连接器壳体内的连接器中,从后方插入的阴端子被形成在端子容纳室内部的弹性矛状件(Iance)卡止。通过树脂模制来制造该连接器壳体,而在这种情况下,矛状件的模制成为问题。通常的矛状件是由这样一些部分形成的这些部分需要通过金属模具从连接器壳体的后侧和前侧进行模制;并且,从前侧模制的部分在连接器壳体的前端中具有前端壁,该前端壁具有配对连接器侧的阳端子的插入孔(也称为用于阳端子的拾取孔),使得通过为其前端壁提供用于模制的通孔来模制该矛状件。然而,不希望保留许多在功能上并不需要的不必要的孔,也就是连接器壳体的前端壁中的那些通孔。 因而,在例如专利文献I中提出并公开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构造成使得包括具有阳端子的插入孔的连接器壳体的前端壁的那部分由独立的部件构成,并且在前端没有前端壁而开放的状态下,能够从壳体的前侧来模制每个端子容纳室的矛状件。如图7所示,在该连接器中,连接器壳体100被分割成壳主体101和保持件110,该壳主体101的前端作为凹口 105开放,而该保持件110嵌入该壳主体101的前端的凹口 105中;并且,壳主体101形成有端子容纳室102,阴端子130从后方插入该端子容纳室102中,并且在端子容纳室102内部形成用于锁定从后方插入的阴端子130的矛状件103。在这种情况下,端子容纳室102的前端朝着凹口 105开口,并且利用该凹口 105作为模制空间来模制矛状件103。而且,构成连接器壳体100的前端壁的保持件110设置有插入孔112,用于通过使配对连接器侧的阳端子140插入来引导阳端子140的前端嵌入阴端子130中。该连接器构造成使得通过使保持件110从前方嵌入壳主体101并将保持件110接合来组装连接器壳体100 ;并且将阴端子130从后方插入其连接器壳体100的每个端子容纳室102中并通过矛状件103来卡止每个阴端子130。现有技术引用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公开JP-A-2006-30275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顺便提及,在图7所示的专利文献I描述的连接器中,连接器壳体100的前端壁形成为与壳主体101分离的保持件110,使得连接器能够获得不需要为前端壁(保持件110)提供矛状件103的通孔的优点,但是采用其中保持件110从前侧装接并接合到壳主体101的前端的凹口 105中的构造,结果,通过在解除嵌入配对连接器时的操作等,在从壳主体101拆卸的方向上的力作用在保持件110上,并且这可能使保持件110与壳主体101之间的合体状态移位或松弛。针对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其中连接器壳体的前端壁不需要形成有不必要的孔(用于形成矛状件的通孔),而且连接器壳体构造成两个部件,能够防止连接器的合体状态移位或松弛,从而以高一体性构成连接器壳体。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第一专利技术是一种连接器,其中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端子容纳室形成在由树脂模制品制成的连接器壳体的内部,并且通过形成在端子容纳室的内部的弹性矛状件来卡止从后方插入每个端子容纳室中的阴端子;并且,所述连接器壳体被构造成合体品,该合体品由构成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两个部件形成,所述第一壳体与限定了每个端子容纳室的前端的连接器壳体的前端壁一体地设置,所述第二壳体的前侧由于缺少前端壁而开放;并且,所述第一壳体的前端壁形成有插入孔,在被嵌入到配对连接器中时,该配对连接器的阳端子的前端插入所述插入孔,从而嵌入到所述端子容纳室中的阴端子内;并且,所述第二壳体形成有前端开放的状态的端子容纳室,并且还设置有矛状件,利用所述第二壳体的前端上的开口部分作为通孔来模制该矛状件;并且,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彼此合体的情况下能够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上下方向上组合;并且,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设置有限制凸起部和锁定机构,所述限制凸起部在合体时阻止两个壳体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移位,所述锁定机构通过限制两个壳体在上下方向上分离来维持所述合体状态。第二专利技术是上述第一专利技术的连接器,并且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双重锁定部,在与所述第二壳体组合的情况下,该双重锁定部用于连同所述矛状件一起双重锁定所述阴端子。第三专利技术是上述第一或第二专利技术的连接器,并且所述第一壳体是在组装时放置在上侧的上壳体,而所述第二壳体是在组装时放置在下侧的下壳体,并且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锁定臂,该锁定臂在嵌入到所述配对连接器中时被锁定在配对连接器壳体的锁定部中。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根据上述第一专利技术,连接器壳体构造为合体物,该合体物由构成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两个部件所形成,并且第一壳体形成有连接器壳体的前端壁,该前端壁具有配对连接器的阳端子所插入的插入孔,而且,在其前端由于缺少前端壁而开放的第二壳体中形成矛状件,使得可以不需要使连接器壳体的前端壁形成有用于形成矛状件的通孔。因此,能够避免这样一种情况,即,由于随着连接器的小型化,连接器壳体的前端壁的单位面积的端子数量增加,许多通孔保留在连接器壳体的前端壁中的情况。而且,连接器壳体的前端壁不具有用于形成矛状件的通孔,从而在连接器嵌合的时候,能够防止阳端子的前端由于错误被插入通孔中,并且连接器嵌合能够变得顺畅。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上下方向上组合并合体,并且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设置有当合体时限制两个壳体在前后方向上的相对移位的限制部,以及用于在上下方向上锁定这两个壳体的锁定机构,使得在解除嵌入到配对连接器中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合体状态由于解除操作等而沿着前后方向移位或松弛,并且,即使两个部件组合并合体,也能够有力地保持连接器壳体的一体性。根据上述第二专利技术,通过形成在第一壳体中的双重锁定部与形成在端子容纳室中的矛状件,能够将从后方插入第二壳体的端子容纳室的阴端子锁定,使得能够提高端子保持的可靠性。根据上述第三专利技术,与连接器壳体的前端壁一体设置的第一壳体设置有锁定臂,使得锁定臂能够从连接器壳体的前端壁的位置形成为较长并有裕量。顺便提及,当不具有前端壁的第二壳体设置有锁定臂时,由于缺少前端壁,锁定臂不能从前端壁的该位置形成,因此,不能确保锁定臂的长度具有裕量,但是当第一壳体如该第三专利技术所示设置有锁定臂时,锁定臂在长度上能够形成有裕量。因此,锁定臂能够具有足够的弹性。附图说明图I是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作为连接器的部件的上壳体(第一壳体)的外观透视图。图2是示出了作为同一连接器的部件的下壳体(第二壳体)的外观透视图。图3是示出了同一连接器的完成状态的外观透视图。图4是图3的连接器在完成状态下的侧面剖视图。图5是示出了将同一连接器嵌入配对连接器中的状态的平面图。图6是沿图5的箭头A-A截取的剖视图。图7是示出了传统的连接器的构造的侧面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I连接器IA连接器壳体10上壳体(第一壳体)12前端壁13插入孔15双重锁定部17限制凹部(限制部)18锁定爪(锁定机构)19锁定臂20下壳体(第二壳体)24端子容纳室26矛状件25 开口27限制凸起部(限制部)28锁定凸部(锁定机构)30阴端子50配对连接器55阳端子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图I是示出了作为实施例的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1.28 JP 2010-0166161.一种连接器,包括 由树脂模制品制成的连接器壳体;以及 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形成在所述连接器壳体内的多个端子容纳室,阴端子从后方插入到该端子容纳室中并且被形成在该端子容纳室中的弹性矛状件卡止, 其中,所述连接器壳体构造成由组成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两个部件所形成的合体品; 其中,所述第一壳体一体地设置有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前端壁,该前端壁限定了每个所述端子容纳室的前端,并且所述第二壳体的前侧由于缺少所述前端壁而开放; 其中,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前端壁具有插入孔,在被嵌入到配对连接器中时,该配对连接器的阳端子的前端插入所述插入孔,从而嵌入到所述端子容纳室中的阴端子内; 其中,所述端子容纳室以每个该端子容纳室的前端开放的状态形成在所述第二壳体中,并且所述矛状件形成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藤义贵
申请(专利权)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