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器插拔式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838475 阅读:2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2 04: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容器插拔式连接装置,用于实现电容器的电容连接线和外接导线的快速连接,该电容器插拔式连接装置包括座体、端子和放电电阻,座体上设有端子收容窝,该端子收容窝开有外接导线插孔,且端子位于该端子收容窝内,所述端子包括端子架和弹簧片,端子架的两侧分别具有左卡板和右卡板、中部设有弹簧片卡紧片、下部设有电容连接线通过口,且端子架通过左卡板和右卡板卡于端子收容窝内;弹簧片呈“S”型,且弹簧片具有外接导线接触板和电容连接线接触板,其中,电容连接线接触板卡于弹簧片卡紧片和右卡板之间,且外接导线接触板上开有上卡口,外接导线接触板和左卡板相配。本发明专利技术端子和外接导线接触较好,导电电流较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元件
,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容器插拔式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见图I所示,为了实现电容器40内部的电容器连接线41和外接导线50的快速连接,电容器40上多设有插拔式连接装置。通常,该电容器插拔式连接装置包括座体10、端子20和放电电阻30。其中,座体10固定于电容器40上,且座体10上设有端子收容窝11。该端子收容窝11开有外接导线插孔12,且端子20位于该端子收容窝11内。这样,电容器连接线41连接于端子20的下部、外接导线50穿过外接导线插孔12插拔式连接于端子20上部。显然,该电容器插拔式连接装置避免了电容器连接线41和外接导线50焊接起来或者缠绕在一起进行连接,较为方便快捷。其缺陷在于1)、端子和外接导线接触不好,导电电流较小;2)、端子的组成部件弹性差,易产生形变,致使外接导线和端子易于非正常分离;3)、 外接导线连接后,正常取出时不易拔出;4)、插入外接导线时,易于将端子从座体内推出,造成损坏;5)、放电电阻易于脱落。因此有必要予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容器插拔式连接装置,它具有端子和外接导线接触较好,从而导电电流较大的特点。优化后,它具有外接导线正常拔出较为容易、非正常脱落几率较小、端子和座体结合紧密、放电电阻脱落几率较小等特点。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电容器插拔式连接装置,用于实现电容器的电容连接线和外接导线的快速连接,该电容器插拔式连接装置包括座体、端子和放电电阻,其中,座体上设有端子收容窝,该端子收容窝开有外接导线插孔,且端子位于该端子收容窝内,所述端子包括端子架和弹簧片,该端子架的两侧分别具有左卡板和右卡板、中部设有弹簧片卡紧片、下部设有电容连接线通过口,且端子架通过左卡板和右卡板卡于端子收容窝内;该弹簧片呈“S”型,且弹簧片具有外接导线接触板和电容连接线接触板,其中,电容连接线接触板卡于弹簧片卡紧片和右卡板之间,且外接导线接触板上开有上卡口,外接导线接触板和左卡板相配。所述端子架由铜材料制成,弹簧片由不锈钢材料制成且表面镀铜,铜的外部镀锡。所述端子收容窝上间隙配合的插接有易脱顶栓,该易脱顶栓的下端部和外接导线接触板相配。所述易脱顶栓的下端部设有斜面。所述电容连接线接触板上设有下卡口。所述下卡口呈“V”型。所述端子收容窝的侧壁设有防脱槽,同时,左卡板和右卡板的外侧分别设有防脱棱,且防脱棱和防脱槽相配。所述座体上设有电阻收容窝。所述电阻收容窝的边侧设有电阻卡紧装置。采用上述结构后,本专利技术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1、端子和外接导线接触较好,从而导电电流较大。本专利技术的电容器插拔式连接装置外接导线插接于端子架的左卡板和弹簧片的外接导线接触板之间,从而外接导线和端子的接触良好,且外接导线接触板上设有上卡口,增大了外接导线和端子接触的面积,从而通过电流较大。2、外接导线正常取出较为容易。取出外接导线时,只需按下易脱顶栓,则该易脱顶栓向下顶动外接导线接触板,从而端子架的左卡板和弹簧片的外接导线接触板之间的缝隙增大,利于外接导线的拔出。3、外接导线非正常脱落几率较小。弹簧片由不锈钢制备,弹性良好,不易出现变形,避免了外接导线的非正常松动。弹簧片外部镀有铜和锡层,不会降低弹簧片的导电性能。4、端子和座体结合紧密。左、右卡板的外侧和座体之间通过防脱棱、防脱槽的配合,避免了端子受到外接导线的顶压时,易于脱落的情况。5、放电电阻脱落几率较小。放电电阻被电阻卡紧装置卡紧于电阻收容窝内,避免出现放电电阻被误碰及自行脱落的情况,从而放电电阻和端子的结合较为稳定。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原有技术的电容器插拔式连接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端子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放电电阻安装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0、座体,11、端子收容窝,111、防脱槽,112、易脱顶栓,1121、斜面,12、外接导线插孔,13、电阻收容窝,131、电阻卡紧装置;20、端子,21、端子架,211、防脱棱,212、电容连接线通过口,213、弹簧片卡紧片,214、左卡板,215、右卡板,22、弹簧片,221、外接导线接触板,2211、上卡口,222、电容连接线接触板,2221、下卡口 ;30、放电电阻;40、电容器,41、电容连接线;50、外接导线。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见图2至图4所示电容器插拔式连接装置,用于实现电容器40的电容连接线41和外接导线50的插拔式快速连接。该电容器插拔式连接装置包括能够固定于电容器40上的座体10、用于连接电容连接线41和外接导线50的端子20以及放电电阻30。其中,座体10上设有端子收容窝11。该端子收容窝11开有外接导线插孔12,且端子20位于该端子收容窝11内。这样,电容器连接线41连接于端子20的下部、外接导线50穿过外接导线插孔12和端子20上部连接。具体的,端子20包括端子架21和弹簧片22。该端子架21呈“U”型,从而其两侧分别具有左卡板214和右卡板215,且其中部设有弹簧片卡紧片213、下部设有用于电容连接线41通过的电容连接线通过口 212。此时,端子架21通过左卡板214和右卡板215卡于端子收容窝11内。该弹簧片22呈“S”型,且弹簧片22的“S”型上部为外接导线接触板221、下部为电容连接线接触板222。此时,电容连接线接触板222卡于弹簧片卡紧片213和右卡板215之间,且外接导线接触板221上开有上卡口 2211,外接导线接触板221和左卡板214相配。此处所谓相配,指的是外接导线接触板221和左卡板214之间具有距离小于外接导线50的导体直径的缝隙。这样,外接导线50较为紧密且接触良好的插于外接导线接触板221和左卡板214之间,电容连接线41插于电容连接线接触板222和右卡板215之间。显然,外接导线50插在上卡口 2211处,从而增大了外接导线50和端子20的接触面积,进而通过电流较大。同理,电容连接线接触板222上设有下卡口 2221,该下卡口 2221呈“V”型。这样,亦增加了电容连接线41和端子20的 接触面积。为了避免弹簧片22出现变形,端子架21可以由铜材料制成,弹簧片22由不锈钢材料制成且表面镀铜,铜的外部镀锡。这样,避免了外接导线50以及电容连接线41和端子20的非正常脱开。而镀铜和镀锡的表层不会降低端子20的导电性能。进一步,端子收容窝11上间隙配合的插接有易脱顶栓112,该易脱顶栓112的下端部和外接导线接触板221相配。即,使用者能够从外部向内挤压易脱顶栓112,从而易脱顶栓112的下端部挤压外接导线接触板221,从而左卡板214和外接导线接触板221之间的缝隙增大,利于外接导线50的正常拔出。优化的,易脱顶栓112的下端部设有斜面1121。显然,该斜面1121使外接导线接触板221的位移较为顺畅。为了避免外接导线50向内插入时向下挤压端子20而造成端子20从端子收容窝11内脱离,则端子收容窝11的侧壁设有防脱槽111,同时,左卡板214和右卡板215的外侧均设有防脱棱211,且防脱棱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电容器插拔式连接装置,用于实现电容器(40)的电容连接线(41)和外接导线(50)的快速连接,该电容器插拔式连接装置包括座体(10 )、端子(20 )和放电电阻(30 ),其中,座体(10)上设有端子收容窝(11),该端子收容窝(11)开有外接导线插孔(12),且端子(20)位于该端子收容窝(11)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20 )包括端子架(21)和弹簧片(22 ),该端子架(21)的两侧分别具有左卡板(214)和右卡板(215)、中部设有弹簧片卡紧片(213)、下部设有电容连接线通过口(212),且端子架(21)通过左卡板(214)和右卡板(215)卡于端子收容窝(11)内;该弹簧片(22)呈“S”型,且弹簧片(22)具有外接导线接触板(221)和电容连接线接触板(222),其中,电容连接线接触板(222)卡于弹簧片卡紧片(213)和右卡板(215)之间,且外接导线接触板(221)上开有上卡口(2211),外接导线接触板(221)和左卡板(214)相配。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容器插拔式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架(21)由铜材料制成,弹簧片(22)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建益周丽华
申请(专利权)人:慈溪市日益电容器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