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动直骨伞伞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25695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1 00:15
一种手动直骨伞骨架,包括一中棒、一固定于中棒上的上巢、一穿设于中棒上可相对上巢滑动的下巢、若干一端与上巢外周相枢接的主伞骨以及若干两端分别与主伞骨和下巢外周相枢接的支撑骨,所述主伞骨靠近中部设有具有第一扣孔的弹性扣接部,所述支撑骨一端配设有扣接于该第一扣孔内的扣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直骨伞伞架,主伞骨具有弹性扣接部使得下巢滑动至靠近上巢位置时,支撑骨扣头能自动保持固定支撑于主伞骨和中棒之间,不需要弓片进行卡位,操作十分方便;主伞骨和上巢、支撑骨和下巢之间都采用扣头进行扣接,无鸡眼、无铁线、无上巢钉且还能防止伞自然张开,整体结构简单、稳固、组装更为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日常使用的伞具, 特别是一种手动直骨伞伞架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晴雨伞的上下巢与伞骨连接处通常设有一圈凸巢,每组伞骨的内端接头伸入该凸巢内并通过铁丝穿起来,上巢还要通过巢钉保持固定,这种伞骨架组装时工序较为复杂,需要使用工具辅助组装,组装成本高,而且铁丝可能因为拧得过紧而拉断致使连接在巢体上的伞骨脱落,且在使用时,铁丝的接口处也容易划伤使用者的手。主伞骨和支撑骨连接处通常采用金属接头且打铆钉的方法进行铰接,若打铆钉时操作不当很容易造成铆钉脱落或损坏线性,这种形式的接头成本较高,组装时也需要专门的工具。另外,下巢通常是通过弓片来实现固定,开伞、收伞时需要用力按压弓片,若操作不当还容易被弓片夹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提出一种组装方便、无鸡眼、无铁线、无上巢钉和无弓片的手动直骨伞骨架。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手动直骨伞骨架,包括一中棒、一固定于中棒上的上巢、一穿设于中棒上可相对上巢滑动的下巢、若干一端与上巢外周相枢接的主伞骨以及若干两端分别与主伞骨和下巢外周相枢接的支撑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伞骨靠近中部设有具有第一扣孔的弹性扣接部,所述支撑骨一端配设有扣接于该第一扣孔内的扣头。进一步的,所述弹性扣接部包括固定于所述主伞骨上的接管和形成于接管上沿主伞骨内侧延伸且具有所述第一扣孔的弹性扣座,该弹性扣座具有延伸至所述第一扣孔的缺□。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骨两端分别固定有与所述主伞骨弹性扣接部和所述下巢外周相枢接的扣头,该扣头顶部设有两相对的凸耳和连接于两凸耳之间的枢轴。进一步的,述下巢包括滑套和固定设置于滑套上的巢体,该滑套顶端向外延伸形成裙部,该巢体外周分布有若干第一 L形扣架使得该第一 L形扣架与所述裙部之间形成有供所述支撑骨扣头扣接的第二扣孔,且第一 L形扣架与滑套相接处位于滑套裙部内侧。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骨扣头还包括形成于所述两凸耳底部之间的扣尖,所述第一 L形扣架对应设有凸块,使得合伞时,第一 L形扣架上的凸块卡住支撑骨扣头内的扣尖。进一步的,所述上巢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中棒上的套管、沿套管外周分布的第二 L形扣架以及固定于套管上且与该第二 L形扣架形成第三扣孔的挡圈,且第二 L形扣架与挡圈的相接处位于挡圈内侧。进一步的,所述套管上还设有至少一固定所述挡圈的弹性楔形挡块,该弹性楔形块沿靠近所述中棒方向延伸形成有挡块,所述中棒对应该挡块设有定位孔,使得当挡圈安装于弹性楔形块上时挤压该挡块扣入中棒定位空内实现进一步固定套管。进一步的,所述主伞骨一端也设有所述扣头,该扣头与所述第三扣孔相扣接。由上述对本专利技术的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手动直骨伞伞架,其主伞骨具有弹性扣接部使得下巢滑动至靠近上巢位置时,支撑骨扣头能自动保持固定支撑于主伞骨和中棒之间,不需要弓片进行卡位,操作十分方便;主伞骨和上巢、支撑骨和下巢之间都采用扣头进行扣接,无鸡眼、无铁线、无上巢钉且还能防止伞自然张开,整体结构简单、稳固、组装更为方便。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伞架的截面示意图;图2为弹性扣接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扣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下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上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合伞状态示意图;图7为开伞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参照图I、图2、图3、图4、图5,一种手动直骨伞骨架,包括一中棒I、一固定于中棒I上的上巢2、一穿设于中棒I上可相对上巢2滑动的下巢3、若干一端与上巢2外周相枢接的主伞骨4以及若干两端分别与主伞骨4和下巢3外周相枢接的支撑骨7,主伞骨4靠近中部设有具有第一扣孔52的弹性扣接部5,弹性扣接部5包括固定于主伞骨4上的接管51和形成于接管51上沿主伞骨4内侧延伸且具有第一扣孔52的弹性扣座53,该弹性扣座53具有延伸至第一扣孔52外大内小的变径缺口。支撑骨7两端分别固定有与主伞骨弹性扣接部5和下巢3外周相枢接的扣头6,该扣头6顶部设有两相对的凸耳61、连接于两凸耳61之间的枢轴62和形成于两凸耳61底部之间的扣尖63。下巢3包括滑套31和固定设置于滑套31上的巢体32,该滑套31顶端向外延伸形成裙部33,该巢体32外周分布有若干第一L形扣架34使得该第一 L形扣架34与裙部33之间形成有供支撑骨扣头6扣接的第二扣孔35.第一 L形扣架34对应扣头扣尖63设有凸块36,使得合伞时,第一 L形扣架34上的凸块36卡住支撑骨扣头内的扣尖63。滑套31和巢体32可以是螺纹连接且第一 L形扣架34与滑套31相接处位于滑套裙部33内侧。上巢2包括固定设置于中棒I上的套管21、沿套管21外周分布的第二 L形扣架26以及固定于套管21上且与第二 L形扣架26形成第三扣孔22的挡圈23,挡圈23边缘向下延伸形成有裙边,第二 L形扣架26与挡圈23的相接处位于挡圈23裙边内。套管21上还设有固定挡圈23的弹性楔形挡块24,该弹性楔形块24沿靠近中棒I方向延伸形成有挡块25,中棒I对应该挡块25设有定位孔,使得当挡圈23安装于弹性楔形块24上时挤压该挡块25扣入中棒定位空内实现进一步固定套管21。主伞骨4一端也设有扣头6,该扣头6与第三扣孔22相扣接。本专利技术的上巢、下巢、扣头和弹性扣接部都为一体注塑成型,安装上巢时,将主伞骨一端的扣头扣入上巢套管的第二 L形扣架内,再将挡圈套入套管并通过弹性楔形块固定使得第二L形扣架与挡圈的相接处位于挡圈裙边内侧,这样,挡圈就不容易从套管脱离,同时挤压弹性楔形块使得挡块扣入中棒实现对套管的进一步固定,由于挡块的作用,主伞骨扣头将牢牢固定于第三扣孔内不易脱落;同理的,将支撑骨一端扣头扣入下巢巢体的第一L形扣架内,再将滑套一端旋入巢体内使得第一L形扣架与滑套相接处位于滑套裙部内侧即可实现下巢和支撑骨之间的固定。支撑骨另一端扣头可直接扣入主伞骨弹性扣接部内,弹性扣接部的第一扣孔为长圆孔,当支撑骨扣头上的枢轴扣入该第一扣孔内时,该扣头顶部的两凸耳在弹性扣接部的两侧分别形成一个两两平面相靠的位置,进而保护开伞和收伞时伞架不会偏。整个伞架具有多种安装顺序,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本专利技术开伞时,手动操控下巢移动,支撑骨扣头的枢轴随着开伞的动作从第一扣孔下端a开始转动,枢轴顶着弹性扣座沿与接管相靠的方向向上滑动直至伞完全张开,此时,枢轴位于第一扣孔的上端b,同时扣头中扣尖顶在弹性扣座上,这样枢轴始终在偏离第 一扣孔缺口的位置,从而使枢轴不会脱离弹性扣座,保护好开的动作(参照图6、图7)。收伞时,枢轴从第一扣孔上端b开始转动,转动的同时随着收伞的动作枢轴在伞面张力下顶着弹性扣座与接管相靠的方向向下滑动,直至伞完全收合,枢此时,枢轴位于第一扣孔的下端a,同时扣头中扣尖顶在弹性扣座上,这样枢轴始终在偏离第一扣孔的缺口的位置,从而使枢轴不会脱离弹性扣座,保护好收伞动作(参照图6、图7)。另外,在合伞状态时,支撑骨中与下巢扣接的扣头上的扣尖通过第二 L形扣架中的凸块卡住扣头上的扣尖,只有操控下巢移动进行时才能开伞,能有效防止伞自然张开、十分方便。上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专利技术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行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动直骨伞骨架,包括一中棒、一固定于中棒上的上巢、一穿设于中棒上可相对上巢滑动的下巢、若干一端与上巢外周相枢接的主伞骨以及若干两端分别与主伞骨和下巢外周相枢接的支撑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伞骨靠近中部设有具有第一扣孔的弹性扣接部,所述支撑骨一端配设有扣接于该第一扣孔内的扣头。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手动直骨伞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扣接部包括固定于所述主伞骨上的接管和形成于接管上沿主伞骨内侧延伸且具有所述第一扣孔的弹性扣座,该弹性扣座具有延伸至所述第一扣孔的缺口。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手动直骨伞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骨两端分别固定有与所述主伞骨弹性扣接部和所述下巢外周相枢接的扣头,该扣头顶部设有两相对的凸耳和连接于两凸耳之间的枢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手动直骨伞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巢包括滑套和固定设置于滑套上的巢体,该滑套顶端向外延伸形成裙部,该巢体外周分布有若干第一 L形扣架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静波
申请(专利权)人:梅花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