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藤茶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825001 阅读:512 留言:1更新日期:2012-10-10 23: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葛藤茶呈薄片状,其中葛藤总黄酮含量为0.21~0.29%。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该葛藤茶的制备方法是将鲜葛藤依次进行淘洗去叶、切片、护色、干燥、炒制焙干提香等工序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丢弃的葛藤为原料,在制备时又采用了适宜的复合护色溶液对鲜葛藤进行浸泡护色处理,不仅充分利用了资源,避免了废弃物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而且有效的抑制了葛藤的褐变反应,使所得葛藤茶不仅保持了葛藤原有的色泽,感官效果好,且所含的黄酮类物质含量高,保健营养价值高,赋予了产品更多的附加值,使其市场竞争力更强。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的工艺简单,流程短,易于操作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野葛加工产品及其制备
,具体涉及ー种。
技术介绍
野葛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型植物,以其根茎为原料开发出来的葛根茶富含葛根黄酮类物质、淀粉营养物质、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及丰富的微量 元素,具有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之效,对降低血脂、血压、血糖,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神经性头痛等有明显效果而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目前临床应用较广,市场需求量大,资源比较紧张。在开发新的药用资源研究中,本专利技术人发现野葛的地上藤茎中亦含有大量可以利用的黄酮类活性成分,该藤茎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的检测结果显示,其功效成分的含量如下表所示Itl百分比种类百分比种类百分比总黄酮0Γ30丝氨酸 5729 异亮氨酸 5722氨基酸总量 Γ56甘氨酸 5726 亮氨酸O天门冬氨酸 0.57丙氨酸 0.34 酪氨酸0.14谷氨酸0.58胱氨酸 0.05 苯丙氨酸 0.25苏氨酸0.22缬氨酸 0.30 赖氨酸0.23精氨酸0ΓΤ8蛋氨酸 0Γθ6 脯氨酸0Γ32但遗憾的是,毎年秋冬采挖葛根时藤茎全都废弃,这一方面会对资源形成极大的浪费,另一方面还会因焚烧干枯藤茎而破坏自然环境。现有的葛根茶主要是将鲜葛根切成小正方丁或片状后烘干脱水,或者烘干后碾成粉末制得,其中块状的葛根茶不利于葛根中有效营养物质的释放,粉末状葛根茶又不方面泡饮。中国专利200510120529. 8公开了“葛根茶及其生产方法”,该葛根茶生产エ艺是将野生葛根洗浄切片脱水后炒制,再复合其他物质。由于该方法是将洗浄的葛根切片、脱水、高温炒制、复配维生素BI、低温炒制、冷却成形,因而一方面在泡饮该葛根茶时,葛根中具有保健和药用价值的黄酮、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不能充分释放出来为人体所利用,另ー方面在制备该葛根茶时,因要经两次较高温度的炒制,既耗能,炒制过程又慢,制备效率较低。此外,由于新鲜葛根在加工过程中都会发生褐变反应(葛根褐变是因为葛根中所含的氨基化合物如蛋白质、氨基酸及醛、酮等在空气中与还原糖相遇,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褐色聚合物),一方面会使葛根产品颜色偏黄,导致色泽感官不好而影响销售,另ー方面由于人体消化道内缺乏能水解褐变产物的酶,使得褐变产物中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根本无法利用,从而影响了葛根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解决新鲜葛根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褐变问题,现有技术都是用护色剂对其护色。但遗憾的是现有葛根茶加工エ艺都未采用相应的护色措施。而其他关于葛根产品加工エ艺中护色方面的研究又都是采用単一的护色剂,即用维生素C或者柠檬酸。如中国专利201110040758. 5公开的“一种生葛根全粉的制备方法”中是将ニ次清洗干净的葛片放入浓度为O. 02、. 1%的柠檬酸护色液中浸泡来进行护色。虽然该护色方法对阻止葛根褐变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该方法使用的是ー种単一的护色剂,对葛根护色的时效较短,一般护色后的葛根放置时间超过I小时会继续发生褐变,因而在エ业化生产中,因原料处理量大,生产又往往属于间歇式的,当在无法及时进行后续エ序处理时,葛根仍然会发生褐变,故导致该エ艺无法完全杜绝葛根褐变。《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年01期“葛根全粉制备エ艺研究”中又公开了ー种护色方法,该方法是采用浓度为O. 35%柠檬酸和O. 30%焦亚硫酸钠来对葛根进行护色。但由于其中焦亚硫酸钠的作用不是阻止葛根的褐变反应而只是分解掉褐变后的褐色聚合物,因而一方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葛根因褐变造成的营养流失,另ー方面添加的焦亚硫酸钠还会造成葛根中的维生素BI的破坏。由于葛藤中具有的保健功效成分和葛根相同,因而在葛藤茶的加工也会有这样的 问题出现。即便如此,但对如何解决葛根藤茎褐变问题,现有技术中还没有文献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首先提供ー种营养丰富,总黄酮含量较闻的葛藤茶。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既能充分利用葛资源又有利于营养释放的上述葛藤茶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葛藤茶,其特征在于该葛藤茶呈薄片状,其中葛藤总黄酮含量为O.21 O. 29%,优选 O. 27 O. 29%,更优选 O. 2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上述葛藤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备方法的エ艺步骤和条件如下(I)将鲜葛藤放入水中淘洗,并去除葛藤上的叶片;(2)将清洗去叶后的葛藤切为厚度O. 53mm的葛藤片;(3)将250份葛藤片放入含有O. 2^0. 6份维生素C、0. 2^0. 4份柠檬酸、O. Γθ. 3份的柠檬酸钠和250份清水组成的护色液中浸泡O. 5^1. 5小时;(4)将护色浸泡后的葛藤片表面水分浙干,然后于温度11(T120°C干燥l(Tl5min ;(5)将干燥后的葛藤片于13(Tl80°C炒制焙干、提香,冷却至常温即可,焙干时间3 5min。以上制备方法各エ艺步骤优选条件如下(I)将鲜葛藤放入水中淘洗,并去除葛藤上的叶片;(2)将清洗去叶后的葛藤切为厚度2 3mm的葛藤片;(3)将250份葛藤片放入含有O. 5^0. 6份维生素C、0. 25、· 4份柠檬酸、O. 25、· 3份的柠檬酸钠和250份清水组成的护色液中浸泡O. 5^0. 8小时;(4)将护色浸泡后的葛藤片表面水分浙干,然后于温度113 120°C干燥l(Tllmin ;(5)将干燥后的葛藤片于165 180°C炒制焙干、提香,冷却至常温即可,焙干时间33. 5min。以上方法中各物料的份数均为重量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I、由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葛藤茶不仅保持了葛藤原有色泽,具有葛藤的自然清香,且所含的葛根黄酮类物质含量高,因而感官效果好,保健营养价值高,赋予了产品更多的附加值,使其市场竞争力更强。2、由于本专利技术利用采挖葛根时所丢弃的葛藤为原料来制备葛藤茶,不仅充分利用了葛藤资源,同时避免了废弃物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还为葛产品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产品。3、由于本专利技术利用采挖葛根时所丢弃的葛藤为原料来制备的葛藤茶,因而既能发挥其与葛根同样的功效成分和保健价值,且还可大大降低成本。4、由于本专利技术在葛藤茶的制备过程中采用了适宜的复合护色溶液对鲜葛藤进行浸泡护色处理,因而不仅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抑制了葛藤的褐变反应,也真正有效保存了葛藤中的黄酮类物质、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尤其是黄酮类物质。5、本专利技术方法的エ艺简单,流程短,易于操作控制。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具体的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本实施例只用于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ー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熟练人员可以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对本专利技术做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值得说明的是1)以下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各物料的份数均为重量份;2)因葛藤中最重要的功效成分是黄酮类物质,黄酮类物质的含量是衡量葛藤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以下实施例和比较例所制备的葛藤茶的总黄酮的含量是參考NYT1295-2007荞麦及其制品中总黄酮含量的測定方法来測定的。实施例I将鲜葛藤放入水中淘洗,并去除葛藤上的叶片,然后将清洗去叶后的葛藤切为厚度O. 5mm的葛藤片;将250份葛藤片放入含有O. 4份维生素C、0. 3份柠檬酸、O. 2份的柠檬酸钠和250份清水组成的护色液中浸泡I小时;将护色浸泡后的葛藤片表面水分浙干,然后于温度115°C干燥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ー种葛藤茶,其特征在于该葛藤茶呈薄片状,其中葛藤总黄酮含量为O. 2Γ0. 29%。2.—种权利要求I所述的葛藤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备方法的エ艺步骤和条件如下 (1)将鲜葛藤放入水中淘洗,并去除葛藤上的叶片; (2)将清洗去叶后的葛藤切成厚度为O.53mm的葛藤片; (3)将250份葛藤片放入含有O.2^0. 6份维生素C、0. 2^0. 4份柠檬酸、O. Γθ. 3份的柠檬酸钠和250份清水组成的护色液中浸泡O. 5^1. 5小时;(4)将护色浸泡后的葛藤片表面水分浙干,然后于温度11(T120°C干燥l(Tl5min; (5)将干燥后的葛藤片于13(T180°C炒制焙干、提香,冷却至常温即可,焙干时间3 5min, 以上方法中各物料的份数均为重量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葛藤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备方法的エ艺步骤和条件如下 (1)将鲜葛藤放入水中淘洗,并去除葛藤上的叶片; (2)将清洗去叶后的葛藤切为厚度2 3mm的葛藤片; (3)将250份葛藤片放入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志峰朱洪兵温建镇
申请(专利权)人:达州市山参葛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评论
  • 来自[江苏省宿迁市电信] 2014年12月04日 19:56
    葛藤拉丁学名Argyreiaseguinii(Levl.)Van.exLevl又名野葛粉葛藤甜葛藤葛条旋花科银背藤属藤本高达3米茎圆柱形被短绒毛叶互生宽卵形长10.5-13.5厘米宽5.5-12厘米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微心形叶面无毛背面被灰白色绒毛侧脉多数平行在叶背面突起生于丘陵地区的坡地上或疏林中分布海拔高度约300-1500米处分布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中国贵州广西及云南东南部等地有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等功效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等疾病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