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口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22566 阅读:2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29 00: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充电口结构,用于电动汽车充电,充电口结构包括充电口门总成和充电口总成,充电口门总成包括充电口门和固定座,固定座可拆卸地固定在车身的外板并具有第一开孔,充电口门枢转连接于固定座并能够相对于固定座开合;充电口总成从第一开孔暴露出,并包括充电口本体、充电口支架和充电口盖,充电口支架固定安装于车身的内板并具有供充电口本体的一部分穿过的第二开孔,充电口本体可拆卸地固定在充电口支架,充电口盖能够盖合于充电口本体或打开以供外接的充电装置插入充电口本体以对电动汽车充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充电口结构能够减轻重量、并且降低了加工难度,保证了安装强度,同时能够防止车身外板变形,提高了安装精度。(*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充电ロ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ロ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全球能源日趋紧张、各国节能减排的法规越来越严格,毎年汽车就消耗大量的石油能源,研究替代燃油发动机汽车的方案越来越多,电动汽车已成为汽车解决能源问题的ー个发展方向。电动汽车必须具备充电的功能,实现充电功能就必须设计出合理的充电ロ结构。现有的充电ロ结构的零部件大多为钣金件。充电ロ结构包括充电ロ门总成和充电ロ总成20’,充电ロ门总成设置于车身外板200’,并包括能够相对于车身外板200’向外枢转打开和闭合的充电ロ门,充电ロ门通过枢转以露出和盖合充电ロ总成20’。图I为现有技术中充电ロ总成20’的安装剖视示意图,如图I所示,充电ロ总成20’设置于车体外板200’之内并通过内板300’的开孔向车体内部延伸,充电ロ总成20’通过固定座30’固定在车身外板200’的内部,固定座30’与车身外板200’通过螺栓连接或者焊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充电时,充电枪从车身外部插入充电ロ总成20’的充电口中,对车辆进行充电。在现有技术中,由于充电ロ总成的材料为金属,重量较大,同时将充电ロ总成20’设置在车身外板200’上时,为了容置充电ロ总成20’,固定座30’的拉延程度必须较大,否则充电ロ总成20’会高出车身外板200’,导致充电ロ门无法闭合。固定座30’在拉延时容易破裂,造成制造难度增加,同时制造成本投入也比较高。另外,由于充电ロ门总成也设置在车身外板200’上,在为电动汽车充电时,充电枪在插拔过程的插拔カ会造成车身外板200’变形,影响电动汽车的外形美观,也会造成充电ロ门和车身的面差、间隙发生变化,甚至造成充电ロ门无法开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ー种充电ロ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充电ロ总成重量大、车身外板容易变形、影响电动汽车美观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充电ロ结构,设置于电动汽车车身,充电ロ结构包括充电ロ门总成,包括充电ロ门和固定座,固定座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在车身的外板并具有第一开孔,充电ロ门枢转连接于固定座并能够相对于固定座开合;充电ロ总成,从第一开孔暴露出,并包括充电ロ本体、充电ロ支架和充电ロ盖,充电ロ支架固定安装于车身的内板并具有供充电ロ本体的一部分穿过的第二开孔,充电ロ本 体可拆卸地固定在充电ロ支架并穿过车身的内板,充电ロ盖能够盖合于充电ロ本体或打开以供外接的充电装置插入充电ロ本体以对电动汽车充电。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充电ロ本体包括结合部和延伸部,结合部可拆卸地连接于充电ロ支架,充电ロ盖枢转连接于结合部,延伸部穿过充电ロ支架的第二开孔向车体内部延伸。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固定座可拆卸地固定于车身的翼子板,充电ロ支架固定安装于车身的翼子板内板。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固定座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连接于翼子板,充电ロ门总成还包括铰链座,铰链座连接于固定座和充电ロ门,充电ロ门能够通过铰链座相对于固定座枢转。充电ロ门包括第一卡合件,固定座包括第二卡合件,第一卡合件和第二卡合件相互卡合以使充电ロ门固定于固定座。第—合件包括空心圆柱,第二卡合件为开ロ支座,并包括上弾片和下弾片,空心圆柱卡合于开ロ支座的上弾片和下弾片之间。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充电ロ门、固定座和铰链座为分别注塑成型。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二卡合件还包括设置在上弹片和下弹片之间的弧状部,弧状部的弧面配合于空心圆柱的外壁。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车身外板向车身内凸起有连接凸缘,固定座包括底壁和侧壁,侧壁的边缘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连接凸缘。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车身外板向车身内弯折形成有延伸部,延伸部的末端向内弯折形成有连接部,固定座包括底壁和侧壁,侧壁边缘向外翻折形成固定边,固定边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连接部。本技术的充电ロ结构能够减轻重量、并且降低了加工难度,保证了安装強度,同时能够防止车身外板变形,提高了安装精度。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技术中充电ロ总成的安装剖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充电ロ结构的外观示意图。图3A和图3B为上述实施例中充电ロ结构的示意图,其中图3A中充电ロ门处于打开状态,图3B中充电ロ门和充电ロ盖都处于打开状态。图3C为图3A和图3B中开ロ支座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充电ロ结构装设于车体的部分剖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另ー实施例中充电ロ结构装设于车体的部分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充电ロ结构,具有防止车身外板变形、保证车身外观、减少重量的效果。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充电ロ结构100的外观示意图,图3A和图3B为上述实施例中充电ロ结构100的示意图,其中充电ロ结构100为打开状态。结合图2、图3A和图3B所示,本实施例中充电ロ结构100包括充电ロ门总成10和充电ロ总成20。充电ロ门总成10包括充电ロ门11、固定座12和铰链座13,充电ロ总成20包括充电ロ本体21、充电ロ支架22和充电ロ盖23。图3A中,充电ロ门11处于打开状态,而充电ロ盖23处于关闭状态;图38中,充电ロ门11和充电ロ盖23都处于打开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充电ロ门总成10是固定设置在车身外板200上,而充电ロ总成20是设置在车身内板300上。图2和图3A、图3B中,充电ロ门总成10的固定座12连接于车体的外板200,铰链座13固定连接于固定座12。固定座12具有能够暴露出充电ロ总成20的第一开孔H1。充电ロ门11的外部大致呈平面状,以保证车体的外观平整。充电ロ门11内部的一端具有连接结构113,连接结构113通过铰链座13连接于固定座12,以使充电ロ门11能够相对于固定座12开启和关闭。与连接结构113对应的另一端具有第一卡合件111,第一卡合件111能够与固定座12上的第二卡合件112相互卡合,以使充电ロ门11在关闭时能够固定位置,充电ロ门11同样可以具有开启部114,开启部114突起设置,用于供使用者施力开启充电ロ门1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合件111包含沿着大致呈平面状的充电ロ门11向内垂直突伸出的ー个空心圆柱111a,而如图3C所示,第二卡合件112为开ロ支座,包括上弹片112a、下弹片112b和弧状部112c,上弹片112a和下弹片112b用于收容固定空心圆柱111a,弧状部112c的弧面配合于空心圆柱Illa的外壁,以防止充电ロ门11在关闭之后向车体内继续窜动。图4是本实施例中充电ロ门11结构的部分剖视示意图。为了使视图简单清晰,图4中并未示出充电ロ门11和铰链座13。结合图3A、图3B和图4看出,车身外板200向内凸起有连接凸缘201,固定座12由侧壁和底壁围成,上述暴露出充电ロ总成20的第一开孔Hl设置于底壁上,侧壁的边缘配合于连接凸缘201,并通过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连接于上述的连接凸缘201。在图3A和图4中,侧壁的边缘部分重叠于连接凸缘201,并且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为螺丝锁固,通过将螺丝12a锁固于侧壁的边缘和连接凸缘201的重叠处以实现可拆卸的固定连接。然而本技术并不限制固定座12和车身外板200的连接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车身外板200向车身内弯折形成有延伸部202,延伸部202的末端还向内弯折形成有连接部203,固定座12包括底壁和侧壁,侧壁的边缘还向外翻折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ロ结构,设置于电动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ロ结构(100)包括 充电ロ门总成(10),包括充电ロ门(11)和固定座(12),所述固定座(12)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所述车身的外板(200)并具有第一开孔(Hl),所述充电ロ门(11)枢转连接于所述固定座(12)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座(12)开合; 充电ロ总成(20),从所述第一开孔(Hl)暴露出,并包括充电ロ本体(21)、充电ロ支架(22)和充电ロ盖(23),所述充电ロ支架(22)固定安装于所述车身的内板(300)并具有供所述充电ロ本体(21)的一部分穿过的第二开孔(H2),所述充电ロ本体(21)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充电ロ支架(22)并穿过所述车身的内板(300),所述充电ロ盖(23)能够盖合于所述充电ロ本体(21)或打开以供外接的充电装置(400)插入所述充电ロ本体(21)以对所述电动汽车充电。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充电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ロ本体(21)包括结合部(211)和延伸部(212),所述结合部(211)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充电ロ支架(22),所述充电ロ盖(23)枢转连接于所述结合部(211)上,所述延伸部(212)穿过所述充电ロ支架(22)的所述第二开孔(H2)向所述车体内部延伸。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2)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车身的翼子板,所述充电ロ支架(22)固定安装于所述车身的翼子板内板。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2)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连接于所述翼子板,所述充电ロ门总成(10)还包括铰链座(13),所述铰链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辉谷伟兴安鉴民孙健强张志亮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