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程机械及其支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16325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28 04: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工程机械的支腿,该支腿包括支撑臂,还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在两者的交叉处铰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端滑动安装于所述支撑臂,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上端铰接于所述支撑臂;该支腿还包括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端在所述支撑臂上滑动,以便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绕两者的铰接点转动的驱动部件。驱动部件与其他设备发生碰撞的可能性较小,因此,降低了驱动部件撞击损坏的风险,提高了支腿的安全性能;同时,驱动部件的动作不受支撑臂与地面距离要求的限制,提高了工程机械的使用性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支腿的工程机械。(*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械设备
,特别涉及ー种工程机械的支腿。此外,本技术还涉及ー种包括上述支腿的工程机械。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混凝土泵车等可移动的大型工程机械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这些工程机械的车架上同时设置有行走装置和支腿,支腿通常设置有四个,四个支腿分布在工程机械的四角,并在四角形成对工程机械的支撑。在转场过程中,支腿收回远离地面,行走装置与地面接触并工作,实现设备的移动;在设备的工作过程中,支腿伸出至半伸出状态或者全伸出状态,支腿与地面接触并将设备撑起,使设备离开地面,以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因此,支腿是该种工程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支腿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机械的性能。 请參考图I和图2,图I为ー种典型的支腿处于缩回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所示支腿处于伸长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ー种典型的支腿包括支撑臂11,支撑臂11的根部安装于工程机械的车架上,且相对于工程机械的本体横向伸出,支撑臂11的末端安装有油缸12,油缸12沿竖直方向设置,油缸12的活塞杆末端安装有支承座13。当工程机械需要移动行进时,油缸12的活塞杆收缩,支承座13随活塞杆同步收回至靠近支撑臂11的位置;当工程机械需要停止行进以进行作业时,油缸12的活塞杆伸出,支承座13随活塞杆同步伸出并支撑在地面上,随着油缸12的活塞杆进ー步伸长,将工程机械的本体撑离地面,工程机械进入工作状态。但是,上述支腿的油缸是竖直设置的,当油缸伸长吋,活塞杆是裸露在外面的,在施工现场较恶劣的环境中很容易受到撞击,从而会导致油缸的有杆腔端盖与活塞杆之间的密封破坏,造成油缸中的液压油泄露,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同吋,受到工程机械设计要求的限制,支撑臂与地面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而又需要保证油缸全缩时的竖直高度小干支撑臂与地面之间的高度,因此,油缸的伸縮范围受到限制,油缸容易与地面形成干渉,影响设备的使用。因此,如何降低支腿的油缸发生泄露的风险,提高支腿的安全性能,同时扩大油缸的伸缩范围,避免油缸与地面发生干渉,提高工程机械的使用性能,就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须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g在提供ー种工程机械的支腿,其驱动部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且其驱动部件的作用范围较大,避免了驱动部件与地面发生干渉,提高了工程机械的使用性能。本技术的另一目的_在提供ー种包括上述支腿的工程机械。为实现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本技术提供ー种工程机械的支腿,包括支撑臂,还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在两者的交叉处铰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端滑动安装于所述支撑臂,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上端铰接于所述支撑臂;所述支腿还包括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端在所述支撑臂上滑动,以便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绕两者的铰接点转动的驱动部件。优选地,在所述支撑臂上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沿所述支撑臂的延伸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端滑动安装于所述导向槽内。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端铰接有第一上支承座,所述第一支撑杆通过所述第一上支承座安装于所述导向槽内,且所述第一上支承座的上端面抵靠于所述支撑臂。优选地,所述导向槽的长度不小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端到所述铰接点的距离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上端到所述铰接点的距离之和。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上端铰接于所述支撑臂的末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两者中的一者开设有通孔,另ー者穿过所述通孔以实现两支撑杆的交叉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端铰接有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端铰接有第四支撑杆,所述第三支撑杆与所述第四支撑杆交叉设置且在交叉处铰接。优选地,所述驱动部件为油缸,所述油缸的一端安装于所述支撑臂,其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长度相等,且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在两所述支撑杆的中点铰接。为实现本技术的另ー个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工程机械,包括本体和安装于所述本体的支腿,所述支腿为如上所述的支腿。本技术所提供的支腿用于工程机械,该支腿包括支撑臂,支撑臂的根部安装于工程机械的本体,支腿通过支撑臂实现与工程机械的本体连接;该支腿还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在两者的交叉处铰接;第一支撑杆的上端滑动安装干支撑臂,第二支撑杆的上端铰接于所述支撑臂,该支腿还包括驱动部件,驱动部件用于驱动第一支撑杆的上端在支撑臂上滑动,以便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绕两者的铰接点转动;这样,在工程机械行进状态下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下端均支撑于地面,从而将工程机械支撑起,在工程机械处在工作状态下使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下端远离地面,便于工程机械转场。当工程机械需要行进时,驱动部件拉动第一支撑杆的上端向远离第二支撑杆上端的方向运动,带动第一支撑杆绕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的铰接点转动,第一支撑杆的下端绕该铰接点向上转动,使第一支撑杆的下端远离地面,同吋,由于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之间相铰接且第二支撑杆的上端铰接于支撑臂,该铰接点同时向上运动,带动第二支撑杆的下端绕铰接点向上转动,第二支撑杆的下端远离地面,这样,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在驱动部件的作用下向上收拢;当工程机械进行作业时,驱动部件反向动作,推动第一支撑杆的上端向靠近第二支撑杆上端的方向运动,带动第一支撑杆绕其与第二支撑杆的铰接点转动,第一支撑杆的下端绕铰接点向下转动,当转动至预定位置时,第一支撑杆的下端支撑于地面,同时,两者的铰接点下移,带动第二支撑杆的下端绕铰接点向下转动,并使第二支撑杆的下端支撑于地面,这样,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在驱动部件的作用下向下打开,并支撑于地面。本技术所提供的支腿,其驱动部件大体水平设置,驱动部件与其他设备发生碰撞的可能性较小,因此,降低了驱动部件撞击损坏的风险,提高了支腿的安全性能;同吋,其驱动部件的动作不受支撑臂与地面距离要求的限制,因此,驱动部件的作用范围较大,且避免了驱动部件与地面发生干渉,提高了工程机械的使用性能。在ー种具体实施方式中, 本技术所提供的支腿包括第三支撑杆和第四支撑杆,所述第三支撑杆铰接于第一支撑杆的下端,所述第四支撑杆铰接于第二支撑杆的下端,所述第三支撑杆与所述第四支撑杆交叉设置且在交叉处铰接;在驱动部件的作用下,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下端和所述第四支撑杆的下端分别支撑于或者远离地面。这样,通过上述结构,在驱动部件驱动第一支撑杆的上端移动较小幅度的情况下,整个支撑杆组件下端在高度方向上的变化幅度也较大。在另ー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所提供的支腿,其第一支撑杆的长度与第ニ支撑杆的长度相等,且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在两支撑杆的中点铰接;这样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在打开的过程中以及打开以后都是对称的,使得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受カ较为均衡,避免了受カ不均引起的局部疲劳,提高了支腿的受カ性能。附图说明图I为ー种典型的支腿处于缩回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所示支腿处于伸长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支腿ー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处于缩回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支腿处于中间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所示支腿处于支撑状态时的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ー种工程机械的支腿,包括支撑臂(2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支撑杆(23)和第二支撑杆(24),所述第一支撑杆(23)与所述第二支撑杆(24)在两者的交叉处铰接;所述第一支撑杆(23)的上端滑动安装于所述支撑臂(21),所述第二支撑杆(24)的上端铰接于所述支撑臂(21);所述支腿还包括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杆(23)的上端在所述支撑臂(21)上滑动,以便第一支撑杆(23)和第二支撑杆(24)绕两者的铰接点转动的驱动部件。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工程机械的支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臂(21)上设置有连接板(25),所述连接板(25)上设有导向槽(26),所述导向槽(26)沿所述支撑臂(21)的延伸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23)的上端滑动安装于所述导向槽(26)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程机械的支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23)的上端铰接有第一上支承座(27),所述第一支撑杆(23)通过所述第一上支承座(27)安装于所述导向槽(26)内,且所述第一上支承座(27)的上端面抵靠于所述支撑臂(2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程机械的支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26)的长度不小于所述第一支撑杆(23)的上端到所述铰接点的距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志坚郭承志肖卫泉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