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于组装和拆卸的插接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82261 阅读:2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20 23: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易于组装和拆卸的插接板,包括两块板;其中,第一板的平板主体的一端具有榫头,第二板的平板主体的一端具有榫头槽;榫头与榫头槽相接完成组装。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插接板,易于组装、易于拆卸,省时省力,提高安装和拆卸的效率,且插接板拼合紧密,不易漏水。插接板还具有优异的抗紫外性能,不易开裂,使用寿命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材料,具体涉及一种易于组装和拆卸的插接板
技术介绍
传统温室屋面材料有农用PE膜和玻璃两种材料。农用PE膜成本低廉,安装简易,但寿命只有1-2年,保温效果差,北方很多地方冬天都会在使用农用PE膜的温室上覆盖棉被或草垫,如此又失去了采光的效果。玻璃外表美观,使用寿命长,但玻璃有自爆,容易造成人员伤害,传热系数大,在冬天不能起到保温效果,同时容易有严重的结露现象,严重影响到透光率;另外一方面,玻璃由于自重较大,对钢结构的强度要求较高,会大大增加建设成本。近些年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采光材料,聚碳酸酯中空板,俗称“阳光板”被引用到了温室行业,该材料具有质轻,采光效果和保温性能好等一些优点。但阳光板暴晒一两年就容易老化,寿命短。现有的阳光板为平板,标准宽度为2100mm,需要温室纵向骨架按照间距1050mm铺设。如图I所示,阳光板I铺设在支架7上,考虑到防水需求,在阳光板I与阳光板I之间的接缝处2上方铺设防水胶带4,并上压铝合金弧压条3,并配合防水自攻钉5,此外,还需要沿着接缝处2打中性硅胶6进行密封。安装方式复杂,且随着阳光板I的热胀冷缩,接缝处2会出现松动,中性硅胶6和防水胶带4也会逐渐老化,漏水现象就会越来越突出。因此,尚需提供一种新型的温室屋面材料,抗UV性能优异,寿命长,还应安装简单、防漏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易于组装和拆卸的插接板。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插接板,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其中,所述第一板包括平板主体,所述平板主体的一端的上部向外延伸形成第一横筋,中部向外延伸形成一榫头,下部向外延伸形成第二横筋,所述第二横筋的下部向外延伸形成第三横筋,所述第二横筋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横筋的厚度,且所述第二横筋与所述第三横筋的长度之和小于所述第一横筋的长度;所述第二板包括平板主体,所述平板主体的一端的中部向外延伸形成突起部,所述突起部的内部具有榫头槽;所述第一板的榫头与所述第二板的榫头槽相接时,所述第一横筋抵扣在所述突起部的上端面,所述第二横筋抵扣在所述突起部的下端面,且所述突起部的下端面、所述第三横筋和所述第二板的下部之间形成一 T型槽。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均为聚碳酸酯板,所述聚碳酸酯的板、面为三层结构,包括基层、表层、和界面层,其中,所述基层为聚碳酸酯层;所述表层为抗UV聚碳酸酯保护层;所述界面层位于所述基层和所述表层之间,在所述界面层内,聚碳酸酯与抗UV聚碳酸酯相互渗透。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表层的平均厚度为5 50 iim;所述界面层的平均厚度为2 30 ii m ;所述基层的平均厚度为0. I 100mm。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抗UV聚碳酸酯占所述聚碳酸酯和抗UV聚碳酸酯总重的0. 5% 5%o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表层的平均厚度为6 30 ii m ;所述界面层的平均厚度为4 20 ii m ;所述基层的平均厚度为0. 15 50mm。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表层的平均厚度为8 20 iim;所述界面层的平均厚度为 6 15 ii m ;所述基层的平均厚度为0. 15 5mm。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板面包括上板面和/或下板面。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聚碳酸酯板还具有选自下组的一个或多个特性(a)聚碳酸酯板中直径>50 V- m的气泡的个数〈50个/m2 ;(b)紫外光透过率〈1% ;(c)可见光透过率彡40%,较佳地彡60% ;(d)最小弯曲半径>IOOOmm ;(e)板面的表面平整光滑。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聚碳酸酯板还具有以下特性(f)_4(T+120摄氏度可以正常使用,不产生变形;(g)人工气候老化试验4000小时,黄变度为2,透光率降低值彡0. 5%。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聚碳酸酯板还具有以下一个或多个特性(a)表面平整、光滑、无疤痕和水波纹;(b)聚碳酸酯板中气泡的直径〈200 U m,且个数〈15个/m2 ;较佳地,聚碳酸酯板中无可肉眼观测到的气泡;(c)可见光透过率彡75% ;较佳地,可见光透过率彡85% ;(d)紫外光透过率〈O. 05% ;较佳地,紫外光透过率〈O. 01% ;(e)最小弯曲半径>2000mm ;较佳地,最小弯曲半径MOOOmm ;(f)_4(T+120摄氏度可以正常使用,不产生变形。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聚碳酸酯板为实心结构或中空结构。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中空结构具有数个通孔,所述的通孔可以贯穿或不贯穿所述聚碳酸酯板。所述中空结构的通孔的形状是规则的或不规则的。所述聚碳酸酯板是不透明的、半透明的、或透明的。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聚碳酸酯板是无色的、白色的或彩色的。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板面为聚碳酸酯板的上板面,下板面具有最外层的防滴露涂层。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上板面的厚度大于所述下板面的厚度。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二板的平板主体的一端的下部向外延伸形成第四横筋,所述突起部的下端面、所述第三横筋和所述第四横筋的上端面之间形成一横槽,所述第三横筋和所述第四横筋之间形成一纵槽,所述横槽和所述纵槽构成T型槽。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三横筋和所述第四横筋的厚度相同。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二板的平板主体的一端的下部具有一凹槽,凹槽与所述突起部的下端面、所述第三横筋之间的间隙相通形成一横槽,所述第三横筋和所述第二板的平板主体的下部之间形成一纵槽,所述横槽和所述纵槽构成T型槽。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三横筋的厚度与在所述第二板下部所述凹槽的槽壁的厚度相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插接板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插接板、支架和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三横梁、第四横梁、第一纵梁、第二纵梁、第三纵梁,其中, 所述第一纵梁设置在所述第三横筋和所述第二板的下部之间,穿过所述T型槽;所述第一横梁设置在所述第一纵梁的上端,在所述T型槽内抵靠在所述第三横筋的上端面和所述第二板的下部;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一纵梁的中部相连,横向支撑在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的下板面;所述第二纵梁与所述第二横梁相连,纵向支撑在所述第一板的下板面与所述支架之间;所述第三横梁与所述第一纵梁的下端相连,放置在所述支架上,且通过连接件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纵梁与所述第三横梁连接,纵向支撑在所述支架与所述第二板的板材主体的下板面之间;所述第四横梁与所述第三纵梁连接,横向支撑在所述第二板的板材主体的下板面上。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连接件为螺钉。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横梁设置在所述T型槽的横槽内。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纵梁穿过在所述T型槽的纵槽。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屋面,包括第二方面所述的连接结构。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房屋,包括第三方面所述的屋面。应理解,在本专利技术范围内中,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各技术特征和在下文(如实施例)中具体描述的各技术特征之间都可以互相组合,从而构成新的或优选的技术方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累述。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的结构温室屋面材料阳光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2为插接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第一板;(B)为第二板。图3为第一板和第二板插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板面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插接板连接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经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意外地设计出一种易于组装和拆卸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板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其中, 所述第一板包括平板主体,所述平板主体的一端的上部向外延伸形成第一横筋,中部向外延伸形成ー榫头,下部向外延伸形成第二横筋,所述第二横筋的下部向外延伸形成第三横筋,所述第二横筋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横筋的厚度,且所述第二横筋与所述第三横筋的长度之和小于所述第一横筋的长度; 所述第二板包括平板主体,所述平板主体的一端的中部向外延伸形成突起部,所述突起部的内部具有榫头槽; 所述第一板的榫头与所述第二板的榫头槽相接时,所述第一横筋抵扣在所述突起部的上端面,所述第二横筋抵扣在所述突起部的下端面,且所述突起部的下端面、所述第三横筋和所述第二板的下部之间形成一 T型槽。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插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均为聚碳酸酯板,所述聚碳酸酯的板面为三层结构,包括基层、表层、和界面层,其中,所述基层为聚碳酸酯层; 所述表层为抗UV聚碳酸酯保护层; 所述界面层位于所述基层和所述表层之间,在所述界面层内,聚碳酸酯与抗UV聚碳酸酷相互滲透。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的平均厚度为5 50μ m ;所述界面层的平均厚度为2 30 μ m ;所述基层的平均厚度为O. I 100mm。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接板,其特征在干,所述聚碳酸酯板还具有选自下组的ー个或多个特性 (a)聚碳酸酯板中直径>50μ m的气泡的个数〈50个/m2 ; (b)紫外光透过率〈1%; (c)可见光透过率>40%,较佳地> 60% ; (d)最小弯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增军吴宝山周旭东陈昌春钟波
申请(专利权)人:品诚塑胶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