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三峡大学专利>正文

便捷育苗及移栽的秧苗培养锥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76132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19 19:06
一种便捷育苗及移栽的秧苗培养锥,培养锥包括左锥壁、底锥、右锥壁和锥口,左锥壁与底锥为一整体,右锥壁与底锥活动连接,左锥壁和右锥壁上部设有相互配合的卡口,在左锥壁和右锥壁的锥腹交界处设有根孔。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农作物育苗及移栽装置,能够将营养坨育苗技术应用于高陡坡、板结土、沙粒土、夹层图、生态袋等不能进行传统营养坨秧苗移栽的环境中。另外,利用本营盐锥移栽的周期性植被,在收割时只需捏住锥颈拔出根系,方便耕地整理再利用。本营养锥与传统营养坨相比,还具有操作简单、移栽方便等特点,且能够反复应用,成本相对较低,具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林作物秧苗培育领域,具体涉及ー种便捷育苗及移栽的秧苗培养锥
技术介绍
目前营养坨培育及移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农作物栽培,主要技术路线基本包括选择合适的坨壳、装填营盐基质、播种、移栽等四个步骤。此方法育苗基本上都是在地面上进行的,营养、水分、温度等要素完全依靠营养坨条件,不能充分利用天然土壌条件;同时,在移栽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土壤挖坑、填埋的エ序,只适用于在地面平缓、土层较厚的区域使用,在高陡坡、土壌相对板结、砾石较多的耕地中应用难度 较大;此方法移栽后的坨壳重复使用频率较小,造价相对较高。另外,当前生态袋边坡绿化技术被广泛饮用于高陡坡生态修复及生态岸堤构建,传统营养坨技术也不能应用于此类边坡植被栽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更便捷的且能应用于各类土壤的农作物育苗及移栽的培养锥。该装置能使营养坨育苗及移栽技术应用于高陡坡、土壌板结及砾石较多的复杂土地中,同时也能应用于生态袋、岩土夹层等植被移栽,而且比传统营养坨更方便、快捷、廉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便捷育苗及移栽的秧苗培养锥,培养锥包括左锥壁、底锥、右锥壁和锥ロ,左锥壁与底锥为一整体,右锥壁与底锥活动连接,左锥壁和右锥壁上部设有相互配合的卡ロ,在左锥壁和右锥壁的锥腹交界处设有根孔。所述的底锥为ー实心体。左锥壁和右锥壁之间为中空结构。左锥壁和右锥壁的锥腹与锥ロ之间为锥颈,锥腹的最大外径大于锥颈的最大外径。培养锥采用聚こ烯制成。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便捷育苗及移栽的秧苗培养锥,能够将营养坨育苗技术应用于高陡坡、板结土、沙粒土、夹层图、生态袋等不能进行传统营养坨秧苗移栽的环境中。另外,利用本营盐锥移栽的周期性植被,在收割时只需捏住锥颈拔出根系,方便耕地整理再利用。本营养锥与传统营养坨相比,还具有操作简单、移栽方便等特点,且能够反复应用,成本相对较低,具有很大的应用空间。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示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ー步说明。图I是本培养锥正视 图2是本培养锥右视图;图3是本培养锥俯视 图4是本培养锥右锥壁打开示意 图5是本培养锥应用效果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如图I 一 4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左锥壁I、右锥壁2、根孔3、锥底4、卡ロ 5等五部分,从上到下依次命名为锥ロ 6、锥颈7、锥腹8、锥底4。左锥壁I与底锥4为一整体,右锥壁2与底锥4活动连接,左锥壁I和右锥壁2上部设有相互配合的卡ロ 5,右锥壁2和左锥壁I厚度约2 _,在左锥壁I和右锥壁2的锥腹8交界处设有根孔3。所述的底锥4为ー实心体。左锥壁I和右锥壁2之间为中空结构。左锥壁I和右锥壁2的锥腹8与锥ロ 6之间为锥颈7,锥腹8的最大外径大于锥颈7的最大外径。培养锥采用聚こ烯制成。 锥底4为实心椎体,具有一定強度,便于插入生态袋或硬质土壤9中;根孔3能够使秧苗10在生长过程中将根系伸出培养椎接受外部营养及水分;在锥ロ处的卡ロ 5,便于左锥壁I与右锥壁2连接及分离。整个培养锥呈流线花瓶型。采用本专利技术进行育苗,首先分离卡ロ 5,打开右锥壁2,如图4所示;然后将培养锥放入营养土中,待营养土填满左、右锥壁,合拢右锥壁2,卡好卡ロ 5 ;之后移走锥颈7以上营养土,将种子放入锥颈7中心,再填满营养土 ;将埋入种子的营养锥插入土壌9内,即完成播种过程;待秧苗10长出以后,达到移栽时期,只需用手捏住锥颈7,拔出培养锥,再将培养锥插入移栽地即可完成秧苗移栽,如图5所示;若要清除作物,只需用手捏住锥颈7拔出作物,即可连根将作物清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捷育苗及移栽的秧苗培养锥,其特征在于培养锥包括左锥壁(I)、底锥(4)、右锥壁(2)和锥ロ(6),左锥壁(I)与底锥(4)为一整体,右锥壁(2)与底锥(4)活动连接,左锥壁(I)和右锥壁(2)上部设有相互配合的卡ロ(5),在左锥壁(I)和右锥壁(2)的锥腹(8)交界处设有根孔(3)。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便捷育苗及移栽的秧苗培养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锥(4)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正健刘德富王从锋纪道斌黄钰铃马骏
申请(专利权)人:三峡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