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烟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57350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13 19: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烟囱,包括内筒、外筒、以及设置在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的止晃层,所述止晃层内间隔设置有2~15个阻尼器,且所述阻尼器的一端通过连接件与所述内筒外壁连接;所述阻尼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外筒相接,或通过止晃平台与所述外筒相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烟囱,内筒可以得到可靠的侧向支撑,在运行状态下变形自由,不产生附加应力,不会发生碰撞、卡死。在外界的风、地震等荷载作用下,烟囱内筒与烟囱外筒间均匀传力、变形协调一致、不发生碰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火力发电
,具体涉及ー种火力发电用烟囱
技术介绍
目前,一般的火力发电厂都会使用到烟囱。锅炉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通过烟囱将烟气排放到大气层中。各种类型的烟囱被使用,按材质分有金属材质(如钢烟囱)、钢筋混凝土畑 和砌体畑 等。按形式有塔架式、单筒式、套筒式、多管式等。烟囱内筒是烟气向上排放的通道。烟囱的外筒或支(塔)架是承载部分,与烟气通过的内筒是互相隔离的,内外筒之间沿高度设置检修楼梯、通道、平台等。内筒可以由金属材料(如钢板、钛钢复合板)、非金属材料(如玻璃钢)或金属与非金属材料组合物(钢板内表面粘玻璃、陶瓷类材料)制成,通常形状为圆筒状。内筒可以是自立式的自承重构件,也可以悬挂于烟囱外筒或支(塔)架。外筒或支(塔)架作为承载部分,通常钢筋混凝土结构制成外筒或采用钢结构制成支(塔)架,承受荷载、地基沉降等作用。由于烟气的运行和地震等荷载会使得烟囱内筒产生位移、变形或失稳;外界的风、地震等荷载及地基沉降等作用会使得畑 外筒或支(塔)架产生水平位移、变形,因此,烟囱内筒与外筒或支(塔)架间变形协调,才能确保烟囱内筒的正常使用。因此,本领域迫切需要研发ー种新型的烟囱,在外界的风、地震等荷载作用下可以使得畑 内筒与畑 外筒或支(塔)架间均匀传力、变形协调一致、不发生碰撞。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种新型的烟囱,在外界的风、地震等荷载作用下,烟囱内筒与畑 外筒或支(塔)架间均匀传力、变形协调一致、不发生碰撞。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烟囱,包括内筒和外筒,还包括止晃层,设置在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所述止晃层内间隔设置有2 15个阻尼器,且所述阻尼器的一端通过连接件与所述内筒外壁连接;所述阻尼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外筒相接,或通过止晃平台与所述外筒相接。在另ー优选例中,所述阻尼器选自机械阻尼器、弹簧阻尼器、液压阻尼器、脉冲阻尼器、旋转阻尼器、风阻尼器、粘滞阻尼器、磁流变阻尼器。在另ー优选例中,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具有f 10层止晃层,相邻止晃层之间的距离为l(T200m。在另ー优选例中,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具有21层止晃层,相邻止晃层之间的距离为2(Tl50m。在另ー优选例中,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具有4飞层止晃层,相邻止晃层之间的距离为5(Tl00m。在另ー优选例中,各止晃层内布置的阻尼器的数量相同。在另一优选例中,各止晃层内布置的阻尼器的数量不同。在另ー优选例中,所述连接件为内筒加强环梁或连接支座。在另ー优选例中,所述阻尼器的一端与所述内筒通过螺栓、销栓或焊接连接;所述阻尼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外筒或与所述止晃平台通过螺栓、销栓或焊接连接。在另ー优选例中,所述阻尼器的一端与所述内筒通过螺栓连接;所述阻尼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外筒或与所述止晃平台通过螺栓连接。在另ー优选例中,所述阻尼器所承受的最大カ为150吨,行程为O. 05-1米。在另ー优选例中,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的距离为O. 1-3. O米。在另ー优选例中,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的距离为O. 5-2. 5米。 在另ー优选例中,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的距离为O. 8-1. 5米。在另ー优选例中,所述阻尼器均匀布置在所述止晃层内,各相邻阻尼器之间的间距相同。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止晃层内间隔设置有3、4、5、6、7或8个阻尼器。在另ー优选例中,所述止晃层内均匀地间隔设置有3、4、5、6、7或8个阻尼器,各相邻阻尼器之间的间距相同。在另ー优选例中,所述内筒为玻璃钢内筒、钛钢复合内筒或钢内筒;和/或所述外筒或所述止晃平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由钢制成的支架结构。本专利技术的烟囱,烟囱内筒可以得到可靠的侧向支撑,在运行状态下变形自由,不产生附加应力,不会发生碰撞、卡死。在外界的风、地震等荷载作用下,畑 内筒与畑 外筒或支(塔)架间均匀传力、变形协调一致、不发生碰撞。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烟囱具有减震能力。应理解,在本专利技术范围内中,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各技术特征和在下文(如实施例)中具体描述的各技术特征之间都可以互相组合,从而构成新的或优选的技术方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累述。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烟囱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中的A位置的放大结构、本专利技术的止晃层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变形行程范围示意图。图4为对比例的止晃层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对比例的变形行程范围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经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设计出ー种新型的烟囱,在内筒外壁和外筒之间设置止晃层,止晃层布置数个阻尼器,使得在外界的风、地震等荷载作用下,烟囱内筒与畑 外筒或支(塔)架间均匀传力、变形协调一致、不发生碰撞。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ー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或按照制造厂商所建议的条件。除非另行定义,文中所使用的所有专业与科学用语与本领域熟练人员所熟悉的意义相同。此外,任何与所记载内容相似或均等的方法及材料皆可应用于本专利技术中。文中所述的较佳实施方法与材料仅作示范之用。实施例如图I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烟囱,包括内筒I和外筒2,在烟囱的高度方向,在所述内筒I与所述外筒2之间设置止晃层3,所述止晃层3内间隔设置有2 15个阻尼器4,且所述阻尼器4的一端通过连接件8与所述内筒I外壁连接;所述阻尼器4的另一端与所述外筒2相接,或通过止晃平台9与所述外筒2相接。所述连接件8为内筒加强环梁或连接支座。在内筒I外壁相应于阻尼器4标高处设置内筒加强环梁,也可设置连接支座,起到增强承载力,加强内筒,分散应カ分布等作用。止晃平台9是在止晃层3内设置的,与外筒2固定连接在一起的平台结构,为受力 结构。本专利技术的烟囱,所述内筒I与所述外筒2之间的距离为O. 1-3. O米,较佳为O. 5 2. O米,更佳为Γ1. 5米。当内筒I、外筒2间距离过小(比如小于O. 5m)无法设置止晃平台9吋,阻尼器4就与外筒2直接连接。如对旧式烟囱改造吋,由于内筒I、外筒2间距离过小,可将阻尼器4与外筒2直接相连。对于大多数的新建烟囱来说,加设阻尼器4可通过止晃平台9与所述外筒2连接。本专利技术的烟囱,所述内筒I与所述外筒2之间具有f 10层止晃层3,优选为21层止晃层3,相邻止晃层3之间的距离为l(T200m,可根据烟 的高度和地理位置等进行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外力对烟囱的冲击。所述阻尼器4优选均匀布置在所述止晃层3内,各相邻阻尼器4之间的间距相同,这种布置方式能够控制内筒I在水平各方向上的受力,在受到风力或地震作用时,阻尼器4可以将作用的外力平衡棹。该种结构可以应用在9级以上的地震环境中,较好的保护了内筒I和外筒2。较佳地,所述止晃层3内间隔设置有2、3、4、5、6、7或8个阻尼器4。各止晃层3内布置的阻尼器4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在大型发电厂领域,由于烟囱规模很庞大,需采用简单可靠的连接方式来保障连接的強度和安全性。较佳地,本专利技术的烟囱,所述阻尼器4与所述内筒I采用螺栓连接;所述阻尼器4与所述外筒2或与所述止晃平台9也采用螺栓连接,安装方式简单。当然,在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焊接或销栓等其他方式连接。所述阻尼器4在止晃层3内与所述内筒I和所述外筒2直接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振中徐勍陈飞胡仕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