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卫车辆用防胀多级液压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46735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10 18: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环卫车辆用防胀多级液压缸,它包括外缸筒(1)、中间级缸筒、活塞杆,外缸筒(1)及中间级缸筒均连接前盖,各中间级缸筒及活塞杆上均设有密封件,其特征在于中间级缸筒上均设有过油孔、泄压孔、起动孔,活塞杆上设有过油孔,过油孔、泄压孔、起动孔分别和与之相对应的空腔连通,活塞杆设有接杆(22),接杆(22)上设有外伸油口(20)、回缩油口(21),外伸油口(20)与油管(18)连通,油管(18)与外缸筒(1)和与其相连的中间级缸筒形成的左端空腔连通,回缩油口(21)与活塞杆的空腔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寿命长,不易变形。(*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多级液压缸,尤其涉及ー种环卫车辆用防胀多级液压缸
技术介绍
以往的环卫车辆用多级液压缸(本技术以三级为例,參 见图I)由外缸筒I、缸筒I 2、缸筒II 3、活塞杆4、前盖I 5、前盖II 6、前盖III 7等构成,活塞杆4上设有密封件I 8,缸筒II 3上设有密封件II 9,缸筒I 2上设有密封件III 10,外缸筒I、各中间级缸筒、活塞杆4之间形成D腔14、E腔15、F腔16、G腔17、H腔19,缸筒I 2上设有过油孔A11、缸筒II 3上设有过油孔B 12、活塞杆4上设有过油孔C 13,活塞杆4的一端设有接杆22,接杆22上设有外伸油ロ 20、回缩油ロ 21,外伸油ロ 20与油管18相通,油管18与H腔19相通,回缩油ロ 21与G腔17相通。其在使用过程中常产生胀缸现象(即某一层缸筒外径变大)而导致报废,其原因是外伸过程中出现乱级,即缸筒I还未达到終点时缸筒II就开始与之相对运动(或缸筒II还未达到终点时活塞杆就开始与之相对运动),这样就会出现如图2所示的瞬间状态密封件II封住过油孔A (或密封件I封住过油孔B),D腔内的液压油不能排出,而H腔压カ油(20 25MPa)的作用面积为最大一级活塞的左侧全面积,其与D腔环形横截面面积之比> 5:1,所以D腔的油压瞬间升至IOOMPa以上,(超过了外缸筒的屈服极限)致使外缸筒向外产生永久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不易变形的环卫车辆用防胀多级液压缸。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如下措施来达到一种环卫车辆用防胀多级液压缸,它包括外缸筒,外缸筒内设有中间级缸筒,中间级缸筒内设有活塞杆,外缸筒及中间级缸筒均连接前盖,各中间级缸筒及活塞杆上均设有密封件,外缸筒和与其相连的中间级缸筒之间、各中间级缸筒之间、活塞杆和与其相连的中间级缸筒之间、活塞杆内均形成空腔,其特征在于中间级缸筒上均设有过油孔、泄压孔、起动孔,活塞杆上设有过油孔,过油孔、泄压孔、起动孔分别和与之相对应的空腔连通,活塞杆设有接杆,接杆上设有外伸油ロ、回缩油ロ,外伸油ロ与油管连通,油管与外缸筒和与其相连的中间级缸筒形成的左端空腔连通,回缩油ロ与活塞杆的空腔相通。本技术同已有技术相比可产生如下积极效果本技术比以往的环卫车辆用多级液压缸增加了起动面积控制结构和泄压孔。最大一级活塞的右端面、第二级活塞的左右端面及最小一级活塞的左端面均具有较小的粗糙度,而且相互间的平行度很高(通过分别保证与各自中心线的垂直度来实现),它们相互贴合后,结合面不会过油。最大ー级的起动面积为ΦΤ与CtS面积之差,第二级的起动面积为Ql腔的环形横截面面积(压カ油经起动孔I进入Ql腔),最小ー级的起动面积仅为Φε的面积。(在图3所示位置)三级所受的外伸作用力(油压作用カ与静摩擦阻力之差,最小ー级还要减去负载力)之比大于9:3: I。最大一级起动后,三级同步向右运动;最大ー级到达终点后,第二级和最小一级继续同步向右运动。此时虽然最小一级的受压面积増加了 Q2腔的环形横截面面积(压カ油经起动孔2进入Q2腔),但第二级的受压面积更是增加了 ΦΖ与CtS面积之差;第二级到达終点后,最小一级继续向右运动直至达到多级缸的最大行程。这样,没有了乱级,也就避免了胀缸现象。上述起动面积控制结构也不能绝对避免乱级现象的发生。比如当缸筒I的密封件III沟槽底径和缸筒II外径处于上差,同时外缸筒的内径和前盖I活塞杆密封圈沟槽底径处于下差,特别是当外缸筒内孔的形位公差(圆度、圆柱度、直线度、右端内螺纹的同轴度)处于上限,缸筒I所受静摩擦阻カ达到最大值,它的起动カ就有可能小于第二级(同理第二级的起动カ也有可能小于第三级),这时还会出现图4所示的状态,但因为泄压孔a (泄压孔b)的存在,D腔(E腔)内不会生成高压,最終与H腔同压,形成差动状态,同样能正常地完成最大工作行程,不会胀缸。附图说明图I为已有环卫车辆用的多级液压缸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的胀缸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以三级为例);图4为图3的泄压防胀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最佳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实施例一种环卫车辆用防胀多级液压缸(參见图3、图4),本技术以三级为例,它包括外缸筒1,外缸筒I内设缸筒I 2,缸筒I 2内设缸筒II 3,缸筒II 3内设有活塞杆4,外缸筒I的右端连接前盖I 5,缸筒I 2的右端连接前盖II 6,缸筒II 3的右端连接前盖III 7,活塞杆4上设有密封件I 8,缸筒II 3上设有密封件II 9,缸筒I 2上设有密封件III 10,外缸筒I及缸筒I 2之间形成D腔14、H腔19,缸筒I 2和缸筒II 3之间形成E腔15、Ql腔27,缸筒II3和活塞杆4之间形成F腔16、Q2腔28,活塞杆4内形成G腔17,缸筒I 2上设有过油孔A 11、泄压孔A 23、起动孔A 25,过油孔A 11和泄压孔A 23均分别与D腔14、E腔15连通,起动孔A 25分别与H腔19、Q1腔27连通,缸筒II 3上设有过油孔B 12、泄压孔B 24、起动孔B 26,过油孔B 12和泄压孔B 24均分别与E腔15、F腔16连通,起动孔B 26分别与Ql腔27、Q2腔28连通,活塞杆4上设有过油孔C 13,过油孔C13分别与F腔16、G腔17连通,活塞杆4的右端设有接杆22,接杆22上设有外伸油ロ 20、回缩油ロ 21,外伸油ロ 20与油管18相通,油管18与H腔19相通,回缩油ロ 21与G腔17相通。本技术应用在安装距较小而行程较大的场合,行程与安装距的差值越大,需要的级数越多。其正常的动作过程如下[外伸过程]:压カ油从外伸油ロ20进入,经油管18到H腔19,推动缸筒I 2、缸筒II 3及活塞杆4同步向右运动,D腔14的回油经过过油孔A 11、E腔15、过油孔B 12、F腔16、过油孔C13到G腔17,通过回缩油ロ 21回液压站;缸筒I 2触碰到前盖I 5后停止运动,缸筒II 3及活塞杆4继续同步向右运动,E腔15的回油经过油孔B 12、F腔16、过油孔C 13、G腔17、回缩油ロ 21回液压站;缸筒II 3触碰到前盖II 6后停止运动,活塞杆4继续向右运动,F腔16的回油经过油孔C 13、G腔17、回缩油ロ 21回液压站。活塞杆4触碰到前盖III 7后停止运动,此时多级液压缸全部伸出,达到最大行程。[回缩过程]:压カ油从回缩油ロ21进入,经G腔17、过油孔C 13到F腔16,推动活塞杆4向左运动;活塞杆4触碰到缸筒II 3后,压カ油经过油孔B 12到E腔15,推动缸筒II 3 (与活塞杆同歩)向左运动;缸筒II 3触碰到缸筒I 2后,压カ经过油孔A 11到D腔14,推动缸筒I 2 (与缸筒II及活塞杆同歩)向左运动;缸筒I 2触碰到外缸筒I (后盖)后,多级液压缸全部缩回。在整个回缩过程中,H腔19的回油经油管18、外伸油ロ 20回液 压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环卫车辆用防胀多级液压缸,它包括外缸筒(1),外缸筒(I)内设有中间级缸筒,中间级缸筒内设有活塞杆,外缸筒(I)及中间级缸筒均连接前盖,各中间级缸筒及活塞杆上均设有密封件,外缸筒(I)和与其相连的中间级缸筒之间、各中间级缸筒之间、活塞杆和与其相连的中间级缸筒之间、活塞杆内均形成空腔,其特征在于中间级缸筒上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呼建萍宁艳春马龙鹏郭敦朋韩艳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未来自动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