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传感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44223 阅读:2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10 06: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传感阀,包括阀体和上盖,所述阀体内部由两个腔体A、B组成,在所述阀体上、所述两个腔体A、B之间设置有通气槽,在所述上盖上设置有通气口A,在所述阀体上设置有通气口B,在所述腔体A内设置有顶杆以及活塞,在所述顶杆下端设置有触头组成,在所述活塞上端面开口处设置有夹心阀,在所述活塞下端面与顶杆的台阶面之间设置有顶杆弹簧,在所述活塞下端面与阀体内壁上设置的弹簧垫之间设置有复原弹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顶杆触头的伸出量来感知枕簧挠度的变化,从而感知车辆载重的变化,并根据车辆载重来调整制动缸的压力,缩小了车辆从空车至重车的不同载重状态下的制动率变化,从而有效地改善了车辆的制动性能。(*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传感阀。技术背景车辆在运行过程中通常可分为空车、重车或半空半重三种情况,在传统的车辆制动系统中,通常不会根据车辆在运行过程中所处的载重情况而调整制动缸的压力,即不论车辆为空车或重车的载重状态下制动率都不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变化,从而大大影响了不同载重状态下车辆的制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感知车辆载重的变化,并根据车辆载重来调整制动缸压力的传感阀。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传感阀,包括阀体和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内部由两个腔体A、B组成,在所述阀体上、所述两个腔体A、B之间设置有通气槽,在所述上盖上设置有通气口 A,在所述阀体上设置有通气口 B,所述通气口 A将腔体A与限压阀连通,所述通气口 B将腔体B与降压气室连通,在所述腔体A内设置有顶杆以及通气口 A下方的活塞,所述顶杆下端穿过阀体下端部置于阀体外,在所述顶杆下端设置有触头组成,所述顶杆上端置于活塞内,在所述活塞上端面开口处设置有夹心阀,所述夹心阀通过压紧机构紧密贴合在活塞上,在所述活塞下端面与顶杆的台阶面之间设置有顶杆弹簧,在所述活塞下端面与阀体内壁上设置的弹簧垫之间设置有复原弹簧。本技术所述的传感阀,其所述触头组成包括与顶杆下端部螺纹连接的触头以及卡接在所述触头下端的触头垫。本技术所述的传感阀,其在所述顶杆内、触头上端部设置有滤尘缩堵,在所述顶杆上设置有与腔体A连通的排气孔,在所述触头和触头垫轴向上开有相互连通的通孔。本技术所述的传感阀,其所述触头垫上通孔的孔径小于触头上通孔的孔径。本技术所述的传感阀,其所述压紧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活塞上端面的弹簧座以及夹心阀簧,所述夹心阀簧上端抵靠在弹簧座下端面,其下端抵靠在所述夹心阀上端面。本技术所述的传感阀,其在所述活塞侧面与阀体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本技术所述的传感阀,其所述密封部件为Y形密封圈。本技术所述的传感阀,其所述阀体和上盖连接处设置有胶垫。本技术通过顶杆触头的伸出量来感知枕簧挠度的变化,从而感知车辆载重的变化,并根据车辆载重来调整制动缸的压力。具体为当车辆满载时,枕簧挠度加大,调整螺栓与传感阀顶杆之间距离缩小,制动时,传感阀的活塞行程受限,制动缸通向降压气室的通路完全关闭,因而不向降压气室分流,降压气室压力为0,处于全重位。当车辆载重减少时,枕簧挠度变小,调整螺栓与传感阀顶杆之间距离增大,制动时,传感阀的活塞在克服内弹簧力后能打开阀体侧面的通气槽,制动缸压力空气部分分流进入降压气室。此时降压气室与制动缸的压力差取决于调整螺栓的位置,载重越小,调整螺栓位置越低,与顶杆之间的距离越大,活塞下移到开放位需要克服的内弹簧力就越小,分流进入降压气室的空气就越多。同时作用在限压阀上膜板的控制压力也越大,故制动缸压力就随着载重的减少而降低。当车辆处于空载状态时,调整螺栓位置更低,传感阀活塞无需克服顶杆弹簧的力便能开放侧面的通气槽,故降压气室压力与制动缸压力几乎相等,同时作用在限压阀上膜板的降压气室压力也控制了制动缸压力的增大,制动机处于全空位,制动缸压力为最低值。综上,传感阀与限压阀组成空重车调整装置,其根据车辆载重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自动、无级地调整制动缸的压力,明显缩小了车辆从空车至重车的不同载重状态下的制动率变化,从而有效地改善了车辆的制动性能。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在全重位时的结构原理图。图3是本技术在全空位时的结构原理图。图4是本技术在半空半重位时的结构原理图。图5是制动后缓解的结构原理图。图中标记1为阀体,Ia为腔体A, Ib为腔体B,2为上盖,3为通气槽,4a为通气口A,4b为通气口 B,5为顶杆,6为活塞,7为活塞上端面开口,8为夹心阀,9为顶杆的台阶面,10为顶杆弹簧,11为弹簧垫,12为复原弹簧,13为触头,14为触头垫,15为滤尘缩堵,16为排气孔,17为弹簧座,18为夹心阀簧,19为Y形密封圈,20为胶垫,21为限压阀,22为降压气室,23为调整螺栓,24为120阀,25为制动缸。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I所示,一种传感阀,包括阀体I和上盖2,所述阀体和上盖连接在一起,所述阀体I和上盖2连接处设置有胶垫20,所述阀体I内部由两个腔体Ala、Blb组成,在所述阀体I上、所述两个腔体Ala、Blb之间设置有通气槽3,在所述上盖2上设置有通气口 A4a,在所述阀体I上设置有通气口 B4b,所述通气口 A4a将腔体Ala与限压阀21连通,所述通气口 B4b将腔体B4a与降压气室22连通,在所述腔体Ala内设置有顶杆5以及通气口 A4a下方的活塞6,在所述活塞6侧面与阀体I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为Y形密封圈19 ;所述顶杆5下端穿过阀体I下端部置于阀体I外,顶杆与阀体下端部内壁之间也设置有Y形密封圈19,所述顶杆5上端置于活塞6内,在所述顶杆5下端设置有触头组成,在所述活塞6上端面开口 7处设置有夹心阀8,所述夹心阀8通过压紧机构紧密贴合在活塞6上,在所述活塞6下端面与顶杆5的台阶面9之间设置有顶杆弹簧10,在所述活塞6下端面与阀体I内壁上设置的弹簧垫11之间设置有复原弹簧12 ;所述压紧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活塞6上端面的弹簧座17以及夹心阀簧18,所述夹心阀簧18上端抵靠在弹簧座17下端面,其下端抵靠在所述夹心阀8上端面。其中,所述触头组成包括与顶杆5下端部螺纹连接的触头13以及卡接在所述触头13下端的触头垫14,所述触头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触头与调节螺栓23之间的距离;在所述顶杆5内、触头13上端部设置有滤尘 缩堵15,在所述顶杆5上设置有与腔体Ala连通的排气孔16,在所述触头13和触 头垫14轴向上开有相互连通的通孔,所述触头垫14上通孔的孔径小于触头13上通孔的孔径。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为全重位时的结构原理图,120阀24输出管向制动缸25供风,进入制动缸的空气进一步推动传感阀的活塞下移,使顶杆的触头与调整螺栓23接触,当车辆满载时,枕簧挠度最大,车体下沉最多,因此传感阀的触头与调整螺栓之间的间距最小,传感阀的活塞行程变短,此时顶杆停止下移。当制动缸压力继续上升,活塞克服顶杆弹簧的力沿活塞杆上的长槽继续下移,走完活塞调整行程直到活塞端部与顶杆的台阶面紧贴为止。由于当车辆满载时,枕簧挠度最大,此时既使活塞下移到紧贴顶杆的台阶面时,活塞上的Y形密封圈也不会露出阀体侧壁上的通往降压气室的通气槽。因此制动缸不向降压气室分流,限压阀上活塞上方的降压气室压力为零,上活塞也不起作用。因而当全重位时,从120阀输出的压力空气不向外分流,也不受比例控制部的调控,全部进入制动缸,故制动缸压力与120阀输出压力相等。如图3所示为全空位时的结构原理图,当车辆处于空载状态时,调整螺栓位置最低,制动时,传感阀的顶杆的触头碰不到调整螺栓,传感阀的活塞无需克服顶杆弹簧的力便能开放阀体内侧面的通气槽,制动缸空气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ー种传感阀,包括阀体(I)和上盖(2),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I)内部由两个腔体A、B (la、lb)组成,在所述阀体(I)上、所述两个腔体A、B (la、lb)之间设置有通气槽(3),在所述上盖(2)上设置有通气ロ A (4a),在所述阀体(I)上设置有通气ロ B (4b),所述通气ロ A (4a)将腔体A (Ia)与限压阀(21)连通,所述通气ロ B (4b)将腔体B (4a)与降压气室(22)连通,在所述腔体A (Ia)内设置有顶杆(5)以及通气ロ A (4a)下方的活塞(6),所述顶杆(5)下端穿过阀体(I)下端部置于阀体(I)外,在所述顶杆(5)下端设置有触头组成,所述顶杆(5)上端置于活塞(6)内,在所述活塞(6)上端面开ロ(7)处设置有夹心阀(8),所述夹心阀(8)通过压紧机构紧密贴合在活塞(6)上,在所述活塞(6)下端面与顶杆(5)的台阶面(9)之间设置有顶杆弹簧(10),在所述活塞(6)下端面与阀体(I)内壁上设置的弹簧垫(11)之间设置有复原弹簧(12)。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传感阀,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宇安鸿陈建德徐海杜新民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制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