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宫本浩孝专利>正文

记录装置、记录方法和光学记录介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737758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10 00:21
可以比传统的孔隙记录方法低的激光功率来稳定地执行孔隙记录,其中,孔隙标记(孔隙)记录在块层中。对于通过多层树脂层形成的光学记录介质,第一光束聚焦在其上并照射至树脂层的边界表面,从而在边界表面上记录孔隙标记。因为孔隙标记的记录灵敏度在树脂层的边界表面处增强,所以通过如上所述将孔隙标记记录在边界表面上,与现有技术相比记录所需的激光功率可被抑制到低的水平。因此,不必要使用专用激光(诸如短脉冲激光),并且即使使用CW激光(CW:连续波),也不必牺牲记录速度。可以补偿传统孔隙记录方法的短处,结果,作为块型记录介质大容量记录介质的实现的可能性增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信号记录至光学记录介质上的记录装置,其记录方法以及光学记录介质,其中,通过光照射将信号记录到所述光学记录介质上/从光学记录介质再生信号。专利文件I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8-135144号专利文件2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 08-176902号
技术介绍
作为通过光照射将信号记录在其上/从其上再生信号的光学记录介质,诸如CD(光盘)、DVD(数字多功能光盘)和BD(蓝光光盘注册商标)的所谓的光盘被广泛使用。关于继目前流行的诸如⑶、DVD和BD的光学记录介质之后的下一代光学记录介质,如以上专利文件I和2中所公开的,申请人已经提出了所谓的块记录型光学记录介质。这里,块记录是这样ー种技木,即,该技术例如用来对图10中所示的至少包括覆盖层101和块层(记录层)102的光学记录介质通过照射激光而同时连续改变聚焦位置而在块层102内执行多层记录来实现大的记录容量。关于上述块记录,上述专利文件I公开了ー种称为微型全息的记录技木。如图11所示,微型全息技术大致分为正型微型全息技术和负型微型全息技木。在微型全息技术中,所谓的全息记录材料被用作块层102的记录材料。作为全息记录材料,例如,光致聚合型光敏聚合物是众所周知的。正型微型全息技术为通过将两个相对光通量(光通量A、光通量B)的光在ー个位置处会聚并且形成微细干涉条纹(全息图)来形成记录标记的技术,如图11(a)所示。此外,图11(b)所示的负型微型全息技术为基干与正型微型全息技术相反的概念,通过删除先前通过照射激光已经形成的干涉条纹并且使用删除的部分作为记录标记来形成记录标记的技术。图12为用于说明负型微型全息技术的示图。在负型微型全息技术中,在执行记录操作之前,如图12(a)所示,执行用来预先在块层102上形成干涉条纹的初始化处理。具体地,如图所示,相对地照射作为平行光的光通量C和D,使得干涉条纹形成在整个块层102上。在通过上述初始化处理预先形成干涉条纹之后,如图12(b)所示,通过形成删除标记来执行信息记录。具体地,通过根据记录信息照射激光而同时在任意层位置设置聚焦位置,执行了使用删除标记的信息记录。然而,在正型和负型微型全息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为了实现正型微型全息图,存在对激光照射位置的控制要求极高精度的问题。換言之,如图11(a)所示,尽管在正型微型全息技术中,通过将相対的光通量A和B在ー个位置处会聚来形成记录标记(全息图),但是对两个光照射位置的控制要求极高的精度。如上所述,由于要求极高的位置控制精度,所以实现正型微型全息技术的技术难度高,并且即使实现了该技术,装置制造成本也増加。因此,正型微型全息技术不是切实可行的技木。此外,存在在负型微型全息技术中需要预记录初始化处理的问题。此外,特别地,如图12所示,在使用平行光来执行初始化处理的情况下,存在初始化光要求极高的功率并且难以形成微细记录标记(删除标记)的问题。具体地,基于參考图11(a)所描述的正型微型全息图的原理,在初始化处理中,两个光通量最初应该会聚在同一位置处,但是当通过如上所述使两个光通量会聚来执行初始化处理时,初始化处理需要被执行与层设定数相对应的次数,这是不切实际的。在这方面, 通过如上所述使用平行光缩短了处理时间,但是对于如上所述使用平行光来形成干涉条纹而言,与如上所述采用会聚光技术的情况相比要求极大的功率。就此而言,也可以提高块层102的记录灵敏度,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极难形成微细标记。从这几点可以理解的是,极难实现负型微型全息技木。在这方面,申请人提出了如专利文件2所公开的使用孔隙记录(孔记录)技术的记录方法作为替代具有上述问题的微型全息技术的新的块记录方法。孔隙记录方法为通过以相对高的功率照射激光到块层102上来将孔(孔隙)记录在由诸如光致聚合型光敏聚合物的记录材料形成的块层102中的方法。如专利文件2中所公开,由此形成的孔部分的折射率不同于块层102内其他部分的折射率,其边界部分处的光学反射率増加。因此,孔部分用作记录标记,从而实现了使用孔标记的信息记录。由于这样的孔隙记录方法不是用于形成全息图,所以在记录过程中仅需从ー侧执行光照射。換言之,不需如在正型微型全息技术情况下那样通过将两个光通量会聚在同一位置处来形成记录标记,从而用于将两个光通量会聚在同一位置处的高的位置控制精度也变得没必要。此外,与负型微型全息技术相比,初始化处理变得没必要,结果,可以解决关于上述就初始化处理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然而,上述孔隙记录方法具有以下问题。因为孔隙记录方法是用于形成孔,所以记录要求极高的功率。具体地,为了形成孔标记,使用能够在短时间内集聚极高功率的专用激光(所谓短脉冲激光)。可选地,可以使用通常用在目前光盘系统中的CW激光(CW :连续波)。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除非以几乎最大功率照射激光并且执行记录而同时将记录速度(光盘旋转速度)抑制到一定程度,否则极难稳定地形成孔标记。图13示出了通过传统孔隙记录方法来执行信息记录时的再生信号波形。从该图可以看出,在传统的孔隙记录方法中不能获得足够的S/N。应该注意的是,图13中,记录标记长度被均匀设定为0. 17 u m。如上所述,目前,实现传统的孔隙记录方法仍存在很大的难度。换言之,与上述微型全息技术相似,传统的孔隙记录方法并不是用于实现作为块型记录介质的大容量记录介质的切实可行的方法。鉴于如上所述问题而作出本专利技术,其目的是使得通过以比传统孔隙记录方法中的功率低的激光的照射形成孔标记而提高作为块型记录介质的大容量记录介质的实现性。解决所述问题的方式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记录装置构成如下。具体地,记录装置包括 激光照射部,在改变聚焦位置的同时将第一激光照射至形成有多层树脂层的光学记录介质上;聚焦控制部,控制第一激光的聚焦位置;发光驱动部,执行第一激光的发光驱动;以及控制部,在第一激光聚焦于光学记录介质的树脂层边界表面上的同吋,控制发光驱动部执行第一激光发光驱动,以将孔标记记录至边界表面上。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光学记录介质构成如下。具体地,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了ー种光学记录介质,其中形成有多层树脂层,并且在第一激光聚焦于树脂层边界表面上的同时通过用第一激光照射光学记录介质,将孔标记记录至边界表面上。如上所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在第一激光聚焦于树脂层边界表面上的同时,通过将第一激光照射至形成有多层树脂层的光学记录介质上,孔标记被记录至边界表面上。这里,申请人从实验结果证实,孔标记的记录灵敏度在树脂层边界表面处增強。换言之,根据本专利技术,其中,在如上所述以树脂层边界表面作为目标时记录孔标记,形成孔标记所需的激光功率可被抑制为比传统技术中的激光功率更低。本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形成孔标记所需的激光功率可被抑制为比在采用传统孔隙记录方法的情况下更低。因此,没有必要使用专用激光(诸如短脉冲激光),并且即使使用CW激光(Cff :连续波),也不需牺牲记录速度。換言之,根据本专利技术,创痛孔隙记录方法的短处可得到补偿,因此,作为块型记录介质的大容量记录介质的实现性可以进一歩增强。附图说明图I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记录介质的截面结构图。图2为示出了激光功率与形成孔标记时距离界面的距离之间关系的示图。图3为示出执行界面记录(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09.10.01 JP 2009-2295041.一种记录装置,包括 激光照射部,在改变聚焦位置期间,将第一激光照射至其中形成有多层树脂层的光学记录介质上; 聚焦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激光的聚焦位置; 发光驱动部,执行所述第一激光的发光驱动;以及 控制部,在所述第一激光聚焦在所述光学记录介质的所述树脂层的边界表面上的同时,控制所述发光驱动部执行所述第一激光的发光驱动,以将孔标记记录至所述边界表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记录装置,还包括 第一光接收部,接收照射至所述光学记录介质上的所述第一激光的返回光, 其中,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聚焦控制部以基于通过所述第一光接收部获得的光接收信号来在所述边界表面上执行所述第一激光的聚焦伺服控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 其中,所述光学记录介质具有包括形成在其中的引导凹槽的位置引导层, 其中,所述激光照射部被构造为将所述第一激光和与所述第一激光不同的第二激光经由共用物镜照射至光学记录介质上,并且包括双轴机构,所述双轴机构保持所述物镜使得所述物镜能够在聚焦方向和与所述聚焦方向正交的跟踪方向上移动, 所述记录装置还包括 跟踪控制部,通过驱动所述双轴机构控制所述物镜在所述跟踪方向上的位置,执行所述第一激光和所述第二激光的跟踪控制;以及 第二光接收部,接收照射至所述光学记录介质上的所述第二激光的返回光,并且其中,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跟踪控制部以基于通过所述第二光接收部获得的光接收信号来在所述引导凹槽上执行所述第一激光和所述第二激光的跟踪伺服控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装置,还包括 再生部,基于通过所述第一光接收部获得的光接收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本浩孝坂本哲洋山津久行内山浩
申请(专利权)人:宫本浩孝坂本哲洋山津久行内山浩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