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及触控感应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36014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09 17: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触控感应垫,应用于触控面板。触控感应垫包含相同的复数个边缘。每一个边缘包含两边缘端点、边缘中心、至少一凸出部及至少一凹陷部。两边缘端点的连线定义为参考线。边缘中心位于参考线的中央。至少一凸出部与参考线围成第一区域。至少一凹陷部与参考线围成第二区域。至少一凸出部与至少一凹陷部彼此对称于边缘中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与触控技术有关,并且特别地,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能够有效提升触控面板的感应灵敏度(sensitivity)的触控感应垫以及包含该触控感应垫的触控面板。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触控相关技术不断地进步与发展,触控输入已逐渐成为人机界面的主流输入方式。由于智慧型手机等新一代消费电子产品的问世,带动了触控式屏幕变得更为普及,亦使得市场上对于未来触控面板市场的成长展望极为乐观,尤其是在新一代视窗作业系统能够支援触控面板后,触控面板的应用从原本的手机等中小尺寸领域,一下子跨入需求面积可大上十数倍的个人电脑领域,使得触控面板的潜在商机无限。 一般而言,触控面板依照其感应原理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电阻式、电容式、超声波式、光学(例如红外线)式等不同类型。其中,由于电容式触控面板在透光率、反应速度、耐用性、外观方面都优于电阻式触控面板,更具有多点触控能力的优点,所以市场普遍看好电容式触控面板能够逐渐取代传统电阻式触控技术。请参照图1,图I是绘示传统的电容式触控面板所包含的复数个触控感应垫的示意图。如图I所示,电容式触控面板I包含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彼此交错排列成类似一钻石(diamond)结构的复数个触控感应垫10。每一个触控感应垫10均为四方形,并且形成四方形的四边缘101 104相同且均为直线,该等触控感应垫10是用以根据物体(例如手指或触控笔尖等)接触电容式触控面板I时所产生的寄生电容变化,进而感测到物体的触控动作及其在电容式触控面板I上所形成的触控点位置。上述钻石结构特征为对称形状,故电容式触控面板I上的驱动(driving)方向及感测(sensing)方向可以彼此互换。举例而言,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分别为驱动方向与感测方向,反之亦然。实际应用上,可采用单层ITO导电玻璃加上桥接器(bridge)便可实现之。由于驱动通道(driving channel)与感测通道(sensing channel)彼此交错的触控感应垫10的相邻两边的长度与距离(亦即驱动通道与感测通道之间的接触面积)决定其交感电容(mutual capacitance)的大小,并且此一交感电容的大小亦决定了触控感应垫10对于触控时所产生的电容变化量的感应灵敏度(sensitivity)。当此一交感电容增加时,触控感应垫10的触控感应灵敏度亦会获得提升。然而,就图I所示的钻石结构的触控感应垫10而言,其交感电容受限于四方形的四边缘101 104的边长,亦即间接受限于面板大小与感测探针(sensing pin)的个数,难以进行调整。虽然电容式触控面板亦可采用另一种带状(strip)结构的触控感应垫,通过调整驱动通道(driving channel)与感测通道(sensing channel)彼此之间重叠区域的大小以及双层ITO导电玻璃之间的距离,可增加触控感应垫的感应灵敏度并改善信号-噪声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然而,在实际应用上,此一带状结构需采用双层ITO导电玻璃,不仅会导致电容式触控面板的透光率下降,亦会造成生产成本变高。因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触控面板及其触控感应垫,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范畴在于提供一种触控感应垫。在一实施例中,该触控感应垫是应用于一触控面板。该触控感应垫包含相同的复数个边缘。该复数个边缘中的每一个边缘分别包含两边缘端点、一边缘中心、至少一凸出部及至少一凹陷部。该两边缘端点的连线定义为一参考线。该边缘中心位于该参考线的中央。该至少一凸出部与该参考线之间围成一第一区域。该至少一凹陷部与该参考线之间围成一第二区域。该至少一凸出部与该至少一凹陷部彼此对称于该边缘中心。在实际应用中,该第一区域的面积与该第二区域的面积不尽相等。该至少一凸出部的数目与该至少一凹陷部的数目相同。该至少一凸出部中的一第一凸出部与该至少一凹陷部中的一第一凹陷部相对应且彼此对称于该边缘中心,该第一凸出部与该第一凹陷部具有相同的一第一形状。该第一凸出部与该第一凹陷部分别位于该边缘中心的两侧。该第一形状是选自由一长条形、一正方形、一三角形、一圆弧形、一多边形、一锯齿状及一不规则几何形状所组成的群组中之一。该至少一凸出部中的一第二凸出部与该至少一凹陷部中的一第二凹陷部相对应且彼此对称于该边缘中心,该第二凸出部与该第二凹陷部具有相同的一第二形状。该第一形状与该第二形状相同或相异。该触控面板的一感应灵敏度及一信号-噪声比能够通过改变该至少一凸出部及该至少一凹陷部的设计而进行调整。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范畴在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在一实施例中,该触控面板包含复数个触控感应垫。该触控感应垫包含相同的复数个边缘。该复数个边缘中的每一个边缘分别包含两边缘端点、一边缘中心、至少一凸出部及至少一凹陷部。该两边缘端点的连线定义为一参考线。该边缘中心是位于该参考线的中央。该至少一凸出部与该参考线之间围成一第一区域。该至少一凹陷部与该参考线之间围成一第二区域。该至少一凸出部与该至少一凹陷部彼此对称于该边缘中心。该复数个触控感应垫包含沿着一第一方向排列的复数个第一触控感应垫以及沿着一第二方向排列的复数个第二触控感应垫。该复数个第一触控感应垫中的一第一触控感应垫与该复数个第二触控感应垫中的至少一第二触控感应垫彼此相嵌,由此增加该第一触控感应垫与该第二触控感应垫之间的接触面积及互感电容。相较于现有技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触控面板及其触控感应垫通过改变触控感应垫的各边缘的形状,但不改变触控感应垫原本的面积,使得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的触控感应垫能够彼此相嵌,故可增加驱动通道与感测通道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其交感电容增加,触控感应垫的触控感应灵敏度亦获得提升。此外,在将本专利技术的触控面板的非驱动或非感测通道设成接地(ground)的情况下,感测通道对地的电容可获得增加,故可提升其对噪声的抵抗能力,有效改善整个触控感测系统的信号-噪声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触控面板及其触控感应垫不仅可增加触控感应垫的感应灵敏度并改善信号-噪声比,改善传统钻石结构的缺点,还能够保有传统钻石结构仅需单层ITO导电玻璃加上桥接器便可制作的优点,故能大幅提升触控面板的市场竞争力。关于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专利技术详述及所附图式得到进一步的了解。附图说明图I是绘示传统的电容式触控面板所包含的复数个触控感应垫的示意图。图2是绘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的触控面板包含该复数个触控感应垫的示意图。图3是绘示图2中的触控感应垫的示意图。图4是绘示触控感应垫具有圆弧形的凸出部与凹陷部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I :电容式触控面板10、20 27、3 :触控感应垫101 104、201 204、31 34 :触控感应垫的边缘2 :触控面板C :感应垫中心El E4 :边缘端点Rl R4 :参考线Dl D4:边缘中心Tl T4:凸出部SI S4:凹陷部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感应垫,通过改变触控感应垫的边缘形状,但不改变触控感应垫原本的面积,使得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的触控感应垫能够彼此相嵌,故可增加驱动通道与感测通道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其交感电容增加,触控感应垫的触控感应灵敏度亦能获得显著的提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是一种触控面板。在此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3.04 TW 1001073041.一种触控感应垫,应用于一触控面板,该触控感应垫包含 相同的复数个边缘,该复数个边缘中的每一个边缘分别包含 两边缘端点,该两边缘端点的连线定义为一参考线; 一边缘中心,位于该参考线的中央; 至少一凸出部,该至少一凸出部与该参考线之间围成一第一区域;以及 至少一凹陷部,该至少一凹陷部与该参考线之间围成一第二区域; 其中,该至少一凸出部与该至少一凹陷部彼此对称于该边缘中心。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控感应垫,其中该至少一凸出部的数目与该至少一凹陷部的数目相同。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触控感应垫,其中该至少一凸出部中的一第一凸出部与该至少一凹陷部中的一第一凹陷部相对应且彼此对称于该边缘中心,该第一凸出部与该第一凹陷部具有相同的一第一形状。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感应垫,其中该第一凸出部与该第一凹陷部分别位于该边缘中心的两侧。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感应垫,其中该第一形状是选自由一长条形、一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镇玮林文聪谢欣玮
申请(专利权)人:瑞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