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青虎专利>正文

双向自然循环式热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13128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25 1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双向自然循环式热泵,包括压缩机、冷凝器、接收箱、蒸发器、第一供应管、第一迂回管、第二供应管和第二迂回管;第一供应管和第一迂回管并联后分别连接于压缩机和蒸发器;第二供应管和第二迂回管并联后分别连接于压缩机和冷凝器。第一供应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膨胀阀、第一止逆阀和第一电磁阀,所述的第一迂回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迂回止逆阀和第一迂回电磁阀。该双向自然循环式热泵,无论是在制冷循环还是制热循环中,冷媒进入蒸发器和冷凝器的方向都是从冷媒入口进入,从冷媒出口输出,避免了定期对冷媒的补充,且冷媒在蒸发器和冷凝器是从上向下流动,依靠重力既可以进行,降低了压缩机的负荷,节约了能源。(*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热能工程领域的热泵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双向自然循环式热泵
技术介绍
现有的热泵是通过液态冷媒汽化时吸收热量,在气态冷媒液化时释放热量的原理进行制冷和制热。如图I所示,将从压缩机10压缩的冷媒气输送到冷凝器20里进行液化,然后通过膨胀阀30进行膨胀,形成低压冷媒气,并在蒸发器60中吸收热量进行汽化,从而对蒸发器60周围进行冷却。现有的热泵还在冷凝器20的出ロ处封入干燥剂,并设置了暂时保存冷凝器里多余的冷媒和防止过多的冷媒流入到管道的接收箱40。在进行制热时,压缩机10输出的冷媒气进入到蒸发器60中并在蒸发器中放热,通过膨胀阀50进行膨胀,并 在冷凝器20中进行冷媒的汽化。储存在接收箱40内的冷媒主要提供给蒸发器60。如图2所示,上述蒸发器60具有散热板63,冷媒供给到散热板63顶部的冷媒入ロ61,沿着蜿蜒管道流动。冷媒通过散热板63进行热交換,并经过蒸发器60底部形成的冷媒出口 62排出。从蒸发器流出的冷媒提供给压缩器10。此蒸发器60利用液体是从上往下流动的原理,冷媒从散热板63管道顶部输入,通过重力作用从底部吐出。但是,如上述具有传统结构的蒸发器60,在进行制热过程时,来自压缩机的冷媒只能从蒸发器60的底部输入,并从顶部输出至接收箱40。在这种情况下冷媒是从下往上输出违反了蒸发器的设计初衷,容易造成冷媒的泄露。另外,从下向上流动其提供给接收箱的冷媒流量不固定,且必须保证管道内的冷媒是充足的,所以应定期补充自然蒸发的冷媒。还有,为了从蒸发器的顶部吐出冷媒,要求压缩机提供更高的压力,因此会造成压缩机的很大负荷,从而导致热泵效率的降低。技术内容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热泵存在的缺陷,而提供ー种新型结构的双向自然循环式热泵,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该热泵在制冷和制热过程中,冷媒从蒸发器的冷媒入口进入从蒸发器的冷媒出ロ流出,冷媒从冷凝器的冷媒入口进入从冷凝器的冷媒出ロ流出,从而更加适于实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双向自然循环式热泵,其包括压缩机、冷凝器、接收箱和蒸发器,还包括第一供应管、第一迂回管、第二供应管和第二迂回管;所述的第一供应管和第一迂回管并联后,分别连接于压缩机和蒸发器;所述的第二供应管和第二迂回管并联后,分别连接于压缩机和冷凝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ー步实现。进ー步的,前述的双向自然循环式热泵,其中所述的第一供应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膨胀阀、第一止逆阀和第一电磁阀,所述的第一迂回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迂回止逆阀和第一迂回电磁阀,所述的第一迂回电磁阀的入口与所述的第一电磁阀的入口连通,所述的第一膨胀阀的出口与所述的第一迂回止逆阀的出ロ连通。进ー步的,前述的双向自然循环式热泵,所述的第二供应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膨胀阀、第二止逆阀和第二电磁阀,所述的第二迂回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迂回止逆阀和第二迂回电磁阀,所述的第二迂回电磁阀的入口与所述的第二电磁阀的入口连通,所述的第二膨胀阀的出口与所述的第二迂回止逆阀的出ロ连通。进ー步的,前述的双向自然循环式热泵,所述的蒸发器包括散热板、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所述的冷媒入口的位置高于冷媒出口的位置,第一膨胀阀的出ロ连接于该冷媒入□。进ー步的,前述的双向自然循环式热泵,所述的冷凝器包括散热板、冷媒入口和冷 媒出口,所述的冷媒入口的位置高于冷媒出口的位置,第二膨胀阀的出ロ连接于该冷媒入□。进ー步的,前述的双向自然循环式热泵,还包括第一四通阀、第二四通阀和第三四通阀,第二四通阀四个端ロ分别连接于压缩机的冷媒出口、压缩机的冷媒入口、第一四通阀和第三四通阀;第一四通阀的另外三个端ロ分别连接于接收箱、第一电磁阀的入口和蒸发器的冷媒出口 ;第三四通阀的另外三个端ロ分别连接于接收箱、第二电磁阀的入口和蒸发器的冷媒出口。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双向自然循环式热泵至少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的双向自然循环式热泵,无论是在制冷循环还是制热循环中,冷媒进入蒸发器和冷凝器的方向都是从冷媒入口进入,从冷媒出口输出,使冷媒的流动方向符合蒸发器和冷凝器的设计初衷,防止因冷媒流向逆行造成冷媒的泄露,避免了定期对冷媒的补充。该热泵始終保持冷媒在蒸发器和冷凝器都是从上向下流动,其依靠重力既可以进行,降低了压缩机的负荷,节约了能源。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I是现有传统的热泵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传统的蒸发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双向自然循环式热泵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如后。请參阅图3所示,本技术提出一种双向自然循环式热泵,其包括压缩机100、冷凝器200、接收箱400、蒸发器600、第一供应管500、第一迂回管550、第二供应管和第二迂回管。所述的第一供应管50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膨胀阀501、第一止逆阀502和第一电磁阀503 ;所述的第一迂回管55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迂回止逆阀552和第一迂回电磁阀553 ;所述的第一供应管500与所述的第一迂回管550并联,即,所述的第一迂回电磁阀553的入口与所述的第一电磁阀503的入口连通,所述的第一膨胀阀501的出口与所述的第一迂回止逆阀552的出ロ连通。如此的结构使得冷媒沿第一供应管500单向流动或者沿第一迂回管550单向流动。所述的第二供应管与第一供应管结构相同,为依次连接的第二膨胀阀201、第二止逆阀202和第二电磁阀203,所述的第二迂回管与所述的第一迂回管结构相同,为依次连接的第二迂回止逆阀252和第二迂回电磁阀253,所述的第二供应管与所述的第二迂回管并联,即,所述的第二迂 回电磁阀253的入ロ与所述的第二电磁阀203的入口连通,所述的第二膨胀阀201的出口与所述的第二迂回止逆阀252的出口连通。如此的结构使得冷媒沿第二供应管单向流动或者沿第二迂回管单向流动。所述的蒸发器600包括散热板630、冷媒入ロ 610和冷媒出ロ 620,所述的冷媒入ロ 610的位置高于冷媒出ロ 620的位置,第一膨胀阀501的出ロ连接于该冷媒入口 610。所述的冷凝器200包括散热板230、冷媒入ロ 210和冷媒出ロ 220,所述的冷媒入ロ 210的位置高于冷媒出ロ 220的位置,第二膨胀阀201的出ロ连接于该冷媒入口 210。本技术还包括第一四通阀700、第二四通阀110和第三四通阀710,通过上述三个四通阀将本技术的双向自然循环式热泵的各个设备连接,并通过切换各个四通阀的流向来实现热泵的制冷或制热循环。具体的为,第二四通阀110四个端ロ分别连接于压缩机100的冷媒出口、压缩机100的冷媒入口、第一四通阀700和第三四通阀710。第一四通阀700的另外三个端ロ分别连接于接收箱400、第一电磁阀503的入口和蒸发器的冷媒出ロ 620,第三四通阀710的另外三个端ロ分别连接于接收箱400、第二电磁阀203的入口和冷凝器的冷媒出ロ 220。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自然循环式热泵,其包括压缩机、冷凝器、接收箱和蒸发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供应管、第一迂回管、第二供应管和第二迂回管;所述的第一供应管和第一迂回管并联后,分别连接于压缩机和蒸发器; 所述的第二供应管和第二迂回管并联后,分别连接于压缩机和冷凝器。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向自然循环式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供应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膨胀阀、第一止逆阀和第一电磁阀,所述的第一迂回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迂回止逆阀和第一迂回电磁阀,所述的第一迂回电磁阀的入口与所述的第一电磁阀的入口连通,所述的第一膨胀阀的出口与所述的第一迂回止逆阀的出口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自然循环式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供应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膨胀阀、第二止逆阀和第二电磁阀,所述的第二迂回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迂回止逆阀和第二迂回电磁阀,所述的第二迂回电磁阀的入口与所述的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青虎池斗焕
申请(专利权)人:林青虎池斗焕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