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低温余热利用热泵
技术介绍
在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流程中,回热是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有效方法;同时,采用回热还可以使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具有供热参数可调节、性能指数实现连续化和适应变工况运行的优势。当余热资源与冷却介质之间温差较大时,此时采用回热,则完成回热流程的余热介质与冷却介质之间也具有较大的温差;这样,较高温度的余热负荷只进行一次回热流程,则会出现温差不能充分利用的情况。此时,应该使较高温度的余热负荷进行双效回热流 程——将第一次回热流程产生的冷剂蒸汽用于溶液浓度的进一步提升并释放出用于二次回热的冷剂蒸汽。采用双效回热流程,则可充分发挥高温度的余热负荷的作用,充分利用传热温差,提高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性能指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具体
技术实现思路
分项阐述如下I.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分汽室、溶液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第二发生器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分汽室、溶液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7)和第三吸收器(5)与分汽室(6)连通,分汽室(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三吸收器(5)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第一发生器(I)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一发生器(I)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分汽室(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I)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5)或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2.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分汽室、溶液节流阀、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吸收器所组成;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7)和第四吸收器(14)与分汽室(6)连通,分汽室(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四吸收器(14)连通,第四吸收器(14)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吸收器(5)连通,第三吸收器(5)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第一发生器(I)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一发生器(I)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第三吸收器(5)和第四吸收器(14)连通,分汽室(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I)和第二发生器(2)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4)和第三吸收器(5)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3.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将第三吸收器(5)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第四吸收器(14)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7)和第四吸收器(14)与分汽室(6)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7)和第三吸收器(5)与分汽室(6)连通,形成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4.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所述的任一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中,增加冷凝器、蒸发器和冷剂液泵,将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5)连通,冷凝器(1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7)与蒸发器(16)连通,将第一吸收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外部连通确定为蒸发器(16)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3)连通,冷凝器(15)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16)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5.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剂液泵或节流阀、第三发生器、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吸收器(5)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与第三发生器(18)连通,第三发生器(18)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19)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5)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8)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8)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1)与蒸发器(16)连通或经节流阀(22)与冷凝器(15)连通,第三发生器(1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5)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6.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剂液泵或节流阀、第三发生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泵(10)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与第三发生器(18)连通,第三发生器(18)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5)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8)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8)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1)与蒸发器(16)连通或经节流阀(22)与冷凝器(15)连通,第三发生器(1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5)连通;取消第二发生器(2)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增加第二节流阀或第三冷剂液泵,第一发生器(I)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3)与冷凝器(15)连通或经第三冷剂液泵与蒸发器(16)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7.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将第一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第四发生器(2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取消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3)与冷凝器(15)连通或经第三冷剂液泵与蒸发器(16)连通,第四发生器(24)设置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3)与冷凝器(15)连通或经第三冷剂液泵与蒸发器(16)连通,第四发生器(24)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8.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剂液泵或节流阀、第三发生器、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与第三发生器(18)连通,第三发生器(18)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19)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5)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8)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8)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1)与蒸发器(16)连通或经节流阀(22)与冷凝器(15)连通,第三发生器(1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5)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9.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剂液泵或节流阀、第三发生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与第三发生器(18)连通,第三发生器(18)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5)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8)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8)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1)与蒸发器(16)连通或经节流阀(22)与冷凝器(15)连通,第三发生器(1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15)连通;取消第二发生器(2)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增加第二节流阀或第三冷剂液泵,第一发生器(I)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3)与冷凝器(15)连通或经第三冷剂液泵与蒸发器(16)连通,形成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10.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9所述的任一回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将第一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与第三发生器(18)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与第四发生器(24)连通,第四发生器(2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与第三发生器(18)连通,取消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3)与冷凝器(15)连通或经第三冷剂液泵与蒸发器(16)连通,第四发生器(2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