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脱氮除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690717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7 00: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效脱氮除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下渗区和上渗区;其中下渗区由上往下依次是:覆盖层、上层散水层、上层细滤层、上层精滤层、散水-通风层、中层细滤层、中层精滤层、下层散水层、下层粗滤层和导流层;上渗区由下往上依次是:导流层、除磷层和植被层;下渗区和上渗区在底部的导流层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建设成本低,不需专门维护,运行成本低,污水处理效果好的优点,适用于生活污水处理。(*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高效脱氮除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装置,通过营造不同功能区将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在不同功能单元分别去除,属于环保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 高,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水利部门对全国近700条大中河流进行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50%河段受到污染,10%河段被严重污染。主要湖泊环境状况也不容乐观,氮、磷污染较重,导致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水资源供应不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而每年又有360多亿吨污水排入地表水系,染污水源,进一步造成水质性缺水。因此,提高污水处理标准并实施污水资源化是解决我国当前水资源匮乏的必然途径。生物处理技术如生物接触氧化法、改进型活性污泥法(如SBR)、厌氧-缺氧-好氧法等能耗大,运行费用高,管理维护复杂、景观效果差,难以在分散居住区推广应用。生态处理技术如传统地下渗滤技术、改良型地下渗滤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等由于供氧不足,污水负荷很低,因此都存在占地面积大,建设投资也大的问题,部分还受气候条件的影响。现有生物+生态组合技术虽然减少了生态处理系统占地面积,但生物处理单元的运行费用高、管理维护复杂。公开号为CN101318735A的专利技术专利通过分层布水,强化了系统的反硝化能力。但存在以下问题(1)污水在渗滤层上表面顶部布水,散发臭气,景观效果差,容易滋生蚊虫并且受气候影响较大;(2)其氧气供应仅靠大气向渗滤层的垂直扩散以及进水流量变化而吸入的空气,供氧强度低,在污染物负荷较大时供氧不能保证;(3)除磷效果有待提高。公开号为CN1927733A和CN101302047B的专利技术专利技术分别通过强化一级处理降低污水中颗粒有机物的含量并使颗粒有机物充分分散到不同粒径的滤料中和使污染物负荷在地下渗滤系统中自行调节等技术手段,并通过风机增加对系统的氧气供应,大幅度提高了系统的污染物负荷和系统的稳定性。但上述专利技术还存在以下缺陷(I)对预处理的依赖性较强;(2)未设置专门的厌氧单元,系统的反硝化能力较弱,导致TN(总氮)的去除率较低;TP(总磷)的长期去除效果有待提高。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对生活污水处理标准的提高,现有污水处理技术已不能满足我国需求,因此,脱氮除磷效果好、占地面积小、景观效果好、建设和运行费用低的分散式高效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为我国当前所急需。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建设成本低,不需专门维护,运行成本低,污水处理效果好的一种高效脱氮除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脱氮除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下渗区和上渗区;其中下渗区由上往下依次是覆盖层、上层散水层、上层细滤层、上层精滤层、散水-通风层、中层细滤层、中层精滤层、下层散水层、下层粗滤层和导流层;上渗区由下往上依次是导流层、除磷层和植被层;下渗区和上渗区在底部的导流层连通。上层散水层内埋设上层散水管,散水-通风层内埋设散水-通风管,下层散水层内埋设下层散水管;上层散水管、散水-通风管和下层散水管的两侧和底部开有分布均匀的散水孔。上层、下层散水管和散水-通风管均采用管径为5 16cm的PVC管。上层散水管平行设置,间距为I. 5至2米;散水-通风管平行设置,间距为I. 5至2米;下层散水管平行设置,间距为O. 75至I米;上层散水管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散水-通风管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彼此间隔,且上层散水管与散水通风管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下层散水管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重合。除磷层中埋设有位于高处的第一出水管和位于低处的第二出水管;第二出水管与控制其启闭的电磁阀相接。 覆盖层为原位土壤层、水泥硬化层或地砖层;上层散水层、散水-通风层和下层散水层为由粒径为5 40毫米的砾石组成的装填层,厚度为10 20厘米;上层细滤层和中层细滤层为由石英砂组成的装填层,厚度为15 20厘米;上层精滤层和中层精滤层为装填层,厚度为20 25厘米;下层粗滤层为由粒径为5 20毫米的砾石组成的装填层,厚度为40 60厘米;导流层为由粒径为20 40毫米的砾石组成的装填层,厚度为15厘米,底部设有防渗层;除磷层为装填层,厚度为55 75厘米;用于种植湿生植物的植被层为装填层,厚度为10厘米。上层散水管、散水-通风管和下层散水管通过管道与置于调节池底部的潜污泵相接,散水-通风管还通过管道与风机相接。下渗区和上渗区的占地面积之比为5 I ;下渗区的高度为1.8 2米,上渗区的高度为0.8 I米。本技术的运行模式为通过调节池间歇性进水,一天进水6 8次,上层散水层、散水-通风层和下层散水层按3 2 2的比例布水,每层每次进水在2.5 5cm之间。在进水结束后40 80分钟、上、中层细滤层和精滤层的滤料落干后,将散水-通风管用作通风管,新鲜空气经由通风管均匀的进入散水-通风层后分别横向和向上层、下层滤料中运移,同时将滤料中含氧量降低的空气分别从上层散水管和下层散水管排出,由此完成对滤料的供氧。地下渗滤系统每次的进风量以公式I计算,基本原则是每次的进风量与上层散水层和下层散水层之间滤料中的空气含量大致相当。其中,m为米,d为天。 ^每日污水处理量(m3} 每次进风量=(l40(m/d) 公式 1 V又汁水 Jj μ 何(m3/m2 x d)生活污水经初步处理后由潜污泵提升进入上层散水层和散水-通风层,大部分污水在重力作用下直接向下渗滤依次穿过上、中层细滤层和精滤层,一小部分污水在上层散水层内横向运移的同时逐渐向下渗滤,最终也依次进入细滤层和精滤层。其中颗粒有机物大部分被细滤层拦截,少部分进入精滤层并最终经由生物接触氧化分解。溶解有机物在向下渗滤的过程中最终被微生物分解利用。有机氮在向下渗滤时经由氨化作用转化为氨氮,这些新生成的氨氮和原污水中固有的氨氮被滤料吸附拦截,并通过硝化作用转化成硝氮和少部分亚硝氮。当原污水依次经过细滤层和精滤层到达下层散水层时,污水中除了主要以硝氮形态存在的氮和经过长时间运行后未能被吸附和沉淀的磷外,其它污染物大部分已被去除。此时,原污水经由下层散水管进入下层散水层与渗滤到此富含硝氮的水混合后一起向下渗滤进入好氧厌氧交替区。通过电磁阀自动控制第二排水管的开闭调整此区浸润线的高低,从而调控该区好氧和厌氧状态并使二者时间之比保持在I : 10左右,即以厌氧为主,好氧为辅。这样设置一方面能够使新进入的原污水中的有机物主要被用于反硝化反应,而不是被好氧微生物分解;另一方面又能够使未被利用的有机物在好氧条件下分解转化,不会因为积累而造成堵塞。污水穿过好氧厌氧交替区后将进入完全饱水带,此区为厌氧、兼氧细菌提供了绝佳的生存环境,从而保证了反硝化反应进一步的进行。之后污水经由导流层向上渗区运移进入除磷层,此区装填有含铁较高且廉价的废红砖碎块与砾石的混合物,能够进一步将污水中的磷通过吸附和沉淀作用去除。除磷层下部为厌氧区,上部为好氧厌 氧交替区,同时植被层种植的湿生植物的根系能够深入到厌氧区,在其根区附近形成局部富氧区域,利于好氧菌的生长代谢。以上因素综合起来,使除磷层扮演了进一步去除污水中各种污染物的角色,从而保证了系统出水各项指标能够长期稳定达到或优于GB18918-2002一级A类排放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脱氮除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渗区和上渗区;其中下渗区由上往下依次是覆盖层、上层散水层、上层细滤层、上层精滤层、散水-通风层、中层细滤层、中层精滤层、下层散水层、下层粗滤层和导流层;上渗区由下往上依次是导流层、除磷层和植被层;下渗区和上渗区在底部的导流层连通。2.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高效脱氮除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散水层内埋设上层散水管,散水-通风层内埋设散水-通风管,下层散水层内埋设下层散水管;上层散水管、散水-通风管和下层散水管的两侧和底部开有分布均勻的散水孔。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效脱氮除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散水管平行设置,间距为I. 5至2米;散水-通风管平行设置,间距为I. 5至2米;下层散水管平行设置,间距为O. 75至I米;上层散水管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散水-通风管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彼此间隔,且上层散水管与散水通风管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下层散水管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重合。4.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高效脱氮除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磷层中埋设有位于高处的第一出水管和位于低处的第二出水管;第二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永强陈繁荣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