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刺激隐核虫微管骨架结构的直接荧光标记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623312 阅读:2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31 18: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显示刺激隐核虫微管骨架结构的直接荧光标记方法,包括:先制备涂有多聚赖氨酸的载玻片;然后将刺激隐核虫细胞用含有皂苷的PHEM溶液渗透,加入PHEM溶液浸浴;然后将渗透后的细胞用多聚甲醛溶液固定后用PHEM溶液浸浴,再将固定后的细胞移至上述涂有多聚赖氨酸的载玻片上;吸除多余液体后向细胞上滴加Triton?X-100水溶液,然后用PHEM溶液浸浴、0.01mol/L磷酸缓冲液漂洗;用含有1μmol/L荧光紫杉醇的PBS溶液于室温避光孵育后用0.01mol/L?PBS缓冲液漂洗,再吸除多余的溶液,加盖盖玻片;最后用显微镜观察并照相。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操作简单,效率高,且环保无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显示刺激隐核虫微管细胞骨架的方法领域,特别涉及。
技术介绍
刺激隐核虫俗称“海水小瓜虫”,是一种寄生在海水硬骨鱼体的寄生纤毛虫。该纤毛虫体被分散排布且长短均一的纤毛,这些纤毛均由微管结构构成。刺激隐核虫生活史分为滋养体、包囊体和幼虫3个阶段。该寄生虫最早于1937年,由Sikama在日本的水族馆内发现。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水鱼人工养殖业的发展,养殖密度的增加,及养殖管理方面的失误,刺激隐核虫病在沿海省市常有发生,给养殖户和相关单位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长久以来,为了找到有效防治刺激隐核虫病的方法,研究者开展了大量探索。众所周知,所有真核生物细胞均具有高度发达、复杂的微管骨架系统。微管是细胞骨架中与细胞生命活动紧密联系的基本组分之一,除与维持细胞形态、承受外力、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细胞的分裂增殖和运动等有关外,还与其致病性密切相关。因此,全面掌握刺激隐核虫生命过程中微管骨架的结构及其变化特征,可以为探明刺激隐核虫细胞结构的形成及致病机理提供基础资料,为找寻抗虫药物的作用靶点提供新的思路。目前,显示微管细胞骨架的方法包括银浸法、蛋白银法、抗α/β_微管蛋白免疫荧光法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飞施兆鸿彭士明孙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