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河海大学专利>正文

带分段分离式挡墙的生态护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20063 阅读:2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29 01: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态护岸,特别是涉及一种带分段分离式挡墙的生态护岸。生态型护岸分为上水位区、水位变动区、下水位区;还包括分段分离式挡墙;所述的生态型护岸的下水位区外侧布置分段分离式挡墙。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带分段分离式挡墙的生态护岸能够防浪,减少对岸边的冲刷。挡墙抵挡外侧主水面波浪对湖岸的冲刷,同时在挡墙与一般生态护岸间形成稳定水面,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可种植莲、荷、菖蒲等景观植物或芦苇、水葱、茭草生一般生态植物,净化水体;离岸,减少对景观的影响,可以形成分离于主水面的滨水景观空间。采用离岸式结构,与陆域有3-5m的距离,配合水中植物,从视觉上弱化挡墙突兀的景观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态护岸,特别是涉及一种带分段分离式挡墙的生态护岸
技术介绍
护岸是为保护河道、湖泊、航道、水库的岸坡而采用的工程形式,一般在水体流速较大或波浪较大的地区,多采用砼、浆砌块石或堆砌块石护岸。近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的重视,采用生态护岸的建设逐渐增多。生态护岸包括自然植被护岸和人工生态护岸。自然植被护岸是在河道的坡道上种植植物,利用植物的根系固土防沙,防止水土流失,满足生态环境需要,同时能够较好的保持自然景观效果。这种护岸稳定性较差,易被水流或波浪冲刷而影响其稳定性。多应用于水流或波浪较少的水域。人工生态护岸多采用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植被型生态混石笼护岸等,这种护岸稳定性较高,且有一定的生态性,多用于水流或波浪相对较大的水域。由于护岸外部水体中由于波浪及水流的影响,浅水区较难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生态效果及景观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生态护岸由于部分采用了土质基质,其稳定性与抗冲刷能力都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基于生态护岸进行的改良设计也层出不穷,这些设计的主要原理一是通过改变护岸结构增加护岸的抗冲刷能力,其二是减弱风浪强度,减少冲刷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带分段分离式挡墙的生态护岸,实现护岸生态功能与其抗冲刷功能的统一。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带分段分离式挡墙的生态护岸,包括生态型护岸,生态型护岸分为上水位区、水位变动区、下水位区;还包括分段分离式挡墙;所述的生态型护岸的下水位区外侧布置分段分离式挡墙。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带分段分离式挡墙的生态护岸,分段分离式挡墙为挡墙为墙式构筑物,由重力式挡墙或悬臂式挡墙或扶壁式挡墙及木桩或钻孔灌注组成的排桩组成。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带分段分离式挡墙的生态护岸,所述的分段分离式挡墙内侧下水位区及水位变动区为生态型坡岸或自然坡岸。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带分段分离式挡墙的生态护岸,所述的分段分离式挡墙的顶高程不低于常水位。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带分段分离式挡墙的生态护岸,所述的分段分离式挡墙的顶宽大于或等于O. Im,小于或等于3m。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带分段分离式挡墙的生态护岸,所述的分段分离式挡墙的每段长度大于应用水域I. 5倍最大波长且大于或等于100. 0m。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带分段分离式挡墙的生态护岸,所述的每段分段分离式挡墙之间的垂向间距大于等于O. 5m且小于等于3m。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带分段分离式挡墙的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段分段分离式挡墙之间相邻挡墙间垂向并列长度大于垂向间距。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带分段分离式挡墙的生态护岸能够防浪,减少对岸边的冲刷。挡墙抵挡外侧主水面波浪对湖岸的冲刷,同时在挡墙与一般生态护岸间形成稳定水面,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可种植莲、荷、菖蒲等景观植物或芦苇、水葱、茭草生一般生态植物,净化水体; 离岸,减少对景观的影响,可以形成分离于主水面的滨水景观空间。采用离岸式结构,与陆域有3-5m的距离,配合水中植物,从视觉上弱化挡墙突兀的景观效果。分段式结构,可以通过对分段长度、分段形式的不同组合,形成有韵律的空间构型塑造变化的景观。同时,各段之间通过侧向的开口联通内外水体,对垂向传波波浪有较好的防护作用,且不影响挡墙内外的水体联系,便于水生动物的迁徙。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带分段分离式挡墙的生态护岸的断面示意图2为本专利技术带分段分离式挡墙的生态护岸的平面示意图中I是高水位线,2是常水位线,3是低水位线,4是挡墙外侧区域,5是挡墙内侧区域,6是分段分离式挡墙,7是水生植物,8是水生或湿生植物,9是湿生或中生植物,10是挡墙垂向间距,11是垂向间距并列段长度。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如图I、图2所示带分段分离式挡墙的生态护岸,包括生态型护岸,生态型护岸分为上水位区I、水位变动区2、下水位区3,分段分离式挡墙6。生态型护岸的下水位区3外侧布置分段分离式挡墙6 ;分段分离式挡墙6为挡墙为墙式构筑物,由重力式挡墙或悬臂式挡墙或扶壁式挡墙及木桩或钻孔灌注组成的排桩组成。分段分离式挡墙6内侧下水位区3及水位变动区2为生态型坡岸或自然坡岸。分段分离式挡墙6的顶高程不低于常水位。分段分离式挡墙6的顶宽大于或等于O. Im,小于或等于3m。每段长度大于应用水域I. 5倍最大波长且大于或等于100. 0m。每段分段分离式挡墙6之间的垂向间距10大于等于O. 5m且小于等于3m。每段分段分离式挡墙之间相邻挡墙间垂向并列长度大于垂向间距。以满足水流及水生动物通过要求,同时避免过间距过宽削弱防浪效果。其相邻分段挡墙间垂向并列段长度11不小于垂向间距,以增加其对风浪的抵御能力。在实地测验中,选用80-100mm直径木桩排桩式结构,挡墙每段长度选用6.0-10. Om,总长度为280m,相邻挡墙间垂向间距采用O. 6-1. 4 m,挡墙间垂向并列段长度为1.0-2. Om,挡墙高出水面约70cm,挡墙离岸距离为3. 0-8. Om,挡墙内侧近岸局部有I.5-3. 5m的芦苇(测验时间为2011年2月)。测验期内一小时最大风速11.4m/s,平均风速为5. 8m/s,风向主体为由湖心吹向挡墙,侧倾斜25。,挡墙内外各设两个测点,间距为160m,距挡墙两端分别为60m。测得挡墙外20. Om距离处(水深为2. 3米、2. 9m),湖面下O. 5m处最大流速52. 2cm/ s,平均流速16. 4cm/s ;测得挡墙外20. Om距离处水面下I. Om处最大流速42. 3cm/s,平均流速9. 7cm/s ;测得挡墙外20. Om距离处湖底上O. 5m处最大流速16. 2cm/s,平均流速5. 4cm/S。平均浪高约O. 3m ;测得挡墙内挡墙与岸线中线处(距岸边2. 3m,3. 7m ;水深为I. 2m和I. 6m。)湖面下O. 5m 处最大流速28. 9cm/s,平均流速6. 3cm/s ;测得挡墙内挡墙与岸线中线处湖底以上O. 5m处最大流速22. 3cm/s,平均流速2. 7cm/s。平均浪高约O. lm。测验表明,该结构挡墙对湖泊水流及浪高的减弱作用明显,特别是对湖底水流的减弱作用较为明显,能够有效减轻湖泊风成流对湖底冲刷的影响,起到稳定护岸的作用。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在挡墙内侧区域5处种植水生植物7如莲、荷等,在水位变动区种植水生或湿生植物8如池杉、芦苇等,在高水位以上区域种植水生或中生植物9如芦苇、 水杉等。通过水生植物的种植,增强湖滨生态系统稳定性,减少湖岸入湖水体的污染影响。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为保证景观效果,沿设置的分段分离式挡墙6内侧可种植莲、荷等大叶景观植物,减少挡墙的视觉冲击。该方案适用于景观要求较高的水域中,可与景观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在分段分离式挡墙6两侧采用抛石脚,增加挡墙的稳定性,减少外围波浪对挡墙外侧区域水底的冲刷,同时抛石护角也容易形成蟹、虾等水生生物的滨岸栖息地。该方案适合于风浪较大的水体中。实施例五实施方案五在实施方案一的基础上,分段分离式挡墙6采用与汀步结合的方式,其下半部分为挡墙,上半部分设置汀步,与岸边游步道路相联结,成为跨过水域的游步道,亦可成为亲水平台,使挡墙隐藏于汀步或亲水平台之下,弱化其对视觉的冲击,增加其功能。该方案可运用于较小的湖湾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其成陈星刘晓敏孙丽娜严钰杨姝君赵祥
申请(专利权)人:河海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