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臭氧发生器用电极及臭氧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12664 阅读:2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26 20: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臭氧发生器用电极及臭氧发生器。所述臭氧发生器用电极作为臭氧发生器的高压电极,包括有中心导电体,在中心导电体上设置有以中心导电体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的柔性尖端放电体。利用该结构的电极,可以使得高压电极与接地电极之间形成点与面形式的放电,既能提高臭氧浓度、降低电能损耗,同时,还能有效地保护其外侧的介质管,极大地降低了介质管的损坏率。(*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臭氧制取
,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臭氧发生器用的电极及使用该电极的臭氧发生器。
技术介绍
目前,工业上大多利用臭氧发生器、通过介质阻挡放电法来生产臭氧。采用介质阻挡放电的臭氧发生器包括有若干个臭氧发生单元,每个臭氧发生单元设置有高压电极、接地电极、绝缘介质层及放电气隙。通过臭氧发生器的电源将数千伏的电压施加到高压电极及接地电极上,将通入放电气隙中的空气或氧气电离,从而产生臭氧。根据电极形式的不同,现有臭氧发生单元中的电极可分为管式电极和板式电极两大类,其中,管式电极是目前工业上使用较广泛的电极形式。图I所示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一种管式臭氧发生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I所示,作为绝缘介质的介质管12内套设有作为高压电极的内电极11,在内电极11和介质管12间设置有金属丝网16。其中,内电极11 一般为钢管或钢棒,并通过金属丝网16与介质管12紧密接触。内电极11的一端通过丝杆 15对外相连接,以实现多个臭氧发生单元的并联供电。在介质管12外面套设有作为接地电极的外电极13,该外电极13与介质管12之间形成放电气隙14。对于上述结构的管式臭氧发生单元来说,内电极11与外电极13在面与面或网(或线)与面之间形成放电气隙14,在内、外电极之间加上高压时,放电气隙14内的电能分布比较平均,导致其内的气体不易被电离。若要获得电离而产生臭氧,要求在内电极11与外电极13上之间加载较高的电压,电能消耗较大,产生的臭氧浓度较低,且容易造成介质管12 局部击穿,因此,对介质管12及放电气隙14的均匀度要求较高,增加了产生臭氧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介质管12多选用玻璃、搪瓷等较脆的材质制成,臭氧发生器在运输或使用过程中都处于颠簸及振动的状态,内电极11会不断遭受外力的冲击。而以钢管或钢棒制作的内电极11 一方面与介质管12紧密硬接触,另一方面与串联的其他放电管中的高压电极通过螺栓15及连接片16硬连接,将导致外力通过一系列的硬连接及硬接触直接传导至介质管12,造成介质管12损坏率居高不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臭氧发生器用电极,该电极能够使得高压电极与接地电极之间的电能分配相对集中,且能与臭氧发生单元中的介质管紧密接触,同时又不会将外力传导给介质管。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臭氧发生器用电极,该电极作为臭氧发生器的高压电极,包括有中心导电体, 在中心导电体上设置有以中心导电体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的柔性尖端放电体。如上所述的臭氧发生器用电极,所述柔性尖端放电体可以选用柔性导电毛刷来实现。如上所述的臭氧发生器用电极,所述柔性导电毛刷采用耐腐蚀的金属材料制成, 如不锈钢、钛、铬或其化合物等。如上所述的臭氧发生器用电极,所述中心导电体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装配的螺纹, 以便于实现多个电极的连接。本技术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采用上述结构的电极的臭氧发生器,以提高产生的臭氧浓度、降低能耗、降低臭氧发生器介质管的损耗率。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臭氧发生器,包括有若干个臭氧发生单元,每个臭氧发生单元包括介质管、套设在介质管外侧的外电极和位于介质管内侧的内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电极作为臭氧发生器的高压电极,包括有中心导电体,在中心导电体上设置有以中心导电体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的柔性尖端放电体,且柔性尖端放电体的放电尖端抵靠在介质管的内侧壁上。如上所述的臭氧发生器,所述柔性尖端放电体可以选用柔性导电毛刷实现。如上所述的臭氧发生器,所述柔性导电毛刷采用耐腐蚀的金属材料制成,如不锈钢、钛、铬或其化合物等。如上所述的臭氧发生器,所述中心导电体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装配的螺纹,以便于实现多个电极的连接。如上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管的材质为玻璃、搪瓷、陶瓷或塑料中的一种或多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在臭氧发生器中采用包括中心导电体及以中心导电体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的柔性尖端放电体结构的高压电极,使得高压电极与低压电极之间形成点与面形式的放电,电极之间的电能分配相对集中,使放电间隙中的气体较易电离,并可形成电流密度更大的放电细丝;同时,合理布局柔性尖端放电体,可以使得相对集中的电能又能均匀、密集分布,以便有效利用放电面积。另一方面,柔性尖端放电体既能与介质管内壁密切接触,同时又不会把外界力传导给介质管,从而有效降低了介质管的损坏率,提高了整个臭氧发生器的抗震动性能。结合附图阅读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技术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管式臭氧发生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臭氧发生器用电极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实施例的侧剖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臭氧发生器中的臭氧发生单元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实施例的侧剖结构示意图。上述各图中,附图标记及其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U、内电极;12、介质管;13、外电极;14、放电气隙;15、丝杆;16、金属丝网;21、内电极;211、中心导电体;212、尖端放电体;213、螺纹;22、介质管;23、外电极;24、放电气隙。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描述。图2和图3所示为本技术臭氧发生器用电极的一个实施例,其中,图2为该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侧剖结构示意图。如图2及图3所示,该实施例的臭氧发生器用电极包括有中心导电体211,在中心导电体211上设置有以该中心导电体211为中心、整体呈放射状排列的柔性尖端放电体 212。该实施例的电极可作为臭氧发生器的高压电极来使用。在使用时,中心导电体211 起到连接及导电的作用,将来自电源的高压电引入至尖端放电体212上,实现高压电极的尖端放电。中心导电体211同时作为整个电极的中心,在其上设置的放射状排列的柔性尖端放电体与臭氧发生器中的介质管相接触,一方面实现电能较为集中的尖端放电,用以电离气体而产生臭氧,另一方面通过其柔性形变,保护与其接触的介质管尽量免受外力冲击。 具体使用结构及原理可参见图4、图5及后续的描述。对于中心导电体211,可以是由多股钢丝拧结而成的导电杆,或者其他结构形式。 对于柔性尖端放电体212,可以选用柔性导电毛刷或者密集分布的细丝来实现。对于柔性导电毛刷或细丝的材质,可以采用耐腐蚀的金属材料制成,如不锈钢、钛、铬或其化合物等。此外,为便于实现臭氧发生器中多个高压电极的并联连接,在中心导电体211的一端设置有便于装配的螺纹213。图4和图5示出了本技术臭氧发生器中的臭氧发生单元的一个实施例,其中, 图4为该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该实施例的侧剖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作为臭氧发生器中的一个臭氧产生单元,其高压电极采用上述图2及图3结构形式的电极。具体来说,该臭氧发生单元包括有介质管22,在介质管22外侧套设有作为接地电极的外电极23,介质管22内侧设置有作为高压电极的内电极21,外电极23与介质管22之间形成有放电气隙24。内电极21的结构如图2及图3所示,包括有中心导电体211及呈放射状排列的柔性尖端放电体212,柔性尖端放电体212的放电尖端抵靠在介质管22的内侧壁上,与介质管22紧密接触。其中,介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香鹏王承宝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国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