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吨位长行程油缸顶升模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598664 阅读:7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22 00: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吨位长行程油缸顶升模架,包括5个顶升装置,钢桁架,设置在所述钢桁架上部的顶部工作平台,以及吊挂在钢桁架下部的内挂架装置、外挂架装置和模板装置,所述钢桁架由2根高主桁架和9根高次桁架交替设置成井子型钢结构平台,并且所述的主次桁架具由标准的桁架单元拼装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顶升模架用于具有狭长型高层或超高层核心筒的施工,该模架突破了传统施工模式的束缚,采用五支点非对称布置的方式,有利于增大平台核心区域的面积,并且将支撑布置在靠近外墙的区域有利于减小悬挑区域的面积,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各部件采用以满足模数为主的标准组件组成,成本低、拆卸方便,能够在不同的工程中周转使用,有利于降低成本并且缩短工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机械领域,涉及一种顶升模架,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核心筒施工用的大吨位长行程油缸顶升模架
技术介绍
现有的整体顶升模架体系中的支撑立柱通常采用固定长度的大直径钢管柱作为竖向支撑柱,并且需根据不同建筑的结构特点专门定制,采用焊缝连接,施工工期长,施工造价高,安装拆卸困难,无法周转使用,所以增加了施工成本与施工难度。通常的整体顶升模架体系中的钢平台是根据在施的工程核心筒形状,采用定制式的焊接空间钢桁架平台, 该平台上悬挂挂架和模板,同时平台可以用来堆载、安置施工机械、布置走道。但由于现有的空间钢桁架平台采用型钢焊接连接而成,焊接工艺繁琐复杂,不但搭设起来耗时耗力,而且使用完以后拆卸起来也很麻烦,所以大大的延长了施工工期,此外,由于平台是焊接而成的,使用结束后需破坏性拆卸,不能重复周转使用,只能废弃,所以会浪费大量的材料,增加施工成本。另外,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稳定的三角形支撑体系,或者四角对称的支撑体系。例如广州珠江新城西塔工程核心筒结构复杂,平面、立体结构形式变化多,结构中有3面短墙平面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将顶升模板系统支撑点设置在靠近3面短墙的位置,采用3台大行程油缸顶升模板施工;而深圳京金融中心工程采用4台大行程油缸顶升模架施工。然而对于具有较为狭长结构的核心筒,采用三角形支撑或者四角对称支撑将不得不增加悬挑区域的长度,从而减少了操作平台的承载能力,并且给施工带来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吨位长行程油缸顶升模架,其适用于具有狭长型高层或超高层核心筒的施工。本专利技术的大吨位长行程油缸顶升模架突破了传统施工模式的束缚,采用五支点非对称布置的方式,有利于增大顶模钢平台核心区域的面积,并且尽量将支撑布置在靠近外墙的区域有利于减小悬挑区域的面积,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另外本专利技术的钢桁架体系采用标准件装配结构,各部件采用以满足模数为主的标准组件组成,成本低、拆卸方便,并且能够在不同的工程中周转使用,有利于降低成本并且缩短工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大吨位长行程油缸顶升模架,包括5个顶升装置,由该5个非对称设置的顶升装置支撑的钢桁架,设置在所述钢桁架上部的顶部工作平台,以及吊挂在钢桁架下部的内挂架装置、外挂架装置和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桁架由2根2. 4m高主桁架和9根I.7m高次祐1架构成,主次祐1架由6节标准的6m主祐1架单元拼装而成;第I排次祐1架至第4 排次桁架由4节标准的6m次桁架单元组成,其中第3排次桁架中间两节设置成双排形式; 第6排次桁架由3节标准的6m桁架单元组成,第5排次桁架、第8排次桁架、第9排次桁架由2节标准的6m桁架单元组成;所述的9根I. 7m高次桁架平行设置,第2排次桁架至第I 排次祐1架的间距为4100mm,第3排次祐1架至第2排次祐1架的间距为6050mm,第4排次祐1架至第3排次祐1架的间距为6000mm,第6排次祐1架至第4排次祐1架的间距为5950mm,第7排次祐1架至第6排次祐1架的间距为3120mm,第8排次祐1架至第7排次祐1架的间距为6000mm,第9 排次桁架至第8排次桁架的间距为2875mm 第I顶升装置位于第2主桁架上并且其至第I 排次桁架的垂直距离为3350mm,第I排次桁架一端至第I顶升装置的水平距离为6925mm, 第2排次桁架至第I顶升装置的水平距离为7425mm,第3排次桁架至第I顶升装置的水平距离为6725mm,第4排次桁架至第I顶升装置的水平距离为6925mm,第6排次桁架至第I 顶升装置的水平距离为6925mm,第7排次桁架至第I顶升装置的水平距离为4000mm,第8 排次桁架至第I顶升装置的水平距离为2230mm,第9排次桁架至第I顶升装置的水平距离为3150mm ;第2顶升装置位于第I主桁架上,其至第I顶升装置的水平距离为10150mm,其至第I顶升装置的垂直距离为3350mm ;第3顶升装置位于第3排次桁架上,其至第I顶升装置的水平距离为5750mm,其至第I顶升装置的垂直距离为6700mm ;第4顶升装置位于第 2主桁架与第5排次桁架的交叉点处,其至第I顶升装置的水平距离为500_,其至第I顶升装置的垂直距离为15800mm ;第5顶升装置位于第I主桁架上,其至第I顶升装置的水平距离为7275mm,其至第I顶升装置的垂直距离为24470mm。优选地,所述顶升装置的主立柱由外方管和内方管组成,内方管与其上部的钢桁架连接,外方管与支腿连接,所述的顶升装置还包括支腿桁架、导向腿和连接在支腿桁架与导向腿之间的顶升油缸,所述支腿桁架包括支腿桁架主体和连接在支腿桁架上的2个支腿以及2个支腿驱动油缸,所述导向腿包括导向腿主体和导向腿驱动油缸。优选地,所述标准的6m主桁架单元包括端部开有螺孔的主桁架上弦杆、端部开有螺孔的主桁架下弦杆和间隔焊接连接在主桁架上弦杆与主桁架下弦杆之间的主桁架竖向腹杆以及在两个主桁架竖向腹杆之间斜向连接的2根主桁架斜向腹杆,所述的主桁架上弦杆、主桁架下弦杆、主桁架竖向腹杆和主桁架斜向腹杆均采用H型钢构成。优选地,所述标准的6m次桁架单元包括端部开有螺孔的次桁架上弦杆、端部开有螺孔的次桁架下弦杆和间隔焊接连接在次桁架上弦杆与次桁架下弦杆之间的次桁架竖向腹杆以及在两个次桁架竖向腹杆之间斜向连接的2根次桁架斜向腹杆,所述的次桁架上弦杆、次桁架下弦杆、次桁架竖向腹杆和次桁架斜向腹杆均采用H型钢构成。优选地,主桁架和次桁架在交叉位置处通过桁架连接器可拆卸地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①本专利技术创新地采用了五支点非对称布置的大吨位长行程顶升模板体系,特别适用于具有狭长非对称结构的核心筒施工工程;有利于增大顶模钢平台核心区域的面积,并且尽量将支撑布置在靠近外墙的区域有利于减小悬挑区域的面积,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②各部件采用以满足模数为主的标准组件组成,成本低,拆装方便,多种组合提高了系统对不同工程的适应性;本专利技术的模架体系在超层建筑截面变化时实现只需对模板进行适当改造,而支撑系统始终保持不变。各构件以螺栓连接和销轴连接为主,便于安装拆卸和过程调整,当提模施工完成后,可将标准件与非标准件拆下,实现了支撑立柱、钢平台、挂架、模板等组件的周转使用,有效的降低了工程造价。③本专利技术的顶升支撑点位于墙顶上,无步距的限制,上升高度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意调整;由于整个桁架位于结构墙体之上,不存在结构整体坠落问题,安全可靠。④本专利技术的模架体系各主要系统内部及系统之间均采用可拆卸连接,安装拆卸方便,配合不同建筑物的标准件组合实现模架周转使用,可降低模架成本。可拆卸连接以及可调节设计使模架在墙体变截面处理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适应性更强,有效的降低了施工难度。本专利技术在提模施工结束后,可采用分块回收,拆卸容易,降低了拆除的难度。⑤本专利技术根据核心筒的形状布置钢平台的主受力桁架和次受力桁架,使钢平台主要由满足模数的标准件组成,在各组件间通过可拆卸连接,将组件拼装为装配式可变钢桁架平台,所以搭设起来非常简单,大大加快了施工工期,降低了施工成本。⑥本专利技术的模架可形成一个独立、封闭、安全的作业空间;模架的钢桁架既用来悬挂模板、挂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健华柏春有常鹏林玉成赵少山马宏代志彬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安德固脚手架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