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平定专利>正文

城市快速交通网络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7586628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20 0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城市快速交通网络系统,由主干道、支路,以及位于主干道十字交汇处的完全互通式立交桥、主干道与支路十字交汇处的担担桥、主干道与支路丁字交汇处的担子桥构成。完全互通式立交桥由基路、机动车引桥、机动车跨线拱桥和矩环形转弯桥构成机动车立体通行道路,非机动车引桥、单峰桥、双峰桥、非机动车转弯桥和坡道构成非机动车立体通行道路,地面人行道、人行天桥和行人阶梯构成行人立体通行道路。本发明专利技术全部主干道与主干道、主干道与支路之间没有冲突点,不设交通信号灯,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各行其道,交通连续不断,实现了城市主要交通道路的快速畅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城市交通道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城市车辆通行能力的交通网络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近年来,我国许多大型城市已进入汽车社会,城市交通道路拥堵已成为我国制约城市发展、威胁城市安全的重大问题之一。 交通道路拥堵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给人们的社会活动带来诸多不便,越来越严重的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虽然众多城市花巨资兴建地铁、轨道交通、高架桥、大型立交桥等设施,使局部交通得到缓解,但始终无法改变整个城市交通拥堵的被动局面。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压力,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城市快速交通网络系统。本专利技术的城市快速交通网络系统是由主干道I、支路2,以及位于主干道十字交汇处的完全互通式立交桥3、主干道与支路十字交汇处的担担桥4、主干道与支路丁字交汇处的担子桥5构成的。其中,所述的主干道I是指由单向二条及以上机动快车道J6、一条机动慢车道J7、 一条地面非机动车道Fll和一条地面人行道R4组成的车道。所述的支路2是指由单向二条以下机动快车道J6、一条机动慢车道J7、一条地面非机动车道Fll和一条地面人行道R4组成的车道。所述的完全互通式立交桥3是指设置在主干道与主干道十字交汇处的立交桥,由横向和纵向十字交叉两边对称的基路J8,连接在横向基路J8之间、跨越纵向基路J8的机动车跨线拱桥J2,设置在十字交叉上方的矩环形转弯桥J3,以及横向和纵向两边对称、连接基路J8与矩环形转弯桥J3的机动车引桥Jl构成机动车立体通行道路;由横向和纵向两边对称的非机动车引桥FI、连接在纵向非机动车引桥FI之间的双峰桥F2、连接在横向非机动车引桥Fl与双峰桥F2之间的单峰桥F3,位于矩环形转弯桥J3内侧的非机动车转弯桥F4、 以及连接在单峰桥F3与非机动车转弯桥F4之间的坡道F5构成非机动车立体通行道路;由地面人行道R4、两个跨越纵向基路J8的人行天桥R1、连接人行道R4与人行天桥Rl的行人阶梯R3、以及连接在行人阶梯R3之间,跨越横向基路J8的半空人行桥R2构成行人立体通行道路。其中,所述的基路J8是指与主干道I连接的完全互通式立交桥3的地面部分,包括中央隔离带J5、中央隔离带J5两边对称的完全互通的单向二条及以上机动车快车道J6、 一条机动车慢车道J7、一条地面非机动车道Fll和一条地面人行道R4。所述的机动车跨线拱桥J2用于连接横向基路J8、跨越纵向基路J8,其包括有与基路J8相同的中央隔离带J5、机动车快车道J6和机动车慢车道J7。所述的机动车引桥Jl在完全互通式立交桥3的四个方向共8条对称,其底端连接基路J8,顶端与矩环形转弯桥J3相连。另外,在完全互通式立交桥3上还设有4个半圆形的机动车小掉头桥J4,所述的机动车小掉头桥J4连接在平行的两条机动车引桥Jl之间。所述的矩环形转弯桥J3由内环车道J9和外环车道JlO组成。所述的非机动车引桥Fl在立交桥的四个方向共8条,与主干道I上的8条地面非机动车道F11相连,纵向非机动车引桥FI的另一端与双峰桥F2连接,横向非机动车引桥FI 的另一端连接在单峰桥F3上。所述的双峰桥F2为位于机动车跨线拱桥J2下方的纵向非机动车道,两端均与非机动车引桥Fl相连。所述的单峰桥F3是垂直于双峰桥F2的横向非机动车道,一端与非机动车引桥Fl 相连,另一端与双峰桥F2相连。所述的非机动车转弯桥F4位于矩环形转弯桥J3的内侧,由空中直行桥F7和空中半环桥F8连接构成,坡道F5的高端与非机动车转弯桥F4相连,低端与单峰桥F3相连。另外,还可以在单峰桥F3之间连接有半空桥非机动车道桥F6,所述半空桥非机动车道桥F6与半空人行桥R2并行,便于横向的非机动车调头,同时,半空人行桥R2也便于空中行人从机动车跨线拱桥J2的下方穿越机动车跨线拱桥。本专利技术还在完全互通式立交桥3上设置有空中机动车停车场G1,所述空中机动车停车场Gl设置在矩环形转弯桥J3的外侧,通过空中停车场车道G4与矩环形转弯桥J3相连。所述的空中机动车停车场Gl、空中停车场车道G4和矩环形转弯桥J3均可以与主干道I两侧的商店、宾馆、酒店、机关等单位有机地融为一体。同时,本专利技术还在完全互通式立交桥3上设置有桥上公交站G2、桥下公交站G3、地面非机动车存车处G7和公共厕所G6。所述的桥上公交站G2设在机动车跨线拱桥J2上双向慢车道J7的外侧,桥下公交站G3设在机动车跨线拱桥J2下双向慢车道J7的外侧。在桥下公交站的两侧设有公共厕所G6和非机动车存车处G7。进一步地,可以将所述的人行天桥Rl兼做桥上公交站G2的公交站台。所述的担担桥4是指主干道与支路十字交汇处设置的立交桥,担子桥5是指主干道与支路丁字交汇处设置的立交桥,担担桥4和担子桥5只设计有主干道I直行和右转弯以及支路2右转弯功能。担担桥4和担子桥5的主干道I与支路2之间的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分别通过机动车引桥Jl和非机动车引桥Fl连接构成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立体通行通道。由位于主干道I两侧的地面人行道R4、跨越主干道I的人行天桥R1、连接地面人行道 R4与人行天桥Rl的行人阶梯R3构成双向行人立体通行道路。在担担桥4和担子桥5的桥上也设有桥上公交站G2,并在桥上公交站G2的下方设有公共厕所G6和非机动车存车处G7。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在主干道I的两侧设置绿化带G8,所述的绿化带G8位于机动车道 J7和地面非机动车道Fll之间。本专利技术的城市快速交通网络系统中,全部主干道与主干道、主干道与支路之间没有冲突点,不设交通信号灯,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各行其道,交通连续不断,实现了城市主要交通道路的快速畅通。本专利技术还在城市快速交通网络系统的立交桥上设计了公交站点、公共厕所、空中机动车停车场和地面非机动车存车处,使其功能更加齐全。并且,还可以在拱桥的下面腾出两块休闲场地。本专利技术城市快速交通网络系统的占地面积较为经济,以单向四条机动车道、一条非机动车道和一条人行道的立交桥为例,中心隔离带I米,每侧3. 75米宽的机动车快车道两条,3米宽的机动车慢车道两条,机动车慢车道外设3米的绿化带,绿化带外侧分别设3米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各一条,道路占地面积不超过46米,即使是多功能完全互通式立交桥的高度也不超过6米,立交桥在6米高的空中宽度也不超过58米,无需大量拆迁便可建造。本专利技术核心单元立交桥的设计只有二层,高度合理,可以保持和展示道路两旁建筑的风貌。立交桥的结构设计简单,线路清晰便捷,方便司机的识别。本专利技术城市快速交通网络系统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设立有多重救济路线,当司机或行人在不慎走错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救济路线方便地返回到正确的行进路线上,不必绕圈子走冤枉路。本专利技术的城市快速交通网络系统可以结合城市旧城改造分段、分片实施。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城市快速交通网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中完全互通式立交桥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机动车立体通行通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中基路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2中非机动车立体通行通道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坡道F5的设置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2中行人立体通行通道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I中担担桥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I中担子桥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一主干道,2—支路,3—完全互通式立交桥,4一担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平定
申请(专利权)人:李平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