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桥梁施工过程中的移动支撑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569978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5 03: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桥梁施工过程中的移动支撑架,包括内部中空的钢管一、钢管二、钢管三、钢管四,所述钢管一、钢管二、钢管三、钢管四依次连接,钢管一和钢管四连接,所述钢管一、钢管二、钢管三、钢管四的底部均设置有滚轮。该移动支撑架的结构简单,利用滚轮对支撑架进行快速移动,方便对桥梁的底部和侧壁进行施工,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制作成本低,利用工地是废弃材料就能进行制作,节约了生产资源。(*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移动支撑架,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桥梁施工过程中的移动支撑架
技术介绍
人类在原始时代,跨越水道和峡谷,是利用自然倒下来的树木,自然形成的石梁或石拱,溪涧突出的石块,谷岸生长的藤萝等。人类有目的地伐木为桥或堆石、架石为桥始于何时,已难以考证。据史料记载,中国在周代(公元前11世纪 前256年)已建有梁桥和浮桥,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桥。古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1800年建造了多跨的木桥,桥长达183米。古罗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桥,在公元前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峡的浮船桥。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公元前4世纪时建起挑出石拱桥(拱腹为台阶式)。古代桥梁在17世纪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并按建桥材料把桥分为石桥和木桥。18世纪铁的生产和铸造,为桥梁提供了新的建造材料。但铸铁抗冲击性能差,抗拉性能也低,易断裂,并非良好的造桥材料。19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酸性转炉炼钢和平炉炼钢技术的发展,钢材成为重要的造桥材料。钢的抗拉强度大,抗冲击性能好,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出现钢板和矩形轧制断面钢材,为桥梁的部件在厂内组装创造了条件,使钢材应用日益广泛。18世纪初,专利技术了用石灰、粘土、赤铁矿混合煅烧而成的水泥。19世纪50年代,开始采用在混凝土中放置钢筋以弥补水泥抗拉性能差的缺点。此后,于19世纪70年代建成了钢筋混凝土桥。近代桥梁建造,促进了桥梁科学理论的兴起和发展。1857年由圣沃南在前人对拱的理论、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较完整的梁理论和扭转理论。这个时期连续梁和悬臂梁的理论也建立起来。桥梁桁架分析(如华伦桁架和豪氏桁架的分析方法)也得到解决。19世纪70年代后经德国人K.库尔曼、英国人W. J.M.兰金和J.C.麦克斯韦等人的努力,结构力学获得很大的发展,能够对桥梁各构件在荷载作用下发生的应力进行分析。这些理论的发展,推动了桁架、连续梁和悬臂梁的发展。19世纪末,弹性拱理论已较完善,促进了拱桥发展。20世纪20年代土力学的兴起,推动了桥梁基础的理论研究。在桥梁的施工过程中,桥梁的底部通常距离地面有一定的高度,工人的身高够不着,使用大型的设备不但成本高,而且体积大,移动不方便,延误工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桥梁施工过程中的移动支撑架,该移动支撑架的结构简单,利用滚轮对支撑架进行快速移动,方便对桥梁的底部和侧壁进行施工,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制作成本低,利用工地是废弃材料就能进行制作,节约了生产资源。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用于桥梁施工过程中的移动支撑架,包括内部中空的钢管一、钢管二、钢管三、钢管四,所述钢管一、钢管二、钢管三、钢管四依次连接,钢管一和钢管四连接,所述钢管一、钢管二、钢管三、钢管四的底部均设置有滚轮。所述钢管一和钢管二之间设置有支撑管一,所述支撑管一的两端分别与钢管一和钢管二连接。所述钢管三和钢管四之间设置有支撑管二,所述支撑管二的两端分别与钢管三和钢管四连接。所述支撑管一和支撑管二之间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两端分别与支撑管一和支撑管二连接。所述钢管一和钢管四之间设置安装管一,所述安装管一的两端分别与钢管一和钢管四连接;所述钢管二和钢管三之间设置安装管二,所述安装管二的两端分别与钢管二和钢管三连接。所述钢管一和钢管二之间设置有支撑管三,所述支撑管一和支撑管三之间设置有爬梯一,所述爬梯一的两端分别与支撑管一和支撑管三连接。所述钢管三和钢管四之间设置有支撑管四,所述支撑管二和支撑管四之间设置有爬梯二,所述爬梯二的两端分别与支撑管二和支撑管四连接。所述滚轮的底端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移动支撑架的结构简单,利用滚轮对支撑架进行快速移动,方便对桥梁的底部和侧壁进行施工,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制作成本低,利用工地是废弃材料就能进行制作,节约了生产资源。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1一支撑管一 ;2—爬梯一 ;3—钢管一 ;4一支撑管三;5—安装管一 ;6—安装管二 ;7—滚轮;8—支撑管四;9一爬梯二 ;10—钢管三;11 一支撑管二 ;12—钢管四;13—支撑板;14一钢管二。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实施例如图1所示,用于桥梁施工过程中的移动支撑架,包括内部中空的钢管一 3、钢管二 14、钢管三10、钢管四12,所述钢管一 3、钢管二 14、钢管三10、钢管四12依次连接,钢管一 3和钢管四12连接,所述钢管一 3、钢管二 14、钢管三10、钢管四12的底部均设置有滚轮7。采用钢管制作,不但结构简单,而且能够快速拆卸。所述钢管一 3和钢管二 14之间设置有支撑管一 1,所述支撑管一 1的两端分别与钢管一 3和钢管二 14连接。通过多根支撑管的连接,使得钢管之间的稳固性更好,构成一个立体结构,工人站在上边不会产生摇晃。所述钢管三10和钢管四12之间设置有支撑管二 11,所述支撑管二 11的两端分别与钢管三10和钢管四12连接。所述支撑管一 1和支撑管二 11之间设置有支撑板13,所述支撑板13的两端分别与支撑管一 1和支撑管二 11连接。支撑板13作为工人在施工过程中踩踏的装置,支撑板13需要具有合适的宽度和厚度,能够支撑住工人以及工具的重量,保证工人的安全。所述钢管一 3和钢管四12之间设置安装管一 5,所述安装管一 5的两端分别与钢管一 3和钢管四12连接;所述钢管二 14和钢管三10之间设置安装管二 6,所述安装管二 6的两端分别与钢管二 14和钢管三10连接。安装管在侧面上保证支撑架整体的稳固性,起着肋板的作用。所述钢管一 3和钢管二 14之间设置有支撑管三4,所述支撑管一 5和支撑管三4之间设置有爬梯一 2,所述爬梯一 2的两端分别与支撑管一 5和支撑管三4连接。在支撑架的两侧设置爬梯,方便工人的上下。支撑管三4设置在支撑管一 5的下方。所述钢管三10和钢管四12之间设置有支撑管四8,所述支撑管二 11和支撑管四12之间设置有爬梯二 9,所述爬梯二 9的两端分别与支撑管二 11和支撑管四12连接。支撑管四12设置在支撑管二 11的下方所述滚轮7的底端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滚轮7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保证了支撑架的平衡性,方便工人在施工过程中的稳定,保证工人的安全。采取上述方式,就能较好地实现本技术。权利要求1.用于桥梁施工过程中的移动支撑架,包括内部中空的钢管一(3)、钢管二(14)、钢管三(10)、钢管四(12),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一(3)、钢管二(14)、钢管三(10)、钢管四(12) 依次连接,钢管一(3)和钢管四(12)连接,所述钢管一(3)、钢管二(14)、钢管三(10)、钢管四(12)的底部均设置有滚轮(7)。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桥梁施工过程中的移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一 (3)和钢管二(14)之间设置有支撑管一(1 ),所述支撑管一(1)的两端分别与钢管一(3)和钢管二(14)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桥梁施工过程中的移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三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强曾维亮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市政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