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电流分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568539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5 01: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组合式电流分配装置,至少设有二个分配本体,分配本体的中间夹设有导电排,每个分配本体的一侧设有相同数量且位置相对应的若干个卡槽,每个卡槽内侧设有与每个导电排连通的导电夹槽,每个卡槽内设有一个转相导电排,每个转相导电排与其中一个分配本体的导电排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组合式电流分配装置采用多个分配本体构成的组合式结构,每个分配本体在分流位置设有卡槽,通过设在卡槽内的转相导电排,将电流分配至出线端子,使得出线端子在同一个水平位置,从而大大地方便断路器等电器的安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组合式结构,使得其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易加工易安装,在实际应用时,可以按需要选择二个、三个或四个分配本体组合在一起。(*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流分配装置,更具体地说是指一种组合式电流分配装置, 通过多个分配本体的结合,能实现多相电源的组合式电流分配。
技术介绍
目前,在断路器等产品前端要通过电流分配装置(又可以称之为电流分配器或电流分流器)进行电流分配,由于不同的断路器会选择不同数量的电源进线,从而为不同的电器提供不同的电流,比如会出现单极、三极与二极、四极开关,当它们需要混装时相序得不到保证,无法实现混合安装,即便勉强能混装时,也是安装十分地不方便,不同的相线之间需要电线进行转换。因此现有技术中,大多数采用的是分开安装,比如A相、B相、C相的单相断路器各自安装在一排,三相断路器则又另外安装在一排。由于传统的技术中缺少合适的电流分配装置,导致在电流分配时,安装起来十分地麻烦,而且维修不方便,同时大大地增加了电气箱的结构尺寸。不管是用于家庭用电,还是用于工业用电,或是商业用电,这种庞大结构的电源配电箱,给用户带来诸多的不便。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人创新地设计出一种组合式电流分配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组合式电流分配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组合式电流分配装置,至少设有二个分配本体,所述分配本体的中间夹设有导电排,每个分配本体的一侧设有相同数量且位置相对应的若干个卡槽,所述的每个卡槽内侧设有与每个导电排连通的导电夹槽,每个卡槽内设有一个转相导电排,每个转相导电排与其中一个分配本体的导电排电性连接。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还包括用于连接导电排与转相导电排的导电夹,所述的导电夹设于导电夹槽内。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导电夹为槽型结构,包括槽型侧部和槽型底部,槽型侧部与导电排的两侧为弹压式电性连接,槽型底部与转相导电排固定联接。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还包括与转相导电排固定联接的出线端子。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转相导电排至少设有二个用于联接导电夹及出线端子的联接通孔,所述的出线端子包括具有螺纹联接部的后端和具有扁平部的前端;所述导电夹的槽型底部设有螺纹孔。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还包括用于联接导电夹与转相导电排的螺钉和用于联接转相导电排与出线端子的螺母,所述的螺钉为沉头螺钉,所述的联接通孔的外端设有沉孔面。 所述的螺母优选方形螺母,其外形正好卡设于导电夹槽内;螺母优选绝缘的外壳结构,其厚度大于出线端子的螺纹联接部。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卡槽为T型槽;所述导电夹的槽型结构的槽口宽度小于槽底宽度,槽口的内侧表面与导电排的表面接触,以构成槽型侧部与导电排两侧的弹压式电性连接。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导电夹的槽口外端还设有向外倾斜的导入部,所述导电夹槽的内端两侧设有用于止抵导入部外侧的斜楔部。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分配本体的上平面设有定位销部,所述分配本体的下平面设有定位孔;所述导电排设有联接端,所述的联接端伸出分配本体之外并设有联接孔, 相邻二个导电排联接端的联接孔相互错开。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分配本体为分体式结构,包括上盖和底壳,所述的底壳设有用于容置导电排的导电排槽和前述的导电夹槽。其中的导电排、转相导电排均优选铜排。导电夹和出线端子也优选铜材。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组合式电流分配装置采用多个分配本体构成的组合式结构,每个分配本体在分流位置设有卡槽,通过设在卡槽内的转相导电排,将电流分配至出线端子,使得出线端子在同一个水平位置,从而大大地方便断路器等电器的安装。本技术由于采用了组合式结构,使得其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易加工易安装,在实际应用时,可以按需要选择二个、三个或四个分配本体组合在一起,可以实现单极、三极与二极、四极开关和断路器等电器产品的混装。其尺寸大小均可以按照断路器之类产品的规格进行设计。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组合式电流分配装置具体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图1的立体爆炸图;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组合式电流分配装置与断路器安装联接在一起的立体结构图;图4是图3的主视图;图5为图4的A-A位置的局部剖视图;图6为图4的B-B位置的局部剖视图;图7为图5的C部局部放大图;图8为图6的D部局部放大图;图9为本技术组合式电流分配装置另外一种具体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的放大图;图10为本技术组合式电流分配装置另外一个采用分体式分配本体的具体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的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分配本体 IA 上盖IB 底壳 11卡槽121斜楔部 12导电夹槽13定位销部14导电排槽2导电排 21联接端22联接孔3转相导电排311沉孔面31联接通孔4导电夹41槽型侧部42槽型底部421螺纹孔43螺钉44导入部5出线端子51螺纹联接部52扁平部53螺母6断路器61安装导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充分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一步介绍和说明,但不局限于此。如图1至图8所示,本技术组合式电流分配装置,设有4个分配本体1,分配本体1的中间夹设有导电排2,每个分配本体内设有用于容置导电排2的导电排槽14,每个分配本体1的一侧设有相同数量且位置相对应的M个卡槽11,每个卡槽内侧设有与每个导电排2连通的导电夹槽12 (即导电夹槽12与导电排槽14是相通的),每个卡槽11内设有一个转相导电排3,每个转相导电排3与其中一个分配本体1的导电排2电性连接。还包括用于连接导电排2与转相导电排3的导电夹4,导电夹4设于导电夹槽12内。导电夹4为槽型结构,包括槽型侧部41和槽型底部42,槽型侧部41与导电排2的两侧为弹压式电性连接,槽型底部42与转相导电排3固定联接。还包括与转相导电排3固定联接的出线端子 5。转相导电排3设有四个用于联接导电夹4及出线端子5的联接通孔31,出线端子5包括具有螺纹联接部51的后端和具有扁平部52的前端;导电夹4的槽型底部42设有螺纹孔 421。还包括用于联接导电夹4与转相导电排3的螺钉43和用于联接转相导电排3与出线端子5的螺母53,螺钉43为沉头螺钉,联接通孔31的外端设有沉孔面311。螺母53优选方形螺母,其外形正好卡设于导电夹槽12内;螺母43优选绝缘的外壳结构,其厚度大于出线端子5的螺纹联接部51。这种结构,可以使得出线端子5与导电夹4处于同一联接通孔的位置时,可以利用出线端子5的螺纹联接部51旋入导电夹4的螺纹孔421内,直接将导电夹4、转相导电排3和出线端子5固定在一起;若出线端子5和导电夹4不处于同一联接通孔的位置时,导电夹4通过螺钉43进行固定联接,出线端子5通过旋入螺母53进行固定联接。其中,卡槽11为T型槽;导电夹4的槽型结构的槽口宽度小于槽底宽度(类似于燕尾形结构),槽口的内侧表面与导电排的表面接触,以构成槽型侧部与导电排两侧的弹压式电性连接;导电夹4的槽口外端还设有向外倾斜的导入部44。分配本体1的上平面设有定位销部13,分配本体1的下平面设有定位孔(图中未出示);导电排2设有联接端21,联接端21申出分配本体1之外并设有联接孔22,相邻二个导电排2的联接端21的联接孔22 相互错开,以方便联接电源输入线。其中的导电排2、转相导电排3均优选铜排,导电夹4和出线端子5也优选铜材。装配过程为先将导电排装入分配本体内,在每个分流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鹏田志刚肖辉涛彭泽奇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市丰兰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