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锌分离选矿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56709 阅读:6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铜锌分离选矿方法,步骤如下:(1)一段磨矿:磨矿粒度为65-70%-0.074毫米条件下,使用由石灰、硫化钠、硫酸锌和亚硫酸钠组成的组合抑制剂;(2)铜粗精矿再磨精选:采用单槽快速浮选选出部分铜、银品位高,含锌低的优质铜精矿,继续使用由石灰、硫化钠、硫酸锌和亚硫酸钠组成的组合抑制剂,实现了抑锌浮铜;(3)锌-硫分选:用丁黄药作捕收剂浮锌,所得锌硫混合精矿;加石灰调浆抑硫浮锌,获得锌精矿和部分硫精矿,等可浮尾矿再加丁黄药浮选再获得部分硫精矿。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选用“配矿,一段磨矿,铜粗精矿再磨精选,锌硫等可浮工艺流程”很好的解决了“铜精矿含锌过高,或者锌精矿含铜”超标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多金属矿石的选矿技术,主要是一种。
技术介绍
多金属矿石是富含银的铜锌硫原生硫化矿,可回收的元素有铜、银、硫、锌、金等,经过浮选,可 获得铜、锌、硫三种精矿,金、银富集于铜精矿中。由于铜锌硫类型的矿石性质多变,嵌布关系复杂, 所含金属矿物繁多,给铜锌分离选矿作业带来很大难度。正因为铜锌矿石的浮选分离是比较困难的,所 以国内外常规的浮选流程多种多样,有优先、混合、部分优先或混合可浮等,同时为了使铜锌矿物充分 解离而采用多段磨矿,锌的抑制剂也用多种药剂组合,有的还采用氧化、加温等方法以及选-冶联合流 程等。但是,尽管如此,在实际生产中还是经常出现铜精矿含锌过高,或者锌精矿含铜超标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多金属矿石中的。 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这种,步骤如下(1) 、 一段磨矿选原矿石铜锌质量比不大于2.0,磨矿粒度为65-70%-0.074毫米条件下,使用 由石灰、硫化钠、硫酸锌和亚硫酸钠组成的组合抑制剂,其中石灰1000 3000克/吨,硫化钠100 800 克/吨,硫酸锌500 1600克/吨和亚硫酸钠300 1000克/吨;(2) 、铜粗精矿再磨精选采用单槽快速浮选选出部分铜、银品位高,含锌低的优质铜精矿,继续使用由石灰、硫化钠、硫酸锌和亚硫酸钠组成的组合抑制剂,实现了抑锌浮铜;其中石灰1000 3000 克/吨,硫化钠100 800克/吨,硫酸锌500 1600克/吨和亚硫酸钠300 1000克/吨;(3) 、锌-硫分选用丁黄药作捕收剂浮锌,部分易浮的硫也进入泡沫,所得锌硫混合精矿;加石 灰调浆抑硫浮锌,获得锌精矿和部分硫精矿,等可浮尾矿再加丁黄药浮选再获得部分硫精矿;黄药加入 量30 50 g/t,和石灰的加入量600 1000g/t。(4) 、在浮选过程中加入抑制剂活化剂捕收剂的范围是石灰,1000 3000克/吨;硫化钠,100 800克/吨;硫酸锌,500 1600克/吨;硫酸铜,0.2 0.6克/吨;亚硫酸钠,300 1000克/吨;复合 捕收剂PAC-1000,10克/吨;丁铵黑药,20 120克/吨;丁黄药,5 100克/吨;2#油,10 50克/吨, 2#油就是松树油。一、浮选药剂1.捕收剂。捕收剂主要有黄药和PAC-IOOO。其中黄药对铜锌硫化矿的捕收能力较强,但对黄铁矿(以 下简称硫)的选择性较差,或称捕收铜或锌时的"拉硫"现象较强;PAC-1000为复合捕收剂。在PAC药 剂分子结构设计中有两个极性亲固基和两个断面较大的非极性基,它们使整个药剂分子及基团的直径大、断面大,PAC分子中一个R基对亲固基起吸电子作用,另一R'基对亲固基起供民效应。正负诱导效应的一致性使亲固基的n 64的共轭体系得以加强,并使PAC的捕收能力及选择性都得到加强。4PAC-1000有较强的极性基及适当的非极性基,在保持强捕收力的情况下,有较好的专属性的选择 性。适用于多金属硫化矿中铜铁、铜锌铁、钼铜铁的混合及优先浮选,也适用于铜铅硫化矿抑铅浮铜, 对伴生金银的回收也十分有利。PAC1000属于选择性较强的捕收剂,相对于黄药而言,针对硫的捕收能 力较弱,或称捕收铜锌时的"拉硫"现象较弱,但针对铜锌之间的选择性差别不大。(PAC-1000己工厂 化生产,本公司和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合作研制完成,药剂己获专利授权专利号01144395.2)黄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硫化矿捕收剂,因呈黄色,故称黄药。黄药的化学名称是烃基黄原酸盐或烃 基二硫代碳酸盐,通式中Me为钠或钾,也有制成铵盐的,R为不同的垸基、烷芳基、环垸基、院氧基等。 黄药的品种很多,常用的有乙基黄药、丁基黄药、异丙基黄药、异丁基黄药、戊基黄药、己基黄药等。 黄药的分子结构与浮选性能有密切关系, 一般而言,黄药分子中的碳链越长,其捕收能力越强,即随着醇 基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大;带有支链的同系异构体较直链的捕收作用强。在优先选矿时用丁基黄药,选硫 时用戊基黄药。2.抑制剂。"压硫"抑制剂为石灰,加在二段磨矿的泵池内;选铜系统的抑制锌(以下简称压锌)的组合 抑制剂主要为硫酸锌+亚硫酸钠,实行分段添加,先在再磨机添加活性炭和硫化钠脱药,然后在铜锌分 离的一次粗选、三次扫选、三次精选作业中分段添加硫酸锌+亚硫酸钠;选锌系统的压硫抑制剂为石灰。 二、铜锌分离工艺程序 1 、铜锌分离的"抑锌"条件-(1) l)抑制剂总量的30%—40%加入再磨机。其浮选药剂的加入顺序一般为先加调整剂如抑制剂、 活化剂等,后加捕收剂、起泡剂。因此抑制剂加药点从铜锌分离搅拌槽向前提到再磨机和脱药搅拌槽均 可,脱药搅拌槽是最佳点,但高差不够,选定抑制剂的加药点为再磨机,抑制剂的主要量应加在再磨机, 加入再磨机的抑制剂用量为总量的30%,"压锌"效果明显,铜精矿中锌损失率明显降低。(2) 调整铜扫选的"压锌"。在铜锌分离的扫选部分,抑制剂用量顺序为铜扫i〉铜扫ii〉铜扫in。铜扫II、 III作业的泡沫中,锌含量高于铜的几倍。每当出现这种现象时,铜精矿中的含锌就会上升,此时应 先在铜扫II、 III作业把锌抑制住,使它们返回铜扫I的矿浆中,锌的上浮性弱,再在铜扫I作业略微加 点抑制剂,就能改变铜扫选矿浆的铜锌浮选的选择性。铜扫III作业后的矿浆要进人选锌系统,其抑制剂用量略低于铜扫n作业。抑制剂用量多少的顺序为铜扫n〉铜扫ni〉铜扫i。相应增加铜扫ni作业亚硫 酸钠的加药点,进一步增强了"压锌"效果。随着铜扫选"抑锌"工艺的实施,铜锌分离作业的铜与锌之间的选择性出现根本性变化铜精矿中含锌品位将低于1%、含锌损失率15%左右;铜尾矿含铜品位 下降到l. 2%—2%;铜尾矿含锌高于铜锌分离原矿, 一般在4%—6%,随原矿含锌变高至10%以上;铜锌分离的作业回收率由85%左右提高到90%以上。 2、铜锌分离段的少"拉锌"条件铜锌分离浮选的捕收剂在各点用量的合理比例为铜粗选的捕收剂用量占总用量的51%—54%、铜扫 1的占18%—24%、铜扫II的占16%—19%、铜扫111的占8%—12%。当出现波动时的调整方式为 当铜尾矿含铜品位高时,将铜扫11的比例调高到20%—24%;当铜精矿品位偏高时,将铜粗选的比例 调高到52%—54%;当铜精矿含锌偏高时,调整单点捕收剂与黄药之间的比例, 一般捕收剂黄药约 为铜粗选(2—3): 1、铜扫I1(2—3): 1、铜扫III2: 1;当铜精矿含锌过高时,黄药比例更小或微量。 3、锌硫分离锌硫分离浮是本工艺流程的最后一段,它要承受上述系统的残余矿物含量、剩余药剂、矿浆酸碱度等,因此选锌系统处于被动状态,需要前两个浮选段为它提供适宜的基础条件(l)充分浮锌并强力抛硫, 尽量减少锌硫分离的杂质负荷;(2)选尽铜尾矿的铜,并把足量的锌赶往铜尾矿,为锌硫分离段提供较 好的人选矿物组成成分;(3)选铜系统的残余药剂需有消除手段或控制在选锌系统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4)选铜系统的铜尾矿桨酸碱度的pH值,需能满足锌硫分离段的活化剂与抑制剂的作用条件。因锌硫分 离工艺的常规性,在此不作进一步的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采用优先浮选并用单槽快速浮出部分含锌低、铜品位高的优质铜精矿,多金属矿石中部分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铜锌分离选矿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1)、一段磨矿:磨矿粒度为65-70%-0.074毫米条件下,使用由石灰、硫化钠、硫酸锌和亚硫酸钠组成的组合抑制剂,其中石灰1000~3000克/吨,硫化钠100~800克/吨,硫酸锌5 00~1600克/吨和亚硫酸钠300~1000克/吨; (2)、铜粗精矿再磨精选:采用单槽快速浮选选出部分铜、银品位高,含锌低的优质铜精矿,继续使用由石灰、硫化钠、硫酸锌和亚硫酸钠组成的组合抑制剂,实现抑锌浮铜;其中石灰1000~30 00克/吨,硫化钠100~800克/吨,硫酸锌500~1600克/吨和亚硫酸钠300~1000克/吨; (3)、锌-硫分选:用丁黄药作捕收剂浮锌,部分易浮的硫也进入泡沫,所得锌硫混合精矿;加石灰调浆抑硫浮锌,获得锌精矿和部分硫精矿,等 可浮尾矿再加丁黄药浮选再获得部分硫精矿,丁黄药加入量30~50克/吨,和石灰的加入量600~1000克/吨; (4)、在浮选过程中加入抑制剂活化剂捕收剂的范围是:石灰,1000~3000克/吨;硫化钠,100~800克/吨;硫酸锌,5 00~1600克/吨;硫酸铜,0.2~0.6克/吨;亚硫酸钠,300~1000克/吨;复合捕收剂PAC-1000,10克/吨;丁铵黑药,20~120克/吨;丁黄药,5~100克/吨;2#油,10~50克/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简富荣邵平胡晓锋齐民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建铜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