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光源及使用其的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509135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1 07:51
一种面光源及使用其的背光模块,该面光源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这些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排列成第一矩阵,且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包括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色光发光部。其中第一色光发光部具有第一出光轴向,第二色光发光部具有第二出光轴向,第三色光发光部具有第三出光轴向。第二色光发光部与第一色光发光部相邻。第三色光发光部与第一色光发光部及第二色光发光部相邻。在第一矩阵中,各行及各列的两两相邻的这些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第一出光轴向相差180度、第二出方向相差180度,且第三出光轴向相差180度。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改善色偏移的问题,进而具有均匀的色度表现,并且背光模块因使用如同上述的面光源而可提供色度均匀的光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面光源,尤其涉及一种混光均勻的面光源及使用其的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背光模块主要作为液晶显示器的光源提供者,由于液晶本身并不具发光性,因此需借由背光模块提供光源。背光模块依光源位置可分成侧光式与直下式两种,前者主要应用于监视器与笔记本电脑等的中小型面板,后者主要应用于液晶电视等的大型面板。在传统大型背光模块中,光源多采用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L)。然而近年来,由于环保意识抬头,具省电、环保、体积小、色纯度高、坚固及寿命长等优点的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已逐渐取代含汞成分的CCFL。请参照图1,其是根据公知技术所示出的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大体而言,直下式背光模块100 —般由多个发光二极管光源101以及设置于发光二极管光源 101上方的光学膜片120所组成。在此直下式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100外还可设有塑胶框件或铁件(图未示出),以用来容置那些发光二极管光源101及光学膜片120。上述的发光二极管光源101 —般以矩阵或其他排列方式设于底板102上,其中底板102可例如印刷电路板,使发光二极管光源101电性连接至底板102。然而,由于发光二极管光源101受到封装结构的影响,所提供的光线103多为轴向光,因此运用在背光模块时容易造成红、绿、蓝三色混光不均的现象。因此,如何适当安排这些发光二极管光源101的排列方式,以得最佳的混光效果,实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关注的重点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种面光源,其由多个相同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排列而成,以提供均勻无色偏的光线。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可提供均勻无色偏的光线的面光源,进而能够改善使用此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的显示品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出一种面光源,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这些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排列成一第一矩阵,且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包括第一色光发光部、第二色光发光部以及第三色光发光部。其中第一色光发光部具有第一出光轴向,第二色光发光部具有第二出光轴向,且第二色光发光部与第一色光发光部相邻。第三色光发光部具有第三出光轴向,且第三色光发光部与第一色光发光部及第二色光发光部相邻。在第一矩阵中,各行及各列的两两相邻的这些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第一出光轴向相差180度、第二出光轴向也相差180度。当然,第三出光轴向也相差180度。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上述面光源以及光学膜片,其中光学膜片是配置于面光源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各第一色光发光部例如是红光发光部,各第二色光发光部例如是绿光发光部,且各第三色光发光部例如是蓝光发光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这些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还排列成一第二矩阵,且第二矩阵的各行各列是与上述第一矩阵的各行各列交错排列。在第二矩阵中,各行及各列的两两相邻的这些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第一出光轴向相差180度,第二出光轴向也相差 180度。同样地,第三出光轴向也相差180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各第二列的这些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与其所相邻的第一列的这些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分别排列成三角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面光源主要由多个相同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排列而成,其中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分别包括三种不同色光的发光部,且在两两相邻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中,相同的发光部具有不同的出光轴向,且两者之间相差180度。通过上述排列方式所架构出来的面光源可改善色偏移的问题,进而具有均勻的色度表现。另外,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因使用如同上述的面光源,因而可提供色度均勻的光线。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 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公知一种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面光源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面光源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4、100 背光模块101 发光二极管光源102:底板103 光线120、41 光学膜片2、3、40 面光源20 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201 第一色光发光部202 第二色光发光部203 第三色光发光部X 第一出光轴向Y:第二出光轴向Z 第三出光轴向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见图2,其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面光源示意图。由图2可知,本实施例的面光源2包括多个排列成第一矩阵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20。每一个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 20均包括第一色光发光部201、第二色光发光部202以及第三色光发光部203。也就是说, 本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20例如是将三种不同色光的发光二极管封装成同一封装体。其中,第一色光发光部201具有第一出光轴向X。第二色光发光部202具有第二出光轴向Y,第三色光发光部203具有第三出光轴向Z。具体来说,第一色光发光部201所发出的光线大致沿着出光轴向X射出,第二色光发光部202所发出的光线大致沿着出光轴向Y射出,第三色光发光部203所发出的光线则大致沿着出光轴向Z射出。而且,第二色光发光部202与第一色光发光部201相邻,第三色光发光部203与第一色光发光部201及第二色光发光部202相邻。特别的是,在本实施例的面光源2中,同一排或同一列的两两相邻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20,其第一出光轴向X相差180度,第二出光轴向Y相差180度,且第三出光轴向Z也同样相差180度。承上述,为使同行或同列中相邻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20的第一出光轴向X相差 180度,本实施例例如是令同行及同列中相邻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20的第一色光发光部 201彼此反向配置。由于本实施例的面光源2所使用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20均具有相同结构,因此在同行及同列中相邻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20的第一色光发光部201彼此反向配置的情况下,两相邻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20的第二色光发光部202及第三色光发光部 203也会分别与彼此反向配置。以图2来说,排在第一行第一列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20的第一色光发光部201 是位在上方,第二色光发光部202是位在左下方,第三色光发光部203则是位在右下方。而排在第一行第二列以及第二行第一列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20的第一色光发光部201是位在下方,第二色光发光部202是位在右上方,第三色光发光部203则是位在左上方。排在第二行第二列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20的第一色光发光部201、第二色光发光部202及第三色光发光部203的相对位置则与第一行第一列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20相同。由此可知,在本实施例的第一矩阵中,同行及同列的两两相邻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20,其相同的色光发光部具有相反的配置方向,使得相同的色光具有相反的出光轴向。具体来说,上述每一个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20所包括的第一色光发光部201例如是红光发光部,第二色光发光部202例如是绿光发光部,第三色光发光部203例如是蓝光发光部,但本专利技术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色光发光部201也可以是青光(cyan)发光部,第二色光发光部202可以是黄光(yellow)发光部,第三色光发光部203则可以是洋红光(magenta)发光部。经由上述说明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杰张维典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