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浊微污染水源水处理的沉淀池混合污泥回流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506912 阅读:2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1 06:06
一种处理低浊受污染水源水的沉淀池混合污泥体外回流工艺属于饮用水领域。包括依次串联的混合池、三级絮凝区、沉淀池、储泥池、调质池及污泥回流泵;混凝剂和吸附剂通过加药泵同时连续投加在混合池,原水经0.5~1min混合;然后在一级絮凝区投加助凝剂,再分别经过二级絮凝区和三级絮凝区,形成絮体;絮体经沉淀池实现固液分离,滑至沉淀池底部,沉淀池下部的储泥池供污泥贮存和浓缩;浓缩后的混合污泥经调质池用泵抽回至一级絮凝区,其余污泥作为剩余污泥从系统中排出,沉淀池的出水为处理系统的排放水。本发明专利技术减少净水厂生产废水的排放,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再利用;提高低浊度微污染水处理效果,降低化学药剂消耗量和污泥产生量,工艺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饮用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强化低浊度微污染水源水处理的沉淀池混合污泥回流工艺。
技术介绍
湖泊和水库水作为典型的低浊度饮用水水源,通常由于低的颗粒物浓度、小的颗粒尺寸、更强的亲水性和低的碰撞和聚集效率很难有效地混凝处理。近年来,湖泊水体水质恶化,给以去除浊度为主要目标的常规水处理工艺带来了极大麻烦,存在处理效果差、药剂用量大、产泥量多、出水残留铝高等缺点,采用不当应急措施还会引发供水水质事故。大多水库水的水质指标可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以上,在低温或突发水污染时期,仍会给常规混凝处理带来巨大挑战,湖泊和水库水的突发污染事件也时有报道。日趋频繁和严重的水突发事件,已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成为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由于目前我国城镇饮用水源的45% 50%源于湖泊和水库,因此,寻找一种有效并且灵活的应对湖泊和水库水突发污染事件的混凝处理方法成为了各大水厂必须解决的难题,对降低后续工艺负荷、保障供水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污泥回流工艺是强化低浊度微污染水源水常规混凝技术的选择之一。与常规的泥渣悬浮型或泥渣循环型澄清池不同的是,沉淀池混合污泥体外回流工艺在常规混合-絮凝-沉淀工艺的基础上增设污泥回流单元(包括污泥储泥池、调质池及污泥回流泵及管线),将混合污泥经过浓缩调质回流至一级絮凝区,从而克服了常规澄清池受水质、水量影响大,上升流速小,构建复杂,混合、絮凝和分离三种工艺彼此牵制影响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目前大多数水厂在处理低浊微污染水源水和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成本低廉、改造简单灵活、抗负荷能力强且效果明显,能够有效强化低浊微污染水源水处理的沉淀池混合污泥回流工艺。该工艺在常规处理工艺的前提下,原水通过进水管进入混合区,同时将絮凝剂及吸附剂通过投药点投加到原水中。经混合区的原水流经一级絮凝反应区时,投加助凝剂,再分别经过二、三级絮凝反应区,形成稳定、密实絮体后经导流管进入沉淀区完成固液分离。 沉淀池上部出水经溢流排出,沉淀物经斜坡滑至底部储泥池。将储泥池的混合污泥(由混凝剂、助凝剂及吸附剂或氧化剂、有机或无机物质混合而成),经污泥调质池调节后回流至一级絮凝区,剩余的混合污泥排空放走,来强化低浊微污染地表水的处理,从而降低后续工艺处理负荷,最终使出水水质满足我国新颁布的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的水质要求,保障饮用水供水安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处理低浊受污染水源水的沉淀池混合污泥体外回流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串联的混合池、三级絮凝区、沉淀池、储泥池、调质池及污泥回流泵;混凝剂和吸附剂通过加药泵同时连续投加在混合池,原水经0. 5 Imin混合 ’然后在一级絮凝区投加助凝剂,再分别经过二级絮凝区和三级絮凝区,形成絮体;絮体经沉淀池实现固液分离,滑至沉淀池底部,沉淀池下部的储泥池供污泥贮存和浓缩;浓缩后的混合污泥经调质池用泵抽回至一级絮凝区,其余污泥作为剩余污泥从系统中排出,沉淀池的出水为处理系统的排放水;储泥池每间隔3 8天排一次泥,调质池的混合污泥含固率为0. 075w/w % 0. 12W/W%,回流至一级絮凝区的污泥回流体积比控制在2 10%之间;当原水浊度小于 10NTU, 2mg · Γ1 ( CODsfa ( 4mg · Γ1时,回流体积比控制在8 10% ;浊度为10 20NTU, 3mg · L—1彡CODfc彡3. 5mg · L—1时,回流体积比控制在4 8% ;浊度大于30NTU时,回流体积比低于4%。一种处理低浊受污染水源水的沉淀池混合污泥体外回流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串联的混合池、三级絮凝区、沉淀池、储泥池、调质池及污泥回流泵及管线,具体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混凝剂和吸附剂通过加药泵同时连续投加在混合池,原水经0. 5 Imin混合,相应速度梯度G值遵循我国给水厂设计规范,为700 1000s—1。然后在一级絮凝区(G和GT 值分别为50 75s—1,21600 33600)投加助凝剂,再分别经过二级絮凝区(G和GT值分别为20 40s4,7200 19200)和三级絮凝区(G和GT值分别为5 15s-1,1800 7200),形成利于固液分离、沉降性能好的密实絮体。絮体经沉淀池实现固液分离,滑至沉淀池底部, 其下部的储泥池供污泥贮存和浓缩。浓缩后的混合污泥经调质池用蠕动泵抽回至一级絮凝区,其余污泥作为剩余污泥从系统中排出,沉淀池的出水为处理系统的排放水。储泥池每间隔3 8天排一次泥,调质池内新的混合污泥特性如质量浓度、含固率等经2 5天可稳定。经调质的混合污泥含固率为0. 0. 12 /ν%,回流至一级絮凝区的污泥回流体积比控制在2 10%之间,以保持反应池的污泥浓度稳定。当原水浊度小于IONTUJmg · L—1彡CODfc彡4mg · L—1时,回流体积比控制在8 10% ;浊度为10 20NTU,3mg · L—1 ( CODfc ( 3. 5mg · L—1时,回流体积比控制在4 8% ;浊度大于30NTU时回流效果不明显,回流体积比低于4%。所述的混凝剂可以是硫酸铝、氯化铝、氯化铁、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或其他各种可用于饮用水生产的混凝剂中的一种。吸附剂可以是粉末活性碳PAC,其材质可以是煤质、木质、椰壳等,也可以为活性二氧化铝、沸石等中的一种。助凝剂可以是生石灰CaO或稀盐酸HC1、活化硅酸AS、聚丙烯酰胺PAM等中的一种。其中,混合池可以是管道静态混合器、 机械混合池、隔板混合池等,混合池的水力停留时间遵循我国给水厂设计规范,为0. 5 lmin,相应速度梯度G值控制在700 lOOOs—1。絮凝池可以是机械反应絮凝池也可以是水力反应絮凝池,如隔板反应絮凝池、孔板反应絮凝池、波纹板反应絮凝池等;絮凝池的总水力停留时间符合设计规范中的15 20min,相应的总平均G值为20 50s—1。沉淀池可以是斜板、斜管沉淀池也可以是平流沉淀池。本专利技术的优点采用该工艺具有以下优点1、可以减少净水厂生产废水的排放,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再利用;2、可明显提高低浊度微污染水处理效果,降低化学药剂消耗量和污泥产生量,运行管理简单,工艺调整灵活,使水处理费用显著降低;3、与常见的高密度沉淀池、增效澄清池、悬浮和脉冲澄清池、机械搅拌和水力循环澄清池等污泥回流方式不同,该工艺的污泥在沉淀池外实现回流,因而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可以根据原水水质条件来确定或调整污泥回流运行工况,实现混合、絮凝和分离三种工艺的独立稳定运行;4、该工艺方法适用于现有水厂的改造,不增加占地面积,不提高工程造价,便于在我国现有中小型水厂的技术改造推广应用,便于应对突发水质污染事件。附图说明图1工艺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通过以下实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说明。实施实例1 粉末活性炭PAC/聚丙烯酰胺PAM/硫酸铝沉淀池混合污泥回流工艺强化混凝低浊微污染水。其工艺流程为原水由原水泵进入混合池,混合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为0. 5min, G值为700s-1。絮凝阶段分三级,停留时间分别为6、6、3min,总停留时间为15min,平均G值为 50s—1。斜管沉淀器由单支圆形斜管构成,上升流速为1 2mm/s,停留时间为4 6min。斜管沉淀器的下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艳玲周志伟李星谢斯李圭白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