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状针织物的外放针方法及针织物技术

技术编号:7496624 阅读:2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0 21: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筒状针织物的外放针方法及针织物,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有效地使空孔不显眼。在编织与后侧针织物部接续的线圈列α之后,在使给纱口向外方移动的期间,在前侧针织物部的端部的线圈的外方侧的FB的空针B上形成第一挂圈(4)。在使给纱口向内方移动的期间,在第一挂圈(4)的外方侧的FB空针A上形成第二挂圈(5)之后,编织与前侧针织物部接续的新线圈列β。编织与线圈列α和第一挂圈(4)接续的新线圈列γ,并编织与线圈列β和第二挂圈接续的新线圈列δ。在该一系列工序中,在形成线圈列β的始端的线圈(6)之后且直到形成与第一挂圈接续的新线圈为止的期间,使第一挂圈移圈到线圈列α的终端的线圈(3)的外方侧的BB的空针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使用了横机的针织物的编织时在钩挂于针床的筒状针织物的针床长度方向的端部的外方侧形成放针线圈的筒状针织物的外放针方法、及应用该方法编织成的筒状针织物。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筒状针织物中,还包括如开襟绒线衫的主体部那样筒的一部分未连接的针织物。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在横机上编织筒状针织物的过程中,有时为了将筒状针织物编织成期望的形状而形成放针线圈。作为这种形成放针线圈的方法,已知有如下的筒状针织物的外放针方法在钩挂于针床上的筒状针织物中的针床长度方向的端部的外方侧的空针上形成挂圈而使编织宽度增加。但是,在通常的筒状针织物的外放针方法中,通过向空针给纱而形成由挂圈构成的放针线圈,因此在放针线圈的形成部位容易产生孔。因此,本申请人提出专利文献1所示的方法,作为使放针线圈的形成部位的孔不显眼的筒状针织物的外放针方法。图3是用于使用具备彼此相对的前后一对针床的两针床横机来实施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筒状针织物的外放针方法的编织工序图。在图3的编织工序图中,图中左侧的字母 +数字表示工序号码,左右方向的箭头表示给纱口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的箭头表示移圈的方向。另外,图中的A N表示前针床(以下记为FB)及后针床(以下记为BB)的织针(图中的黑点)的位置,▼表示给纱口,Ω符号表示线圈,V符号表示挂圈,在各编织工序中实际进行的动作以粗线表示。而且,在图中,对于成为放针线圈的挂圈和位于其附近的一部分线圈,按照其形成顺序标注标号11 19。此外,图3中,为了便于说明,使织针的数量比实际的编织中使用的数量少,设全部以平针编织。TO中表示在FB的织针C、E、G、I、K和BB的织针D、F、H、J、L上钩挂有筒状针织物的状态。从该状态起在以后的编织中沿顺时针进行环绕编织,并在筒状针织物的编织宽度的外方侧(纸面左侧)形成放针线圈。首先,在使给纱口向纸面左侧移动的期间,在FB的织针K、I、G、Ε、C上形成线圈, 编织在TO中钩挂于FB的筒状针织物的前侧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线圈列ε后, 在位于该线圈列ε的外方侧的FB的织针B上形成挂圈14 (Tl)。接着,在使给纱口向纸面右侧移动的期间,通过在BB的织针D、F、H、J、L上形成线圈,而形成在TO中钩挂于BB的筒状针织物的后侧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线圈列ζ (Τ2)。而且,在使给纱口向纸面左侧移动的期间,通过在FB的织针K、I、G、E、C上形成线圈,而形成在Tl中在FB形成的线圈列ε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线圈列η后,在FB的织针A上形成挂圈17,该FB的织针A位于在Τ2中在FB的织针B上形成的挂圈14的外方侧 (Τ3)。接着,使在Tl中形成的挂圈14向相对的BB的织针B移圈(Τ4)。然后,在使给纱口向纸面右侧移动的期间,形成与在Τ4中移圈后的挂圈14接续的新线圈18后,在BB的织针 D、F、H、J、L上形成线圈,由此形成在Τ2中在BB形成的线圈列ζ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线CN 102534979 A圈θ。从筒的外方侧观察经过以上说明的编织工序得到的图3的Τ5所示的筒状针织物看到的线圈图,如图4所示。此外,在该图4中,对于与在图3中标注标号而特定的挂圈、线圈对应的线圈标注同一标号。在图4所示的筒状针织物中,在图1的Tl中形成于FB的织针B、并在Τ4中移圈后的挂圈14在扭转的状态下成为放针线圈14,而在Τ3中形成的挂圈17以钩挂于放针线圈14 的方式成为放针线圈17,每隔2个线圈横列,编织宽度增加2个线圈。此处,使两个放针线圈14、17中的一方的放针线圈14形成绞绕线圈,隔着该绞绕线圈14的2个线圈13、15的间隔缩小,因此能够使在该放针线圈14的形成部位产生的孔不显眼。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第观9650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专利文献1的方法中,有时根据编织所使用的针织纱的种类、该放针线圈的形成部位附近的编织组织不同,使空孔不显眼的效果并不充分,所以期望开发能够更有效地使空孔不显眼的筒状针织物的外放针方法。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情况而创立,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更有效地使空孔不显眼的筒状针织物的外放针方法、及应用该外放针方法而编织成的筒状针织物。本专利技术筒状针织物的外放针方法,用于在使用横机编织筒状针织物的过程中在筒状针织物中的针床长度方向的端部的外方侧形成放针线圈,所述横机至少具备前后一对针床且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所述筒状针织物由钩挂于前后一方的针床的一侧针织物部和钩挂于另一方的针床的另一侧针织物部构成,设沿所述针床长度方向的给纱口的移动方向中的、从形成放针线圈的预定位置朝向筒状针织物的方向为内方,并设其相反方向为外方时,包括以下的工序。在刚编织在所述一侧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线圈列α之后, 在使给纱口向外方移动的期间,在钩挂所述另一侧针织物部的另一方的针床的织针中的、 位于与所述线圈列α的终端的线圈同侧的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端部的线圈的外方侧的空针上,形成作为放针线圈的第一挂圈。在使给纱口向内方移动的期间,在所述另一方的针床的织针中的、位于所述第一挂圈的外方侧的空针上形成作为放针线圈的第二挂圈。在形成所述第二挂圈后,编织在所述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线圈列β。编织所述线圈列α和第一挂圈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线圈列Y,并且编织线圈列β和第二挂圈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线圈列δ。并且,本专利技术筒状针织物的外放针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工序C中的线圈列β 的始端的线圈后且直到形成与工序D中的第一挂圈接续的新线圈为止的期间,使第一挂圈移圈到所述一方的针床的织针中的、所述线圈列α的终端的线圈的外方侧的空针。此处,本专利技术筒状针织物的外放针方法中的使第一挂圈移圈的时机,只要是在形成线圈列β的始端的线圈之后且直到形成在第一挂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线圈为止的期间,就可以在任意时间进行。代表性地,可举出如后述的实施方式所示,在工序C之后且在工序D之前进行。此外,只要满足上述的时机,则也可以在工序C或工序D的中途进行第一挂圈的移圈。另外,工序D中的线圈列Y和线圈列δ的形成,哪一个先进行都可以。这一点在后述的实施方式的最后说明。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筒状针织物,是使用横机而编织成的筒状针织物,所述横机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和向在各针床上配置的多个织针供给针织纱的给纱口,在前后针织物部的边界部分上,具备在编织宽度方向上连续形成的两个放针线圈。并且,其特征在于,这两个放针线圈中的一方的放针线圈成为绞绕线圈,且该绞绕线圈的一个沉降弧卷绕于另一方的放针线圈的根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筒状针织物的外放针方法,能够编织具备在编织宽度方向上连续形成的两个放针线圈的本专利技术筒状针织物。该本专利技术筒状针织物中,两个放针线圈中的一方的放针线圈成为绞绕线圈,因此位于所述放针线圈附近的线圈成为缩小的状态。而且,这些绞绕线圈的一个沉降弧卷绕于另一方的放针线圈的根部,因此在将筒状针织物沿编织宽度方向牵拉时,两个放针线圈成为一体而易于移动,难以扩开两放针线圈的间隔。由此,在本专利技术筒状针织物中,在放针线圈的形成部位上难以空出孔。附图说明图1是关于实施方式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筒状针织物的外放针方法的编织工序图。图2是根据图1的编织工序编织成的筒状针织物的放针线圈的形成部位附近的线圈图。图3是关于现有的筒状针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垣内英弥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