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型建筑构件中部气流封闭通道安全逃生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7492148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0 05: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L型建筑构件中部气流封闭通道安全逃生系统。该逃生系统包括包括L型第一静压箱和L型第二静压箱,第一静压箱和第二静压箱上下相对且平行设置,第一静压箱和第二静压箱之间通过通风管道相连通,通风管道上设置有与风机连接的进风口,第一静压箱和第二静压箱相对的面上设置有两两相互对吹的第一喷口和第四喷口、第二喷口和第五喷口以及第三喷口和第六喷口形成射流区和正压区有效防止烟气进入安全区。该L型建筑构件中部气流封闭通道安全逃生系统的独特设计能够产生相互对撞的三组空气流,通过空气流之间的对撞形成活塞流将特定区域内的烟气“赶走”,进而在L型建筑构件边部产生一个安全、清洁的通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中的人员逃生系统,尤其涉及一种L型建筑构件中部气流封闭通道安全逃生系统
技术介绍
火灾发生后会产生大量的烟气,而高温烟气是发生火灾时的主要致死原因。由于烟气比环境温度要高,其密度相对空气而言就会要小。与周围空气相比较小的烟气密度会产生浮力,致使烟气向上移动。当烟气向上运动碰到天花板时,由于后接触天花板的烟气会推挤之前接触天花板的烟气。这就导致了烟气沿着天花板进行水平移动,当烟气研究表明这种烟气的水平移动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会将烟气带到建筑构件的各个地方。研究表明对于建筑构件或者多层建筑,由于烟气在空间顶部的堆积,烟气高度会不断降低。这就会极大程度上压缩人员逃生的空间,参见图I。这会导致建筑内的人员难以逃生。从而造成重大的人员财产损失。如果在火灾发生后,能够在建筑物内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形成一条干净、低温也即没有烟气的区域,将极大程度上方便人员逃生。改善在火灾发生后的人员安全。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财产损失。相关研究表明,目前没有任何一种防排烟系统能够100%的排除由于火灾所引起的火灾烟气。现有的建筑构件防烟系统主要采用在建筑顶部设置排烟风口的方式进行排烟,从而对建筑物内的烟气进行稀释,从而降低室内的烟气浓度,但目前现有技术存在以下几个问题(I)烟气稀释并不是全部排除,仍然有绝大部分的烟气存在于建筑物内,而这部分烟气同样会造成人员财产损失。(2)烟气稀释作用并不是直接取决于排烟风机功率大小,因为排烟风机抽力的作用,在建筑物内会形成负压,即建筑物内压力比室外压力大,此情况下大功率排烟风机也无法完全从建筑物内抽出烟气。针对现有技术单纯通过排烟风口的方式进行排烟的技术缺点,申请人于2010年申请了一项专利技术专利,其名称为一种楼梯井防烟系统(专利申请号201010580513. 6)对现有进行了改进,申请人本着“堵不如疏”的科学理念,通过六个独立的“射流”喷口产生了一个对冲射流区,从而有效的阻止了烟气的进入,最终达到了放烟的效果。随着申请人对该项课题的进一步研究,申请人发现上述系统还存在如下技术缺陷(I)虽然在先申请能够通过“射流”喷口阻止烟气进入保护区域。但是由于烟气具有湍动性、随机波动性,这使得烟气本身相对于各喷口出风速度有大有小。从而导致该楼梯井防烟系统对烟气的阻挡率仅70%-80% (体积百分比),因此剩余的20%-30% (体积百分比)烟气会进入该专利的防烟保护区域。(2)在先申请无法排除经过“射流”喷口撞射流区的烟气,相反,由于上下多个射流喷口作用会加速通过撞射流区烟气的扩散。(3)由于在先申请无法对通过对撞射流区的烟气进行排除,因此它主要的设计目的在于增强防烟系统对烟气的阻挡效率。在先申请防烟系统射流喷口一共设有三对六个喷口,通过后期的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在先申请的技术改进设计增加系统的初始投资资金、制造难度和运行费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或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L型建筑构件中部气流封闭通道安全逃生系统,以在发生火灾时,有效阻止烟气往L型建筑构件蔓延,为遇难人员提供一可安全逃离的无烟通道。为实现上述技术任务,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L型建筑构件中部气流封闭通道安全逃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L型的第一静压箱和L型的第二静压箱,第一静压箱和第二静压箱上下相对且平行设置,第一静压箱和第二静压箱之间通过通风管道相连通,通风管道上设置有进风口 ;第一静压箱的与第二静压箱相对的面上设有第一喷口、第二喷口和第三喷口,第二喷口位于第一喷口与第三喷口之间,第一静压箱拐角的外侧设有第七喷口,第七喷口与第一喷口相邻;第二静压箱的与第一静压箱相对的面上设有第四喷口、第五喷口和第六喷口,其中第四喷口与第一喷口下上对称设置,第五喷口与第二喷口下上相对设置,第六喷口与第三喷口下上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喷口的出风朝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1° 5°,第四喷口的出风朝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1° 5°,第一喷口的出风朝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与第四喷口的出风朝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相同,第七喷口的出风朝向、第一喷口的出风朝向和第四喷口的出风朝向相交于同一条线;所述第二喷口的出风朝向与第五喷口的出风朝向均为竖直方向且两者相对;所述第三喷口的出风朝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1° 5°,所述第六喷口的出风朝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1° 5°,第三喷口的出风朝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与第六喷口的出风朝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相同,第三喷口的出风朝向与第六喷口的出风朝向相交。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技术特征为所述第二喷口和第五喷口均安装有渐扩型喷口,且渐扩型喷口出口处和渐扩型喷口入口处的面积比为5比I。所述第一喷口出口处面积、第三喷口出口处面积、第四喷口出口处面积和第六喷口出口处面积相同;所述渐扩型喷口出口处的面积与第一喷口出口处的面积比为5比I。所述第四喷口与第一喷口之间竖直方向上的距离小于等于3m,第五喷口与第二喷口之间竖直方向上的距离小于等于3m,第六喷口与第三喷口之间竖直方向上的距离小于等于3m。本专利技术的安全逃生系统的独特设计能够产生相互对撞的三组空气流。其中,利用两组从静压箱边侧的排出的高速气流对吹形成射流区,以阻止烟气进入建筑构件。同时采用从静压箱中部排出的一组低速气流对吹形成正压区,以作为射流区的防烟的“后盾”,在增加系统对烟气的阻挡率的同时将因湍动性作用而进入烟气保护区域内的烟气排除。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I)本专利技术的系统由于正压区的作用,能够有效的排除进入该区域内的烟气,而不是仅仅阻止烟气进入,其烟气阻挡率接近100%。(2)本专利技术的系统在实际安装中不占建筑体积,在人员逃生时也没有外加的部件阻挡逃生。(3)本专利技术的系统造价低,系统简单,安装施工过程简单。附图说明图I (al)和图I (a2)分别为火灾发生后60秒和180秒时,L型建筑构件中距火源 15m处纵截面上的烟气浓度分布示意图;图I (bl)和图I (b2)分别为火灾发生后60秒和180秒时,L型建筑构件中距火源 IOm处纵截面上的烟气浓度分布示意图;图I (Cl)和图I (c2)分别为火灾发生后60秒和180秒时,L型建筑构件中距火源 5m处纵截面上的烟气浓度分布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安全逃生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 (a)为图2的A-A剖视图,图3 (b)为图2的B-B剖视图;图4渐扩型喷口的出口与入口面积比计算优化分析示意图;图5为上下相对喷口之间不同的纵向距离下,防烟保护区域内的烟气浓度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L型建筑构件中部气流封闭通道安全逃生系统出风方向示意图;图7为渐扩型喷口与第一喷口送风速度比的优化分析示意图;图8(al)和图8(a2)分别为火灾发生后60秒和180秒时,安装本专利技术的系统后的 L型建筑构件中距火源15m处纵截面上的烟气浓度分布示意图;图8(bl)和图8(b2)分别为火灾发生后60秒和180秒时,安装本专利技术的系统后的 L型建筑构件中距火源IOm处纵截面上的烟气浓度分布示意图;图8 (Cl)和图8(c2)分别为火灾发生后60秒和180秒时,安装本专利技术的系统后的 L型建筑构件中距火源5m处纵截面上的烟气浓度分布示意图;图8(d)安装本专利技术的系统后,火灾发生后240秒时距地面2m高度处横截面上的烟气浓度分布示意图;图9为喷口与竖直方向不同夹角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安桂高然郝鑫鹏雷文君邱国志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