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照明变焦距聚光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424364 阅读:2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6-09 2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红外照明变焦距聚光镜头,在该聚光镜头的前焦面上放置微阵列LED光源,沿近红外光线发射的方向依次设置固定组A、补偿组B、变倍组C和固定组D,其中补偿组B和变倍组C可沿光轴对应移动,该聚光镜头设有用于联接固定组A与固定组D的主筒8和用于联接LED光源的联接座12。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把位于镜头像面上高功率微阵列LED发出的光线投射到远处,其发散角,出射光斑大小可以连续改变。配合变焦距一体化CCD摄像机,在黑夜低照度或零照度环境下,对不同距离、不同观测目标范围进行无盲区全天候条件的监控摄像。(*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红外照明变焦距聚光镜头,适用于安防监控领域。
技术介绍
在安防监控领域,尽管低照度CCD摄像机技术与器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低照度环境下,所有的视频监控装置接收到的依然是高噪声、低分辨率、清晰度不高的图像。目下在低照度的场合都采用LED光源或激光等进行近红外补光照明;此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黑夜环境下的拍摄效果,但在照明距离、光斑大小、功耗效率等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LED等发光体的发散角大,且大小是固定的,不能兼顾远近距离范围照明距离的变化、光强的强弱不可调整,大大降低了照明的应用效果,给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红外照明现有技术的缺陷,技术的设计者致力于红外补光技术和聚光照明装置的研究。为视频监控系统,尤其是为变焦距一体化CCD摄像机提供技术性能指标先进、使用方便的红外照明变焦距聚光镜头。一种红外照明变焦距聚光镜头,其特征在于,在该聚光镜头的前焦面上放置微阵列LED光源,沿近红外光线发射的方向依次设置固定组A、补偿组B、变倍组C和固定组D, 其中补偿组B和变倍组C可沿光轴对应移动,该聚光镜头设有用于联接固定组A与固定组 D的主筒8和用于联接LED光源的联接座12,联接座12的接口型式为标准通用的CS接口, 该聚光镜头设置有用于固定变倍组C的变倍镜组2、用于固定补偿组B的补偿镜组11,变倍镜组通过螺纹联接固定在变倍移动座4,补偿镜组通过螺纹联接固定在补偿移动座10,变倍移动座4和补偿移动座10之间通过三根高精密、高精度的导杆7以及凸轮15进行轴向联动,导杆7与变倍导套6、补偿导套9进行研磨配合,保证变焦过程的动作顺畅、无串动,凸轮15的回转运动带动了固定在变倍移动座4的变倍镜组2和固定在补偿移动座10的补偿镜组11的轴向移动,从而实现了镜头焦距的连续变化。本技术优点在于通过把位于镜头像面上高功率微阵列LED发出的光线投射到远处,其发散角,出射光斑大小可以连续改变。配合变焦距一体化C⑶摄像机,在黑夜低照度或零照度环境下,对不同距离、不同观测目标范围进行无盲区全天候条件的监控摄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变焦距红外照明聚光镜头的光路设计方案图;图2为本技术变焦距红外照明聚光镜头的结构设计方案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后固定组1 变倍镜组2 凸轮盖板3 变倍移动座4 凸轮盖板锁紧钉 5 变倍导套6 导杆7 主筒8 补偿导套9 补偿移动座10 补偿镜组11 联接座123联接座锁紧钉13 前固定组14 凸轮15 。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和相关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考图1,为本技术变焦距红外照明聚光镜头的光路设计图。在聚光镜头的前焦面上放置微阵列LED光源,沿近红外光线发射的方向依次设置固定组A、补偿组B、变倍组 C和固定组D,其中补偿组B和变倍组C可沿光轴对应移动,使聚光镜头的焦距连续可变,聚光镜头的发散角连续可变。其中,后固定组A由双凸透镜A-1、双凸透镜A-2构成;所述补偿组B由负月牙型透镜B构成;所述变倍组C由双凹透镜C-I和平凹透镜C-2构成;所述固定组D由正月牙型透镜D-1、正月牙型透镜D-2构成。所述固定组A与补偿组B之间的空气间隔是2. 33 mm 4. 00 mm ;所述补偿组B与变倍组C之间的空气间隔是29. 76 mm 2. 26 mm;所述变倍组C与固定组D之间的空气间隔是2. 65 mm 观.49 mm;所述固定组A中, 透镜A-I与透镜A-2之间的空气间隔是9. 09 mm ;所述变倍组C中,透镜C-I与透镜C-2之间的空气间隔是0. 87 mm ;所述固定组D中,透镜D-I与透镜D-2之间的空气间隔是0. 13 mmD参考图2,为本技术变焦距红外照明聚光镜头的结构设计方案图。该聚光镜头设有用于联接固定组A与固定组D的主筒8和用于联接LED光源的联接座12。联接座为标准通用的CS接口,增强镜头的使用范围。该聚光镜头还设置变倍镜组2和补偿镜组11,变倍镜组2通过螺纹联接固定在变倍移动座4,补偿镜组11通过螺纹联接固定在补偿移动座10,变倍移动座4和补偿移动座10之间通过三根高精密度的导杆7 以及凸轮15进行轴向联动,导杆7与变倍导套6、补偿导套9进行研磨配合,保证变焦过程的动作顺畅、无串动。凸轮15的回转运动带动了固定在变倍移动座4的变倍镜组2和固定在补偿移动座10的补偿镜组11的轴向移动,从而实现了镜头的焦距变化。后固定组1与主筒8之间的联接采用螺纹联接,能够有效保证同心度需求,同时,兼顾到加工、装配、及调试的方便性。前固定组14与联接座12采用螺纹联接,联接座12与主筒8之间采用法兰联接,并通过联接座锁固钉13紧固于主筒8,保证加工、装调方便性。为简化镜头的外形结构, 结构设计将凸轮结构设计成内凸轮型式;使镜头结构小巧,降低了制造成本。凸轮15置于主筒8内部,通过凸轮盖板3严格限制凸轮的轴向串动,凸轮盖板3通过凸轮盖板锁紧钉紧固于主筒8上。为保证使用强度,凸轮盖板3的使用材料采用45#钢。为了减少反射光反射回光源处对LED光源造成损伤,延长光源的使用寿命,设计镜头内部的隔圈、压圈对光线的反射方向需要背离光源。并在关键位置车制消光纹,以减少反射光对LED光源的影响。本技术可以实现以下性能指标1.焦距f' = 2 mm 30 mm连续可变2.相对孔径D/F=l/2.33.光束发散角2ω ^ 3.7° 60°4.最大作用距离120m5.光路总长Σ d 彡 60. 5 mm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在微阵列LED光源前置一变焦距聚光镜头,镜头的焦距连续可变,适配于变焦距一体化CCD摄像系统。它的发散角和光斑大小可随一体化CCD摄像系统的视场角度变化而相应变化。即对近距离拍摄时,聚光镜头的发散角变大,这样照明范围大,在拍摄范围内光强变小。一体化CCD摄像系统不会因为光强过大,而出现饱和。反之,在对远距离目标拍摄时,聚光镜头的发散角变小,相应照明范围小,不会因为作用距离大,而导致光强过小,影响拍摄效果。2.技术者通过合理分配透镜组A、B、C、D的焦距f广=8. 2mm、fB ‘ =-17. lmm, fc丨=-6. 3mm, fD丨=42. 1mm,合理计算可变组元B和C的放大率范围,在实现高变倍比、大相对孔径性能指标的同时,使变焦聚光镜头简约紧凑,片数少,透过率高。3.技术者应用波像差评价方法对镜头进行优化设计,使变倍聚光镜头球差小,照度均勻。4.技术者通过基于幂函数的复合凸轮曲线设计,使凸轮曲线运动轨迹精确、 压力角均勻。在变焦过程中运转平稳、不卡滞、像面稳定不漂移。5.镜头具有结构紧凑、强度可靠、成本低、加工及装调工艺性能好、使用方便、接口通用性强等优点。上列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 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外照明变焦距聚光镜头,其特征在于,在该聚光镜头的前焦面上放置微阵列 LED光源,沿近红外光线发射的方向依次设置固定组(A)、补偿组(B)、变倍组(C)和固定组 (D),其中补偿组(B)和变倍组(C)可沿光轴对应移动,该聚光镜头设有用于联接固定组(A) 与固定组(D)的主筒(8)和用于联接LED光源的联接座(12),联接座(1 的接口型式为标准通用的CS接口,该聚光镜头设置有用于固定变倍组(C)的变倍镜组0),用于固定补偿组(B)的补偿镜组(11),变倍镜组通过螺纹联接固定在变倍移动座G),补偿镜组通过螺纹联接固定在补偿移动座(10),变倍移动座(4)和补偿移动座(10)之间通过三根高精密、高精度的导杆(7)以及凸轮(15)进行轴向联动,导杆(7)与变倍导套(6)、补偿导套(9)进行研磨配合,保证变焦过程的动作顺畅、无串动,凸轮(1 的回转运动带动了固定在变倍移动座的变倍镜组(2)和固定在补偿移动座(10)的补偿镜组(11)的轴向移动,从而实现了镜头的焦距变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照明变焦距聚光镜头,其特征在于,该聚光镜头还设置有用于联接固定组(D)的后固定组(1),后固定组(1)与主筒(8)之间采用螺纹联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照明变焦距聚光镜头,其特征在于,该聚光镜头还设置有用于联接固定组(A)的前固定组(14),前固定组(14)与上述联接座(12)采用螺纹联接, 联接座(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屈立辉周宝藏郑炜亮江细嫩王艺璇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福光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