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421666 阅读:2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6-09 05:28
一种伺服器,包括机架、多个机箱、第一背板及多个网卡。机架具有相对的前端及后端。机箱配置于机架内而适于从前端被拉出。各机箱内具有主机板模块。第一背板配置于机架的后端且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第一表面面对机箱。第一背板在第一表面具有多个第一连接器且在第二表面具有多个第一网口。网卡分别配置于主机板模块。第一连接器适于电性连接于网卡。第一网口适于连接外部的缆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伺服器,且特别涉及一种机架伺服器。
技术介绍
伺服器为网络系统中服务各电脑的核心电脑,可提供网络使用者需要的磁盘与打印服务等功能,同时也可供各用户端彼此分享网络环境内的各项资源。伺服器的基本架构和一般的个人电脑大致相同,是由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Memory)及输入/输出(I/O) 设备等部件所组成,并由总线(Bus)在内部将其连接起来,通过北桥芯片连接中央处理器和存储器,而通过南桥芯片连接输入/输出设备等。伺服器按机箱结构来说大约经历了三个演变过程从早期的塔式机箱到强调集中性能的机架式、再到高密度计算方式的刀片伺服器。在此以机架伺服器为例,机架伺服器是一种外观按照统一标准设计的伺服器,配合机柜统一使用。可以说机架式是一种优化结构的塔式伺服器,它的设计宗旨主要是为了尽可能减少伺服器空间的占用。很多专业网络设备都是采用机架式的结构,其多为扁平式, 就如同抽屉一般。例如交换机、路由器、硬体防火墙这些。机架伺服器的宽度为19英寸,高度以U为单位(1U = 1.75英寸=44. 45毫米),通常有1U,2U,3U,4U,5U,7U几种标准的伺服器。机柜的尺寸也是采用通用的工业标准,通常从22U到42U不等。机柜内按U的高度有可拆卸的滑动拖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伺服器的标高灵活调节高度,以存放伺服器、集线器、磁片阵列柜等网络设备。伺服器摆放好后,它的所有I/O线全部从机柜的后方引出(机架伺服器的所有介面也在后方),统一安置在机柜的线槽中,一般贴有标号,便于管理。一般而言,已知机架伺服器的主机板模块会设有网口,网口用以连接外部的缆线, 因此使用者需于主机板模块进行缆线的插拔,无法直接在机箱的外部进行操作,造成使用上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伺服器,在操作上较为方便。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伺服器,包括机架、多个机箱、第一背板及多个网卡。机架具有相对的前端及后端。机箱配置于机架内而适于从前端被拉出。各机箱内具有主机板模块。第一背板配置于机架的后端且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第一表面面对机箱。第一背板在第一表面具有多个第一连接器且在第二表面具有多个第一网口。网卡分别配置于主机板模块。第一连接器适于电性连接于网卡。第一网口适于连接外部的缆线。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伺服器还包括电源模块、至少一第一铜柱及至少一第二铜柱。电源模块配置于机架内。第一铜柱固定于机架且电性连接于电源模块。第一铜柱适于电性连接外部电源。第二铜柱固定于机架且电性连接于电源模块及主机板模块。 来自外部电源的高压电通过第一铜柱被传递至电源模块。电源模块将高压电转换为低压电3并通过第二铜柱将低压电传递至主机板模块。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铜柱及第二铜柱配置于机架的后端。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铜柱及第二铜柱从机架的底端延伸至机架的顶端。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第一铜柱的数量为两个,至少一第二铜柱的数量为两个,两第二铜柱配置于两第一铜柱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机箱内具有转接板及位于转接板上的直流电源板。转接板电性连接于第一连接器及主机板模块,网卡经由转接板与第一连接器相连,直流电源板适于接收低压电,并将低压电转换为对应的主机板模块所需的工作电压。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伺服器还包括第二背板,配置于机架的后端且具有相对的第三表面及第四表面。第三表面面对机箱。第二背板在第三表面具有多个第二连接器且在第四表面具有多个第二网口。第二连接器适于电性连接于网卡。第二网口适于连接外部的缆线。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伺服器还包括散热风扇组及散热器。散热风扇组配置于机架的侧面。散热器配置于机架的另一侧面。主机板模块位于散热风扇组与散热器之间。散热风扇组产生的散热气流通过主机板模块而到达散热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散热器为水冷散热器。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的背板配置于机架的后端,且背板设有连接器及网口。连接器适于电性连接于主机板模块上的网卡,而网口适于连接外部的缆线,以使主机板模块通过网卡及第一背板连接于外部的缆线。如此一来,外部的缆线不需直接连接至主机板模块,使用者可于机架的后端进行缆线的插拔,以提升操作上的便利性。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伺服器的部分构件立体图。图2及图3为图1的伺服器的部份构件俯视图。图4为图1的伺服器的爆炸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伺服器110:机架IlOa:前端IlOb 后端120 机箱122 主机板模块124 转接板12 直流电源板130:电源模块 140:第一铜柱150 第二铜柱 160 第一背板162 第一表面 16 第一连接器164:第二表面 16 :第一网口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伺服器的部分构件立体图。图2及图3为图1的伺服器的部份构件俯视图。请参考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伺服器100包括机架110、多个机箱 120、第一背板160及多个网卡170 (图2仅示出一个)。机架110具有相对的前端IlOa及后端110b。机箱120配置于机架110内而适于从前端IlOa面被拉出,且各机箱120内具有主机板模块122。网卡170分别配置于主机板模块122。为使图式较为清楚,图1仅示出部分机箱120,且于机架110底部示出一个主机板模块122。第一背板160配置于机架110的后端IlOb且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62及第二表面164。第一表面162面对机箱110。第一背板160在第一表面162具有多个第一连接器 16 且在第二表面164具有多个第一网口 16乜。第一连接器16 适于电性连接于网卡 170,而第一网口 16 适于连接外部的缆线,以使主机板模块122通过网卡170及第一背板 160连接于外部的缆线。如此一来,外部的缆线不需直接连接至主机板模块122,使用者可于机架110的后端IlOb进行缆线的插拔,以提升操作上的便利性。在本实施例中,伺服器100还包括第二背板180。第二背板180配置于机架110的后端IlOb且具有相对的第三表面182及第四表面184。第三表面182面对机箱110。第二背板180在第三表面182具有多个第二连接器18 且在第四表面184具有多个第二网口 184a。第二连接器18 适于电性连接于网卡170,而第二网口 18 适于连接外部的缆线。 主机板模块122除了可通过网卡170及第一背板160连接于外部的缆线之外,还可通过网卡170及第二背板180连接于外部的缆线。如此一来,当第一背板160发生故障时,机板模块122仍可通过网卡170及第二背板180连接于外部的缆线。另一方面,当第二背板180 发生故障时,机板模块122仍可通过网卡170及第一背板160连接于外部的缆线。请参考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伺服器包括电源模块130、至少一第一铜柱140(显示为两个)及至少一第二铜柱150(显示为两个)。电源模块130配置于机架110内。详细而言,电源模块130例如是配置于这些机箱120的其中之一而与这些主机板模块122共同层叠于机架110内。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配置了电源模块130的机箱120不具有如图2所示的主机板模块122。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继彭
申请(专利权)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