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层沉淀池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7418602 阅读:3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6-09 00: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浅层沉淀池系统涉及一种水处理沉淀池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竖流式沉淀池系统,包括沉淀池、位于沉淀池中心的立柱、进水管、排水槽、刮泥板、集泥槽和吸泥管,所述立柱的下部设有一至八条进水布水管,布水管和进水管形成进水配水导流系统;布水管与水平面平行,且布水管上设置有若干布水孔;布水管的下方设有集泥槽,刮泥板、集泥槽与吸泥管导通,集泥槽和吸泥管构成抽泥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沉淀池系统具有稳定的层底,能使废水在沉淀池内形成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利于悬浮物的沉淀,沉淀池深度可降低1.5米左右,从而显著减少沉淀池的土方开挖量;同时,沉淀池深度的降低,有利于降低耗材,易于工程安装,降低了建造费和运营成本。(*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处理沉淀池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竖流式沉淀池系统。
技术介绍
污水中的悬浮物质,可以利用重力作用沉淀去除,这种物理过程简便易行,是污水处理的重要技术之一。传统沉淀池采用池底中心进水,池顶四周出水方式,水体存在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的流动,沉淀池中的水体都处于运动状态,导致悬浮颗粒物的合成速度增力口,不利于悬浮物沿竖直方向稳定地向下沉淀,沉淀效率较低。由于水平分速度和竖向分速度同时存在,为使水体内的悬浮物沉淀下来,必须形成足够的稳定层高度,即增加水池的深度,延长水体从进水口到达出水口的时间,使悬浮颗粒物有足够的沉淀时间。因此,现有的沉淀池一般高达4 6米以上的深度,土方开挖量大,耗材多,基础要求高,因而建造费高, 同时导致对基础要求高,耗材多,建造费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改进沉淀池的配水方式,提供一种深度浅的水处理沉淀系统,实现浅层沉淀,降低沉淀池工程、设备投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浅层沉淀池系统,包括沉淀池、位于沉淀池中心的立柱、进水管、排水槽、刮泥板、集泥槽和吸泥管,排水槽固定于沉淀池的上部,排水槽的一端与中心立柱相连,另一端与沉淀池的池壁相连,集泥槽位于沉淀池的下部,集泥槽与吸泥管导通,刮泥板、集泥槽和吸泥管构成抽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上设有一至八条伸出立柱的进水布水管,布水管位于排水槽和集泥槽之间,布水管和进水管形成进水配水导流系统;布水管与水平面平行,且布水管上设置有若干布水孔。所述布水管是转动式的,布水管随着立柱沿一定的角速度ω在水平面内缓慢旋转,布水管有一至四条;排水槽是固定式的,排水槽有二至四条,相邻两条排水槽之间的夹角相等。所述布水管有二至四条,相邻两条布水管之间的夹角相等。所述布水管是固定式的,布水管有二至八条,相邻两条布水管之间的夹角相等;排水槽也是固定式的,排水槽有二至四条,相邻两条排水槽之间的夹角相等。所述布水管的数量与排水槽的数量相等,布水管位于排水槽的正下方。所述布水孔位于布水管中心轴所在水平面的上部,布水孔直向上或斜向上分布, 即根据排水槽与布水管二者分布位置的不同,布水孔位于布水管指向排水槽的方向。所述布水管上设有多个布水孔,沿着远离立柱的方向,单位面积内布水孔的总面积增大。所述布水管上设有多个布水孔,布水孔规格大小一致,沿着远离立柱的方向,布水孔分布逐渐密集。3所述布水管上设有多个布水孔,相邻两个布水孔之间的中心距相等,沿着远离立柱的方向,布水孔的直径逐渐增大。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排水槽从沉淀池壁连接到池中心的立柱,布水管从池中心立柱延伸到沉淀池壁,且通过布水管上面布水孔的科学分布,可降低水流的水平分速度,旋转出水系统除布水管和排水槽之间的上升水流外,更能使废水在浅层沉淀池内形成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利于悬浮物的沉淀;布水管按一定的速度旋转时,均勻的水布置在浅层沉淀池的各个位置,布水管是不断移动的,在一个点上布水后,立即移开,此处在一个周期内不会进水,水层相对是静止的,为沉淀提供非常稳定的沉降环境;布水管静止时,排水槽位于布水管的正上方或斜上方,有效减少立柱中心布水时水流对池底污泥的直接冲击或者是涡流对池底的间接冲击。本专利技术的沉淀池系统具有稳定的层底,能使废水在沉淀池内形成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利于悬浮物的沉淀,沉淀池深度可降低1.5米左右,从而显著减少沉淀池的土方开挖量;同时,沉淀池深度的降低,有利于降低耗材,易于工程安装,降低了建造费和运营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沉淀池进、出水方式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浅层沉淀池系统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俯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浅层沉淀池系统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4的俯视图。图4是图2中A处布水管放大示意图。图5是布水管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布水管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内容,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描述对于竖流式沉淀池,水中的颗粒的运动主要由重力、浮力和水动力效应共同作用而形成,要实现沉降,重力必须大于浮力和水动力的共同作用,即分离的固体下降速度大于水流上升速度,固体便可沉下,如果水流速度越大,颗粒受到的水动力效应就越大,颗粒难以沉降,因此需要尽可能减小水流速度,以利于颗粒的沉淀。如图1所示,现有竖流式沉淀池采用池底中心立柱进水的布水方式,水体流速V由径向水平分速度Vl和上升速度V2合成,而且不同位置点的流速均不一致,容易形成紊流, 在底部的布水区域难以形成稳定层,为此需增加池体深度,形成稳定区,从而使颗粒受到的水动力效应和重力效应在同一直线的两个相反方向,使颗粒易于沉淀。如果池深不足,极有可能形成从布水点到出水口的单点放射线网进水,污水中的颗粒物难以沉淀。因此,传统的竖流式沉淀池的总体深度达到4. 5米,其中排水槽所在层hi约0. 5米深,布水区域h2约3 米深,集泥槽和排泥管所在层h3约1米深。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浅层沉淀池系统包括沉淀池1、位于沉淀池1中心的立柱2、进水管3、排水槽5、刮泥板8、集泥槽6和吸泥管7,排水槽5固定于沉淀池1的上部,排水槽5的一端与中心立柱2相连,另一端与沉淀池1的池壁相连,集泥槽 6位于沉淀池1的下部,集泥槽6与吸泥管7导通,刮泥板8、集泥槽6和吸泥管7构成抽泥系统,立柱1上设有一条伸出立柱1的进水布水管4,布水管4位于排水槽5和集泥槽6之间,布水管4和进水管3形成进水配水导流系统;布水管4与水平面平行,且布水管4上设置有若干布水孔41。布水管4是转动式的,布水管4随着立柱1沿一定的角速度ω在水平面内缓慢旋转,布水管4有一条;排水槽5是固定式的,排水槽5有二条,相邻两条排水槽5之间的夹角相等。布水孔41位于布水管4中心轴所在水平面的上部。如图5或图6所示,沿着远离立柱1的方向,单位面积内布水孔411或412的总面积增大。如图5布水管实施例1所示,布水管4上设有多个布水孔411,布水孔411规格大小一致,沿着远离立柱1的方向,布水孔411分布逐渐密集。如图6所示,布水管实施例2与布水管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布水管4上设有多个布水孔412,相邻两个布水孔412之间的中心距相等,沿着远离立柱1的方向,布水孔的直径逐渐增大。由于进水采取多点布水,布水管4按一定的速度旋转,均勻地将水布置在沉淀池1 的各个位置,布水管4在一个点上布水后,立即移开,此处在一个周期内不会进水,水层相对静止,为颗粒的沉淀提供非常稳定的沉降环境;而且由于排水槽5也是多点排水,从而消除了水流的径向水平分速度,避免紊流的产生,更有利于颗粒物的沉淀。如图7和图8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浅层沉淀池系统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布水管4是固定式的,布水管4有四条,相邻两条布水管4之间的夹角相等;排水槽5 也是固定式的,排水槽5有四条,相邻两条排水槽5之间的夹角相等。布水管4的数量与排水槽5的数量相等,布水管4位于排水槽5的正下方。从而保持沉淀池1的进水始终以向上的方向进入到排水槽5中,其它区域的水体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有利于颗粒物的快速沉降。本专利技术浅层沉淀池系统两种实施例有效地降低了沉淀池的深度,沉淀池的总体深度可降低1.5米。上述实施例不能认为是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基于本专利技术的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浅层沉淀池系统,包括沉淀池、位于沉淀池中心的立柱、进水管、排水槽、刮泥板、集泥槽和吸泥管,排水槽固定于沉淀池的上部,排水槽的一端与中心立柱相连,另一端与沉淀池的池壁相连,集泥槽位于沉淀池的下部,集泥槽与吸泥管导通,刮泥板、集泥槽和吸泥管构成抽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上设有一至八条伸出立柱的进水布水管,布水管位于排水槽和集泥槽之间,布水管和进水管形成进水配水导流系统;布水管与水平面平行,且布水管上设置有若干布水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层沉淀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管是转动式的,布水管随着立柱沿一定的角速度ω在水平面内缓慢旋转,布水管有一至四条;排水槽是固定式的,排水槽有二至四条,相邻两条排水槽之间的夹角相等。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浅层沉淀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管有二至四条,相邻两条布水管之间的夹角相等。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层沉淀池系统,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赋区岳洲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汇众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