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吊蔓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87789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6-02 02: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农作物种植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吊蔓器,该吊蔓器包括外壳和设置于外壳内的吊绳自动回缩装置。所述外壳吊在悬挂铁丝上;在外壳的出口端设置有吊绳控制卡口;从吊绳控制卡口出来的吊绳通过卡环卡接在植株的蔓上。该吊蔓器能够自动收回吊绳,吊蔓效率高;当植株不需要吊蔓时,吊绳收回在外壳内,避免了因日晒造成的吊绳老化,延长了吊绳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吊蔓器
本技术属于农作物种植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植物种植用吊蔓装置。技术背景为提高产量和固定植株,番茄等茄果类蔬菜常需要吊蔓。传统的吊蔓方法是做一回形钩挂在悬挂铁丝上,回形钩上绕有吊绳,然后将吊绳系在蔬菜蔓上,将蔓固定住。待落蔓或重新绑蔓时,需将回形钩取下,调节吊绳到一定适意长度,再进行绑蔓。通常需要两个人协作完成。蔬菜采收后,需将绳子和回形钩取下。传统吊蔓装置吊绳不能自动回缩,因此吊蔓过程费时费力,吊蔓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旨在克服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吊绳能够自动回缩的吊蔓器,以达到简化吊蔓步骤、提高吊蔓效率的目的。( 二 )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吊蔓器,该吊蔓器包括外壳和设置于外壳内的吊绳自动回缩装置;所述外壳吊在悬挂铁丝上;在外壳的出口端设置有吊绳控制卡口 ;从吊绳控制卡口出来的吊绳通过卡环卡接在植株的蔓上。进一步地,所述外壳通过两个卡环吊在悬挂铁丝上。进一步地,所述吊绳自动回缩装置包括一前一后平行设置的大线圈、小线圈和弹簧,所述大线圈和小线圈均设置有传动轴;小线圈上线绳的自由端缠绕于大线圈的传动轴上;小线圈的传动轴上也缠绕有线绳,并且线绳的自由端与弹簧的一端连接,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外壳上。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上分别设有大、小线圈固定轴,大线圈和小线圈均套在各自的固定轴上。进一步地,所述吊绳控制卡口包括相对设置在外壳出口端边沿的活动卡头和锯齿形的固定卡槽两部分;活动卡头的底面中部与该外壳出口的底部转动连接,使活动卡头可在其与固定卡槽所确定的平面内转动。进一步地,所述活动卡头为“U”形活动卡头。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卡槽接近活动卡头的一侧为锯齿形。进一步地,所述卡环包括长条形的卡带和设置于卡带头部的穿孔,卡带尾部均布有多个卡刺,在卡带头部靠近穿孔处设置有“L”形的卡条,所述卡条与卡带转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卡带采用柔性材质。(三)有益效果(1)在外壳内设置吊绳自动回缩装置,当落蔓时,可以自动将吊绳收回,不用人工缠绕;当重新绑蔓时,可以直接将吊绳从吊绳自动回缩装置内拉出。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省去了通过人工缠绕调整吊绳长度的步骤,并且一个人就能完成吊蔓过程,进而提高了吊蔓的效率。(2)当植株不需要吊蔓时,吊绳收回在外壳内,避免了因日晒造成的吊绳老化,延长了吊绳的使用寿命。(3)外壳通过卡环吊在铁丝上,比现有技术中采用回形钩更加稳固。(4)吊绳通过卡环固定在植株上,固定与解开都很方便。(5)所述卡环的卡带采用柔性材料制成,不易吊伤植株。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吊蔓器的吊绳被吊绳控制卡口卡住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吊蔓器的吊绳正常拉出时的示意图;图3为自动回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5、6为卡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示意为1 外壳;2 吊绳自动回缩装置;21 大线圈;22 小线圈;23 弹簧;24a,24b 传动轴;3 卡环;31 卡带;32 穿孔;33 卡朿Ij ;34 卡条;4 悬挂铁丝;5 吊绳;6:活动卡头;7:固定卡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方式用于解释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的吊蔓器包括外壳1和设置于外壳1内的吊绳自动回缩装置2。外壳1通过两个卡环3吊在悬挂铁丝4上,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吊在悬挂铁丝4上。在外壳1的出口端设置有吊绳控制卡口 ;从吊绳控制卡口出来的吊绳5通过卡环3卡接在植株的蔓上。所述吊绳控制卡口包括相对设置在外壳1出口端边沿的活动卡头6和固定卡槽7 两部分;活动卡头6的底面中部与该外壳1出口端的底部转动连接,使活动卡头6可在其与固定卡槽7所确定的平面内转动。所述活动卡头6最好为“U”形活动卡头,所述固定卡槽 7接近活动卡头6的一侧最好为锯齿形,这样会对吊绳5固定的比较牢固。如图2所示,当需要调长吊绳5的长度时,把吊绳5沿着与固定卡槽7平行的方向或者向下呈一较小的角度往外拉,吊绳5是不被卡住的。如图1所示,当吊绳5的长度足够长时,吊绳5沿着向下的方向拉,使得活动卡头6的一端下沉,另一端向固定卡槽7靠近,将吊绳5卡住,这时将吊绳5的卡环3卡在植株的蔓上即完成一次吊蔓。如图3所示,本技术所述吊绳自动回缩装置2包括一前一后平行设置的大线圈21、小线圈22和弹簧23,所述大线圈21和小线圈22均设置有传动轴;小线圈22上线绳的自由端缠绕于大线圈21的传动轴2 上;小线圈的传动轴24b上也缠绕有线绳,并且线绳的自由端与弹簧23的一端连接,弹簧23的另一端固定在外壳1上。这样当拉吊绳5 时,大线圈21转动,大线圈21的传动轴2 也以同样的角速度转动。传动轴2 进而带动小线圈22转动,小线圈22的传动轴24b也以与小线圈22同样的角速度转动,带动传动轴 24b与弹簧23之间的线绳缠绕在传动轴24b上。因此小线圈的传动轴24b与弹簧23之间的线绳缩短,弹簧23被拉伸。由于两个线圈的大小不同,当大线圈21上的吊绳5被拉出很长一段时,小线圈的传动轴24b与弹簧23之间的线绳才被缠绕在传动轴24b上一小段,弹簧23仅被拉伸一小段。通过这种设计,可以使得吊绳5拉出距离与弹簧23拉伸距离比例达到100 1以上。当吊绳5的自由端被从植物的蔓上解开时,由于弹簧23的自动回缩作用,吊绳5被自动收回到外壳1里。具体固定时,可以在所述外壳1上分别设有大、小线圈固定轴,大线圈21和小线圈 22均套在各自的固定轴上。如图4-6所示,本技术所述的卡环3包括长条形的卡带31和设置于卡带31 头部的穿孔32。卡带31尾部均布有多个卡刺33,在卡带31头部靠近穿孔32处设置有“L” 形的卡条34,所述卡条34与卡带31转动连接。所述卡带31最好采用柔性材质,这样不会伤到植株。卡环3上由于头部设置有穿孔32,尾部设置有卡刺33,当吊蔓时尾部穿进穿孔 32,由于“L”形的卡条34能够同向转动,所以尾部可顺利穿入;如需要解开卡环3,只需向上翻转卡条;34即可将卡带31尾部顺利抽出。以上所述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来限制本技术实施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述的显而易见的变动,以及其它不脱离本技术实质的改动,均应包括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吊蔓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和设置于外壳(1)内的吊绳自动回缩装置 ⑵;所述外壳(1)吊在悬挂铁丝⑷上;在外壳⑴出口端设置有吊绳控制卡口 ;从吊绳控制卡口出来的吊绳( 通过卡环C3)卡接在植株的蔓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通过两个卡环(3)吊在悬挂铁丝⑷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吊绳自动回缩装置( 包括一前一后平行设置的大线圈(21)、小线圈02)和弹簧03);所述大线圈和小线圈02)均设置有传动轴;小线圈02)上线绳的自由端缠绕于大线圈的传动轴上;小线圈的传动轴上也缠绕有线绳,并且线绳的自由端与弹簧03)的一端连接,弹簧03)的另一端固定在外壳⑴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吊蔓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上分别设有大、小线圈固定轴,大线圈和小线圈02)均套在各自的固定轴上。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明许勇刘明池郑淑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