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366550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27 02:44
一种进料装置,其用于对零件进行预定方向的排列及进料,所述进料装置包括一安装板,一中空的滚筒,及一导轨。所述安装板倾斜设置。所述滚筒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中斜向上的一表面,所述滚筒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一端背离安装板,第二端朝向安装板。第二端的端面开设有多个齿槽,每一齿槽均贯穿滚筒的圆周壁,且每一齿槽的槽形均与零件沿预定方向的轮廓相匹配,以依次通过符合预定方向的零件。导轨设置于滚筒的外部,导轨设有一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导向槽,导向槽的横截面形状与零件沿预定方向的轮廓相匹配,以按预定方向排列并通过零件。随着滚筒的转动,与齿槽槽形相匹配的零件经由至少一齿槽进入导向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进料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对零件进行预定方向的排列及进料的进料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消费者使用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各种电子产品的功能得到不断地增加与完善。电子产品的内部结构变得越来越来复杂,也越来越模块化,相应的零组件数量也不断增加。各零组件的组装固定方式也有所区别,铆接固定作为一种传统的固定方式,在零组件的组装固定中较为普遍。在一些电子产品的铆接加工中,如电磁屏蔽金属片的安装固定,由于需要铆接的地方较多,经常采用人工进料的方式放置铆接固定件。一般操作为人工先将铆接固定件, 如铆钉、铆接螺柱,放置于相应的位置,然后再利用铆接设备对铆接固定件进行冲压,进而实现零组件的铆接。由此,使得整个加工工序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难于保证加工进度的一致性,加工效率也不易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易于实现的、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的进料装置。一种进料装置,其用于对零件进行预定方向的排列及进料,所述进料装置包括一个安装板,一个中空的滚筒,及一个导轨。所述安装板倾斜设置。所述滚筒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中斜向上的一个表面,所述滚筒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背离所述安装板,所述第二端朝向所述安装板,所述第二端的端面开设有多个齿槽,每一所述齿槽均贯穿所述滚筒的圆周壁,且每一所述齿槽的槽形均与所述零件沿所述预定方向的轮廓相匹配,以依次通过符合所述预定方向的所述零件。所述导轨设置于所述滚筒的外部,所述导轨设有一个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零件沿所述预定方向的轮廓相匹配,以按所述预定方向排列并通过所述零件。随着所述滚筒的转动,与所述齿槽槽形相匹配的零件经由至少一个所述齿槽进入所述导向槽。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进料装置具有如下优点其一,所述进料装置利用中空滚筒中槽形与零件的轮廓相匹配的齿槽,配合滚筒的转动,可以有效地以预定方向对零件进行排列及进料,可以降低加工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程度,易于保证加工进度的一致性。其二,所述进料装置有利于实现进料的自动化操作,可以大幅地提高加工效率。其三,所述进料装置结构简单,其中的滚筒易于根据加工中零件的外轮廓进行相应地更换,便于安装至不同的加工设备,适于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进料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进料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进料装置的剖视图。图4是图1所示的进料装置的安装示意图。图5是图3所示的进料装置的侧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安装板10第一表面11凹槽12收容槽13V形导槽14盖板17滚筒20第一端21第二端22收容空间23转轴24连接杆25挡盖26导轨30第三端31第四端32导向槽33铆接螺柱40支架50进料装置100敞口141窄口142通孔171齿槽221进料口26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进料装置100,其用于对零件,如铆接螺柱、螺栓、铆钉,进行预定方向的排列及进料。所述进料装置100包括一个安装板10, 一个滚筒20,及一个导轨30。所述安装板10用于以一个大于0度而小于90度的角度将所述进料装置100设置于相应的加工设备(图未示),同时用于承载设置所述滚筒20。所述滚筒20用于收容零件, 并通过自身的旋转来翻转零件,以使零件的方向与所述预定方向相匹配。所述导轨30与所述滚筒20相配合,用于导入与所述预定方向相匹配的零件,并将零件导入相应的加工位置,完成最终的进料。本实施例中,以铆接螺柱40为例进行说明,所述铆接螺柱40为T形结构,所述预定方向为所述铆接螺柱40处于T方向。所述安装板10以一个大于0度而小于90度的角度倾斜设置,其具有一个斜向上的第一表面11。所述第一表面11开设有一个凹槽12,所述凹槽12包括一个收容槽13及一个与所述收容槽13相连通的V形导槽14。所述V形导槽14具有一个敞口 141及一个与所述敞口 141相通且相对的窄口 142。所述V形导槽14位于所述收容槽13的下端,所述收容槽13与所述V形导槽14的敞口 141相连通。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10为平板结构, 其具有两个相对的表面,所述第一表面11为其中之一。所述收容槽13为圆形槽,其与所述滚筒20的外形相匹配,以收容所述滚筒20的一端。所述V形导槽14的两侧壁与所述收容槽13相切。所述滚筒20为中空结构,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安装板10的第一表面11。所述滚筒20具有一个第一端21,一个与所述第一端21相对的第二端22,一个位于所述第一端 21与所述第二端22之间的收容空间23,及一个转轴M。所述第一端21背离所述安装板 10,所述第二端22朝向所述安装板10。所述收容空间23贯穿所述第一端21与所述第二端 22,用于收容所述铆接螺柱40。所述滚筒20通过所述转轴M设置于所述安装板10的第一表面11。由此,所述滚筒20可以绕所述转轴M相对于所述安装板10旋转,并带动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23内的铆接螺柱40不断地翻转,使所述铆接螺柱40不停地改变方向,以匹配所述预定方向。所述滚筒20的第二端22的端面开设有多个齿槽221,每一所述齿槽221 均贯穿所述滚筒20的圆周壁,且每一所述齿槽221的槽形均与所述铆接螺柱40沿所述预定方向的轮廓相匹配,以依次通过符合所述预定方向的所述铆接螺柱40。本实施例中,所述滚筒20为圆形滚筒,所述第一端21与所述第二端22均为开口端。所述滚筒20的第二端22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3内且位于所述敞口 141处,所述第二端 22朝向所述安装板10的端面贴着所述收容槽13的槽底。由此,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23内的铆接螺柱40不会由所述第二端22与所述收容槽13的槽底之间的间隙掉落。所述多个齿槽221开设于所述第二端22的端面且在同一圆周方向均勻间隔地分布于所述第二端22 的圆周壁。每一所述齿槽221均沿所述滚筒20的径向贯穿所述滚筒20的圆周壁。每一所述齿槽221的槽形均对应于与所述预定方向一致的所述铆接螺柱40的外轮廓,即每一所述齿槽221的槽形均为T形。每一所述齿槽221的的尺寸均略大于与所述预定方向一致的所述铆接螺柱40的外轮廓尺寸。由此,随着所述滚筒20的转动,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23内的铆接螺柱40不断地翻转,当铆接螺柱40的方向匹配所述齿槽221的槽形时,即可以顺利地通过所述齿槽221。本实施例中,所述转轴M通过三个连接杆25与所述滚筒20相连接,由此,所述滚筒20可以通过所述转轴M实现旋转。当然,所述滚筒20与所述转轴M的连接方式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当所述滚筒20的第二端22设计为封闭端时,所述转轴M可以直接与所述第二端22相连接,只要能使所述滚筒20实现转动即可。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滚筒的第二端22设计为封闭端时,所述滚筒20的多个齿槽 221可以贴着封闭的第二端22的内底面贯穿所述滚筒20的圆周壁,只要通过所述滚筒20 的转动,能使铆接螺柱40匹配所述预定方向,并通过所述齿槽221即可。优选地,所述转轴M垂直于所述安装板10,所述第一端21的端面与所述第二端 22的端面均平行于所述凹槽12的槽底。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10的V形导槽14的槽深大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海龙
申请(专利权)人:康准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