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宋忠汉专利>正文

蟾蜍稻田套养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45575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18 00: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蟾蜍稻田套养技术,在稻田的四周用0.8米高的尼龙密网把稻田围起,围埂内宽1.5米,在进出水口设置网片,防止蟾蜍外逃。在稻田紧靠埂一边另挖一个小池塘,用于饲养小蝌蚪,池塘面积不少于总面积的1/6。用生石灰15公斤对小池塘进行干法清塘,7天后注水,在池塘加入发酵后的有机肥100公斤,5天后蝌蚪入塘,每亩稻田按6000~8000尾投放。幼蟾变态收尾后,在小塘中央设立底部为钢丝网的圆型饵料台,每天投活饵以及浮性颗粒料。在炎热夏季,田间要经常灌溉“跑马水”来调节水温与水质。从幼蟾放入稻田后两个月,以后每月筛选一次捕大留小,捕出后设置于专用的养殖池,以便采集蟾衣、蟾酥,或者出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水产品的养殖方法,更具体地说是一种蟾蜍稻田套养技术
技术介绍
人工养殖蟾蜍的方法(CN200910103493. 0),捕捉成年蟾蜍,利用废沟废塘、江边滩边、庭院菜园进行圈养,根据圈养范围,用30厘米长的芦苇、竹片、竹枝,以3厘米等距离将四周围起来,并用草绳结牢,防止蟾蜍逃跑,池塘圈养要连接一部分旱地,便于点亮煤油灯后诱虫来喂养蟾蜍,1盏煤油灯一晚可以捕捉10万只小昆虫,这样圈养的蟾蜍有了食物保障,一般就不会逃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传统养殖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高效套养技术。利用本技术方法不仅可大幅提高蟾蜍的产量,还可以减少土地、池塘等资源,减少饲料成本。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在稻田的四周用0.8米高的尼龙密网把稻田围起,围埂内宽1. 5米,在进出水口设置网片,防止蟾蜍外逃。在稻田紧靠埂一边另挖一个小池塘,用于饲养小蝌蚪,池塘面积不少于总面积的1/6。用生石灰15公斤对小池塘进行干法清塘,7天后注水,在池塘加入发酵后的有机肥100公斤,5天后蝌蚪入塘,每亩稻田按 6000 8000尾投放。幼蟾变态收尾后,在小塘中央设立底部为钢丝网的圆型饵料台,每天投活饵以及浮性颗粒料。在炎热夏季,田间要经常灌溉“跑马水”来调节水温与水质。从幼蟾放入稻田后两个月,以后每月筛选一次捕大留小,捕出后设置于专用的养殖池,以便采集蟾衣、蟾酥,或者出售。具体实施例方式1.田池设置。选择较僻静、排灌方便的田块。在稻田的四周用0.8米高的尼龙密网把稻田围起,围埂内宽1.5米,便于蟾蜍上岸活动,并在进出水口设置网片,防止蟾蜍外逃。 在稻田紧靠埂一边另挖一个小池塘,用于饲养小蝌蚪,池塘面积不少于总面积的1/6。如果养殖稻田过大,可分设若干个小塘,池塘水深在40厘米,并在塘的上空架设直径1厘米的注水管,在埂的任意边设一出水口,用聚丙稀网片围起。网目以60个/平方厘米为宜。2.蝌蚪放养。首先用生石灰15公斤对小池塘进行干法清塘,7天后注水,在池塘加入发酵后的有机肥100公斤,5天后蝌蚪入塘,放养时选择无伤、健壮、规格整齐的蝌蚪, 经1. 5%的食盐水消毒后,每亩稻田按6000 8000尾投放,投放时气温不低于20%。3.蟾池管理。小池塘在保证微流水的同时,保持水质在剩余饵料作用下不会恶化即可。小蝌蚪在投喂时以多次少量为宜,喂以浮性粉状自配饲料,直到变态。幼蟾变态收尾后,在小塘中央设立底部为钢丝网的圆型饵料台,每天投活饵(蚯蚓、蝇蛆等)以及浮性颗粒料,同时在投喂时从注水管中加水,制动浮性颗粒料,进行幼蟾摄食驯养。刚开始时,活饵料所占比例较大,随后逐渐减少,在幼蟾有定点摄食习惯后,可以把小池塘的网围打开,把幼蟾放入稻田自由觅食。 4.田间管理。幼蟾进入稻田后,先期保持田间水质较清爽。在炎热夏季,田间要经常灌溉“跑马水”来调节水温与水质。另外水稻若发生病害时,喷洒农药要选择晴天,喷口朝上,雾花要细,尽量不致药物下沉。一旦田间药物沉积过浓,立即注水调节。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施用农药,因为蟾蜍有捕捉害虫能力。幼蟾在田间要防止其天敌蛇、鹰等侵害。蟾蜍一般自然条件下不会发病,但要注意机械性碰伤,造成外伤感染。所以在抓捕时要特别注意, 只能用布兜来抓捕。从幼蟾放入稻田后两个月,以后每月筛选一次捕大留小,捕出后设置于专用的养殖池,以便采集蟾衣、蟾酥,或者出售。权利要求1.蟾蜍稻田套养技术,其特征在于选择较僻静、排灌方便的田块建造田池,投放蝌蚪饵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蟾蜍稻田套养技术,其特征在于建造田池是在稻田的四周用 0.8米高的尼龙密网把稻田围起,围埂内宽1.5米,在稻田紧靠埂一边另挖一个小池塘,用于饲养小蝌蚪,池塘面积不少于总面积的1/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蟾蜍稻田套养技术,其特征在于投放蝌蚪密度为6000 8000尾。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蟾蜍稻田套养技术,在稻田的四周用0.8米高的尼龙密网把稻田围起,围埂内宽1.5米,在进出水口设置网片,防止蟾蜍外逃。在稻田紧靠埂一边另挖一个小池塘,用于饲养小蝌蚪,池塘面积不少于总面积的1/6。用生石灰15公斤对小池塘进行干法清塘,7天后注水,在池塘加入发酵后的有机肥100公斤,5天后蝌蚪入塘,每亩稻田按6000~8000尾投放。幼蟾变态收尾后,在小塘中央设立底部为钢丝网的圆型饵料台,每天投活饵以及浮性颗粒料。在炎热夏季,田间要经常灌溉“跑马水”来调节水温与水质。从幼蟾放入稻田后两个月,以后每月筛选一次捕大留小,捕出后设置于专用的养殖池,以便采集蟾衣、蟾酥,或者出售。文档编号A01K67/02GK102450227SQ201010516018公开日2012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14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14日专利技术者宋忠汉 申请人:宋忠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忠汉
申请(专利权)人:宋忠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