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备牛胆结石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317693 阅读:3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04 07: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制备牛胆结石的方法。将菌液接种到牛胆汁中,进行发酵处理,然后利用蒸汽进行灭活处理;发酵牛胆汁中加入饱和氧化钙溶液以及焦亚硫酸钠,搅拌、加热至沸腾,滤取棕红色沉淀物;再向沉淀中加入胆红素、胆酸、去氧胆酸、硫酸锌、硫酸镁后,搅拌混匀,冷冻后低温真空干燥;在15~37℃下,复合胆红素钙中添加发酵牛胆汁、抗氧剂、纯化水,充分搅拌后,静置,制成成石胆汁;对成石胆汁用酸液进行pH调节在6.8以下,然后进行偏轴定向旋转,待其类球形结石形成后,停止旋转;对结石进行整形和冷冻干燥即得到成品。该方法生产周期更短,效率更高,适合更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制药
,涉及一种中药原料药的制造方法,尤其涉及。
技术介绍
牛胆结石即牛黄,是珍贵的中药材。它具有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等功效。我国许多名贵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六神丸等均以牛黄为主药配制而成。但是牛体内自然成石率仅为广2%,因此,药用资源非常稀缺,价格昂贵,依赖进口,不仅花费了大量的外汇,而且也制约了我国传统医药工业的发展。1956年以来,我国的医药工作者积极从事人工牛黄的研究,1971年人工牛黄应用于中成药组方中,部分缓解了天然牛黄的供需矛盾。但这种人工牛黄主要是胆酸、猪去氧胆酸和极微量的胆红素以及大量淀粉研末过筛而得的粉末,不是牛胆结石,其成份、结构、含量及已知各种微量成份均与天然牛黄相差太远,不具备天然牛黄的性状、结构、成份、含量特征,临床疗效远不及天然牛黄。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云南、广东、内蒙等地的医药工作者,在活牛胆囊内培植牛黄的实验研究获得了成功。但需对牛体进行剖腹手术并且该手术比较复杂,而且2 3年才能剖腹取出尼龙丝网,刮下棕黄色附着物。成石率低,产量小,胆红素含量低,质量不稳定。而且,此产品并不是牛胆结石,而是沉积在尼龙丝网上的棕黄色胆色素钙颗粒及粘液刮下干燥后所形成的粉末。也不可能规模化生产。上世纪70年代初,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肝胆外科蔡红娇医师在对人类胆结石形成的原因和机理进行研究并获得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此原理进行牛胆囊胆汁内培育牛胆结石的研究,取得了成功并于1989年申报了“一种人工体外制作牛胆结石的方法”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号89100505. 6)。利用该方法制作的牛胆结石,其外观、结构、成份、 含量与天然牛黄基本相同。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特别是1985版《中国药典》对牛黄的胆酸、胆红素含量未作规定,因此,其制成的牛胆结石的胆红素、胆酸等含量较低。不仅如此, 上述方法除配方的牛胆汁之外,制备胆红素钙,多用猪胆汁代替,胆汁未经细菌发酵即可以成石。因此,其制成的牛胆结石却含有猪去氧胆酸。中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明确规定牛黄是牛胆结石,含胆红素35%以上,胆酸6%以上,并规定了相应的鉴别和检测方法。因此用上述方法制成的牛胆结石不能满足新的《中国药典》对牛胆结石规定的药用要求。2000年,由武汉大鹏药业有限公司组织科研人员在ZL89100505. 6专利技术专利的基础上,根据1990年版《中国药典》要求,研制了一种新的在牛体外制备牛胆结石(即体外培育牛黄)的方法。该方法既适应规模化生产要求,生产出的产品又能满足新的《中国药典》 要求。并于2001年申报了专利(申请号01133550. 5)。该方法是在牛胆汁加入一定量的大肠杆菌、肠球菌、变形杆菌的单一菌液或其组合菌液,对牛胆汁进行细菌发酵处理。再利用发酵牛胆汁和澄清饱和钙盐溶液制取有效成份的沉淀物,然后根据药用要求加入适量的胆红素、胆酸、去氧胆酸和无机盐后,制作复合胆红素钙。再利用复合胆红素钙和发酵牛胆汁在体外培育牛胆结石。由于现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原方法中的有效成份容易分解,自然干燥方式周期太长,已不能适应更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在Z L01133550. 5专利技术专利的基础上,根据更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要求和成本控制原则而研发的一种生产周期更短,效率更高的在牛体外制作牛胆结石(即体外培育牛黄)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1、制备发酵牛胆汁(1)调节天然牛胆汁中的牛磺酸含量至3 7%(g/ml),使其达到药用要求;(2)牛胆汁入罐后利用蒸汽进行灭菌处理,然后按每10000ml牛胆汁接种10(T500ml菌液的比例,将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或肠球菌的单一菌液或其组合菌液接种到牛胆汁中,进行发酵处理;(3)发酵完成后利用蒸汽对发酵液进行灭活处理。2、利用发酵牛胆汁制备复合胆红素钙(1)取100(T4000ml纯化水加入2(T40g氧化钙,搅拌,即得饱和氧化钙溶液。(2)取出定量的发酵牛胆汁,每IOOOml加入100(T4000ml饱和氧化钙溶液以及 5 15g焦亚硫酸钠,对其进行搅拌、加热至沸腾,滤取棕红色沉淀物;(3)在棕红色沉淀物中,加入适量的水进行搅拌、洗涤,静置后滤去上清液,以除去水溶性杂质,再向沉淀中加入总重量35飞5%的胆红素、5 15%的胆酸、2. 5 7. 5%的去氧胆酸、 0. 3 0. 6%的硫酸锌、0. 3 0. 6%的硫酸镁后,搅拌混勻;(4)冷冻后低温真空干燥;3、在15°C _37°C条件下,利用发酵牛胆汁和复合胆红素钙在牛体外培育牛胆结石(1)制备成石胆汁在15 37°C下,每千克干燥的复合胆红素钙中添加50(Tl500ml发酵牛胆汁、0. 4g^l. 2g 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或硫代硫酸钠的单一组份或其混合物作为抗氧剂,再按发酵牛胆汁纯化水=(广3) 1的体积比例加入适量的纯化水,充分搅拌后,静置,制成成石胆汁;(2)培育牛胆结石对成石胆汁用酸液进行PH调节,使其pH值在6. 8以下,然后对成石胆汁进行偏轴定向旋转,待其类球形结石形成后,停止旋转,静置培育,取出结石。(3)牛胆结石的整形取出结石,放入整形机中,在转速30(Γ500转/分钟,温度18 26°C的条件下整形15 30 分钟。(4)牛胆结石的低温真空干燥将整形后的牛胆结石放入低温真空干燥箱中,在温度2(T40 °C,真空度 0. 015 0. 045MPa的条件下干燥18 30小时。本专利技术接种发酵前牛胆汁中含有杂菌,对后面发酵菌种的生长繁殖有一定抑制作用。对牛胆汁进行灭菌处理可以有效杀灭牛胆汁和发酵罐中的杂菌,发酵母液得到了纯化, 使发酵菌种在其中有足够的营养而旺盛生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本专利技术发酵完成后菌体会产出废物,经过灭活处理后能防止菌体代谢的后期废物的产出,保证了产品质量。本专利技术在加入澄清饱和钙溶液的同时加入适量抗氧剂偏重亚硫酸钠,当升温到沸腾的过程中抗氧剂首先被氧化,对胆红素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防止了其被氧化本专利技术当在低温、低真空度的条件下干燥时,水在短时间内由晶体状态直接变为气态而挥发,在复合胆红素钙中留下空隙,使其变的疏松而易于处理。其次在低温条件下, 有效的保护了蛋白一多糖复合物等生物活性物质的药理活性。本专利技术在制备成石牛胆汁过程中加入抗氧剂,其是一类能够有效阻止或延缓自动氧化的物质,主要用于防止药物的氧化变质。药物的氧化反应是引起药物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胆红素的氧化分解是含有自由基的自氧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仅有很少的氧就能引起反应。而空气中的氧气占21% (v/v),在如此多氧的存在下,胆红素不需要其他氧化剂的参与,室温就能自发引起“自氧化反应”。这种反应的过程很复杂,属于游离基诱发的“链反应”,光和热能加速这种反应的进行,微量的金属离子或过氧化物也会催化这种反应。在自氧化过程中,抗氧剂的作用是提供电子或有效氢离子,供给自由基接受,使自氧化链反应中断。胆红素氧化的结果,使有效成份的含量降低,影响了产品疗效。抗氧剂本身是一种还原剂,与有效成份同时存在时,抗氧剂遇氧后首先被氧化,对易氧化的有效成份起到保护作用,从而保证有效成份的稳定性。本专利技术使成形后的牛胆结石在整形机中不断地、连续地、重复地做出复杂的多轨迹运动,从而使牛胆结石表面坚固、致密、平整、光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聿新蔡红娇骆小梅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大鹏药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