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抽吸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12666 阅读:2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03 12: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血栓抽吸导管,其包括抽吸管,所述抽吸管包括管座,所述管座连接导管,所述抽吸管的外壁上可活动的套设有套管,所述套管包括Y型连接头、双腔管及球囊,所述Y型连接头连接双腔管,球囊设置于双腔管的远端外壁上;所述抽吸管内可插入干扰金属丝,所述干扰金属丝的远端可伸出抽吸管的远端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套管可移动地设置于抽吸管外,使抽吸管活动时不会受到球囊限制,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快速清除散布在血管广泛区域的血栓及处理冠脉末梢微血管的栓塞;当遇到体积大及高黏稠的血栓时,可利用干扰金属丝打散血栓后再进行抽吸,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处理较难抽吸的血栓。(*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实 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人体血管内抽吸和去除废物的血栓抽吸导管
技术介绍
已知有一种用于吸引心脏的冠状动脉产生的血栓的抽吸导管,可以直接对冠脉动脉内生长的血栓进行吸引,预防血栓阻断血流,造成急性心肌梗塞并使心脏的功能下降。上述血栓吸引疗法是从腿部或手臂插入称作血栓抽吸导管的管道,使其到达冠状动脉内的病变部位,将血栓本身吸引并除去的治疗方法。与药物溶栓疗法与冠脉腔内成形术相比,血栓吸引疗法可将导致血管变窄或堵塞的血栓本身除去,因此可避免因药剂所无法完全溶解的血栓而引起的冠脉闭塞和利用球囊导管扩张而产生的血栓朝冠脉末梢飞散等风险。冠脉末梢微血管的栓塞常见于利用球囊导管进行冠脉腔内成形术时或之后,从病变部位脱落的血栓、凝块和碎屑随血流向冠脉末梢微血管飞散,形成栓塞,因此即使病变部位被扩开后,冠脉造影仍会显示病变部位所在的血管出现慢复流或无复流的现象。当冠脉腔内成形术后出现上述情况,也可尝试采用血栓抽吸导管清除形成堵塞的物质。然而,现有的抽吸导管对血栓进行抽吸时,更多的是抽吸到流向病变近端的血液, 造成抽吸效果差的问题。同时,来自病变近端的血流可能将从病变部位脱落的血栓、凝块及碎屑冲向冠脉末梢,进一步造成冠脉末梢的微血管栓塞。由于上述原因,现时的抽吸导管对于清理冠脉腔内成形术后的冠脉末梢微血管栓塞的效果也是不理想的。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美国专利第US 7,422,579号公开了一种导管装置,包括一为抽吸并清除血栓的导向导管和位于其远端内的血栓的抽吸入口形成的真空鞘。该导管抽吸血栓的同时,通过位于鞘外的球阻挡来自病变近端的血液。此外,由于病变近端的血流被阻断,导致病变远端的血流产生逆流,有利于对血栓及其凝块和碎屑的抽吸。但是,由于美国专利第US 7,422,579号公开的导管装置的真空鞘抽吸时,位于鞘外的球被扩张,所以抽吸过程中真空鞘不能在血管中前后移动。因此当清除散布在血管广泛区域中的血栓时,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且为了让导管在血管中重复抽吸与运动, 繁复的操作是不可避免的。同时,真空鞘的移动受到限制,不利于真空鞘到达较接近冠脉末梢微血管的位置清除栓塞,因此对于解决冠脉腔内成形术后出现的慢复流或无复流情况的效果是不理想的。另外,由于美国专利第US 7,422,579号公开的导管装置的真空鞘是一条双腔管,当中较大的腔道用于血栓吸引,抽吸时腔内是呈负压的,而较小的腔道是用于输送扩张球囊的造影剂,球囊扩张时腔内是呈正压状态的。因此有机会造成真空鞘内处于正压的腔道挤压处于负压的腔道,增加抽吸腔道的阻力,影响抽吸的效果。另外,现时的血栓抽吸导管在抽吸体积大和高黏稠的血栓时的效果是不理想的。技术 内容本技术是针对上述
技术介绍
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可快速清除血管栓塞、抽吸效果理想的血栓抽吸导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血栓抽吸导管,其包括抽吸管,所述抽吸管包括管座,所述管座连接导管,所述抽吸管的外壁上可活动的套设有套管,所述套管包括 Y型连接头、双腔管及球囊,所述Y型连接头连接双腔管,球囊设置于双腔管的远端外壁上; 所述抽吸管内可插入干扰金属丝,所述干扰金属丝的远端可伸出抽吸管的远端外。进一步地,所述双腔管具有主腔及副腔;Y型连接头具有第一通道及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连通主腔及让抽吸管穿过,所述第二通道可连通副腔,并通过副腔与球囊相连ο进一步地,所述副腔上开设有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设置于第二通道处,所述第二通道的末端连接液体压力泵,所述球囊套设于双腔管外并包覆第二开口。进一步地,所述导管为单腔管,所述导管的远端为斜切开口,所述斜切开口处设有导丝腔。进一步地,所述管座与导管的连接处设有第一保护套;所述Y型连接头与双腔管相套接处设置有第二保护套。进一步地,所述抽吸管内可插入芯线,所述芯线包括芯线手柄,芯线手柄可锁接于管座上。进一步地,所述双腔管被球囊包裹的部分设有第一显影环;所述导丝腔的外壁上设有第二显影环。进一步地,所述抽吸管的外表面及套管的内外表面均具有润滑性覆盖层。综上所述,本技术的套管可移动地设置于抽吸管外,使抽吸管活动时不会受到球囊限制,让本技术可以快速清除散布在血管广泛区域的血栓及处理冠脉末梢微血管的栓塞;当遇到体积大及高黏稠的血栓时,可利用干扰金属丝打散血栓后再进行抽吸,让本技术可处理较难抽吸的血栓。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安装上干扰金属丝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安装上芯线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套管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双腔管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本技术血栓抽吸导管包括抽吸管100及套管200,抽吸管100的外表面及套管200的内外表面均具有润滑性覆盖层,减低摩擦力,使各部件之间的活动更流畅,从而使抽吸导管更容易到达目标病变部位。请参阅图1及图2,抽吸管100包括管座11,管座11连接导管12。管座11用于连接抽吸装置并对血栓进行负压抽吸,抽吸装置由负压瓶、负压连接管及三通开关组成, 三通开关是抽吸装置上用于控制抽吸进度的开关阀门。导管12为单腔管,导管12的管壁有一定的强度,防止导管在负压抽吸时塌陷,导管12的远端为斜切开口 121,斜切开口 121 使血栓抽吸入口的面积大于导管12的截面面积,有利于血栓的抽吸,同时让斜切开口 121 部分较为柔软,斜切开口 121处设有导丝腔13,导丝腔13的外壁上设有环状金属制的第二显影环131,操作人员可通过第二显影环131来识别抽吸导管远端的位置。管座11与导管 12的连接处设有第一保护套14,用以避免管座11与导管12的连接处因急剧的硬度变化而于操作时出现扭折抽吸管100内可插入干扰金属丝30,干扰金属丝30包括手柄31及金属线,干扰金属丝30的远端为勾形并可伸出于导管12的远端外,用以打散体积大或高黏稠的血栓。抽吸管100内可插入芯线40,芯线40包括芯线手柄41,芯线手柄41可锁接于管座11上,用于增加抽吸管在传送时的可推送性。请参阅图1至图3,套管200可活动的套设于抽吸管100的外壁上。套管200包括 Y型连接头21、双腔管22及球囊23。Y型连接头21连接双腔管22,球囊23设置于双腔管 22的远端外壁上,Y型连接头21与双腔管22相套接处设置有第二保护套24,以避免Y型连接头21与双腔管22的连接部位因急剧的硬度变化而于操作时出现扭折。球囊23为高顺应性球囊,使操作人员可以相对小的液体压力将球囊23扩张至足够封堵目标病变所在血管的体积。请参阅图3及图4,双腔管22具有主腔221及副腔222,主腔221的截面面积大于副腔222的截面面积,以尽可能增加抽吸管100的内直径,进而确保良好的抽吸效果。Y型连接头21具有第一通道211及第二通道212,第一通道211连通主腔221及让抽吸管100 穿过;第二通道212可连通副腔222,并通过副腔222与球囊(23)相连通。副腔222的两端密封,副腔222上开设有第一开口 223及第二开口 224,第一开口 223设置于第二通道212 处,第二通道212的末端连接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血栓抽吸导管,包括抽吸管(100),所述抽吸管(100)包括管座(11 ),所述管座 (11)连接导管(12),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管(100)的外壁上可活动的套设有套管(200), 所述套管(200)包括Y型连接头(21)、双腔管(22)及球囊(23),所述Y型连接头(21)连接双腔管(22 ),球囊(23 )设置于双腔管(22 )的远端外壁上;所述抽吸管(100 )内可插入干扰金属丝(30),所述干扰金属丝(30)的远端可伸出抽吸管(100)的远端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栓抽吸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腔管(22)具有主腔 (221)及副腔(222);Y型连接头(21)具有第一通道(211)及第二通道(212),所述第一通道(211)连通主腔(221)及让抽吸管(100)穿过,所述第二通道(212)可连通副腔(222 ),并通过副腔(222)与球囊(23 )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栓抽吸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腔(222)上开设有第一开口(223)及第二开口(224),所述第一开口(223)设置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志民蔡文成符国富朱青修张永城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永胜医疗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