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囊模下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02406 阅读:2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27 06: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模具,特别是一种胶囊模下模,包括下模体、流道口、模座和隔板,模座上设有下模体,下模体与流道口相连通,与下模体外壁连接的多个隔板圆周分布在模座上,所述下模体折弯处至顶部的壁厚均匀,下模体折弯处至底部的壁厚呈递增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胶囊模下模,通过增加下模体底部的壁厚,加强了强度,同时壁厚的更改,增加了铸件的铸造性能,另外在凝固过程中有一定的温度梯度,改善了组织结构,提高了铸件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模具,特别是一种胶囊模下模
技术介绍
传统的胶囊模模具在用于轮胎硫化时,由于其内腔为受力部位,因此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强度会有所下降,另外其内腔壁厚均勻,因此在铸造性能方面有所欠缺,同时在铸造此种模具时,由于传统的胶囊模模具壁厚均勻的原因,在凝固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温度梯度,那么铸造出的模具的使用寿命相对短,在节省能源方面有所欠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胶囊模下模,解决现有胶囊模下模壁厚强度低,使用寿命短,铸造性能低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胶囊模下模,包括下模体、 流道口、模座和隔板,模座上设有下模体,下模体与流道口相连通,与下模体外壁连接的多个隔板圆周分布在模座上,所述下模体折弯处至顶部的壁厚均勻,下模体折弯处至底部的壁厚呈递增状,壁厚的增加使得强度高,铸件性能提高。为了增加壁厚强度,所述下模体折弯处至底部的内壁与外壁呈1.8° -2.0°夹角。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胶囊模下模,通过增加下模体底部的壁厚,加强了强度,同时壁厚的更改,增加了铸件的铸造性能,另外在凝固过程中有一定的温度梯度,改善了组织结构,提高了铸件的使用寿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胶囊模下模的最佳实施例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胶囊模下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下模体,2,流道口,3.模座,4.隔板。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 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图2所示的本技术的胶囊模下模的最佳实施例,包括下模体1、流道口 2、模座3和隔板4,模座3上设有下模体1,下模体1与流道口 2相连通,与下模体1外壁连接的多个隔板4圆周分布在模座3上,下模体1折弯处至顶部的壁厚均勻,下模体1折弯处至底部的壁厚呈递增状,折弯处至顶部的壁厚为75mm,下模体1底部壁厚为95mm,下模体1 折弯处至底部的内壁与外壁夹角α为1.93°,因下模体1底部为受力部位,增加壁厚可以增加此处的强度,同时也增加了它的铸造性能,而且在铸造时,由于壁厚的巧妙设计,在凝固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温度梯度,改善了底部的组织结构,提高了使用寿命。 以上述依据本技术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技术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技术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胶囊模下模,包括下模体(1)、流道口 O)、模座⑶和隔板,模座⑶上设有下模体(1),下模体⑴与流道口⑵相连通,与下模体⑴外壁连接的多个隔板⑷圆周分布在模座C3)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梅志明袁程
申请(专利权)人:金坛市鑫特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